猪高热病的中兽医辨证疗法
冯 霞 刘恩伟 李海英 (山东省兖州市畜牧局兽医站 272100)
猪高热病是指由猪瘟、蓝耳病等一种或多种病毒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等多种细菌或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等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临床上较难控制,治疗效果不好。每年6~10月是该病的高发流行季节主要表现体温升高,精神不振,最初烦躁不安,继而卧地不起,呼吸喘粗,体温41~42.5℃之间,呈稽留热,流黄色鼻涕,厌食,因心、肺、脾、肾功能衰竭而亡。
2008年8月笔者对母猪场38头患高热病的待孕母猪运用中兽医辨证疗法,取得显著疗效,使疫情得到迅速控制。
8月2日,发现该猪场部分母猪体温升高,食量减少。随对发病猪只进行隔离观察、治疗。并采用阿莫西林粉、氟本尼考和电解多维拌料或饮水治疗。连续使用2d病情没用好转反而加重。8月4日,发病的猪只继续增多,体温升高到41℃以上,腹下和腿内侧潮红,出现猪瘟症状,早期发病病情严重的2头母猪死亡。剖检:混合感染肺炎肺有化脓灶,淋巴结广泛肿大,肾土黄色有出血点。用猪瘟疫苗进行超免,并采取病料送化验室进行病原分离鉴定。8月5日,化验室检测出放线杆菌。猪瘟病毒呈阳性。确定为猪瘟病毒和传染性胸膜肺炎细菌混合感染。8月6日,使用阿莫西林粉拌料或饮水并用圆环瘟毒康、氟甲砜霉素和安乃近进行肌肉注射治疗,2次/d,饮水中加电解多维和葡萄糖。连续3d病没有好转的迹象,发病猪只继续增加,病情加重。8月8日,改用中兽医卫、气、营、血辨证疗法,根据病情轻重进行分圈治疗,症状较轻的主要表现呼吸急促、高热、喜卧湿地、烦躁不安、继而精神萎顿,或喜饮凉水,不欲食饲料,鼻流黄色脓涕,鼻盘发热而无汗,口色鲜红,舌苔黄干,皮肤潮红,病情已进入卫气阶段。对22头病猪采用辛凉解表和清热解毒的银翘散(连翘30g、金银花30g、桔梗18g、薄荷18g、竹叶12g、生甘草15g、芥穗12g、淡豆鼓15g、牛蒡子18g)。取方5剂大锅熬煎3次去渣留液早晚2次自饮。2d后病情没有加重,但效果不佳。8月10日改用南京中医药大学研发的清瘟口服液(大青叶、金银花、青蒿、野菊花、野趾草、知母、生石膏、赤芍、大黄、白茅根等)咳嗽、流黄色浓涕者加服麻杏石甘汤(麻黄6g、杏仁9g、石膏24g、甘草6g;气急喘甚者,加葶苈子、桑白皮、枇杷叶以泻肺平喘;肺热甚者,加栀子、黄芩;痰涎多者,加贝母、瓜蒌以清肺化痰);大便干结者加服大承气汤(大黄12g、厚朴15g、枳实12g、芒硝9g)熬煎后取汁混饲料连续使用2d,病情开始好转,气喘转轻,体温下降到39.5℃。在使用中药的同时,使用血针疗法,在耳尖、尾尖、鼻中等穴位针刺放血,一次多个穴位放血总量在100ml。8月10日,此法救治的猪只开始活动,采食趋于正常。
病情严重的猪只四肢内侧、腹下、皮肤出现出血斑点,高热不退,病已至营血症阶段,这些病猪烦躁不安、行走摇摆、呼吸急促、食欲不振、口色深红,更严重者,倒地抽搐,粪便秘结,呈球状带血,尿黄而少、浑浊,颜色加深,舌红绛而干。对此类病猪8月8日选用南京中药大学研制的地丹凉血针(鲜生地、丹皮、丹参、赤芍、水牛角片、紫珠草、大黄、栀子、人中白、白茅根)。对气喘痰涎多着加服麻杏石甘汤(方同上)酌加葶苈子、桑白皮、枇杷叶、黄芩、贝母、瓜蒌大锅熬煎去渣留液早晚2次胃管灌服,大便干结者加服大承气汤(用法如上)。连续使用2d,除5头病情太重的瘫猪外,大多数患病猪只能够勉强站起,开始饮水并少量进食,体温下降到39℃左右。8月11日,改用南京中医药大学研制的清气凉营注射液。8月13日,该场38头母猪除少数死亡之外,其它痊愈,病情得到控制。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全场母猪有3头在采取中兽医疗法治疗之前就已经死亡,有2头因灌药不当而呛死,有4头因病情太重经治疗无效死亡,中药治疗死亡率12.1%,治愈率为87.9%。
(2011–07–06)
S858.28
B
1007-1733(2011)12-00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