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渗出性皮炎的发病特点和防治措施
亓秀云 (山东省昌邑市夏店兽医站 261309)
仔猪渗出性皮炎是以葡萄球菌感染为主的一种破坏哺乳仔猪、断奶仔猪真皮层的疾病,本病无季节差异性,常常发生在5~30日龄较小的猪群中。患猪全身性皮炎可导致腹水和死亡。
本病可散发,也可呈现流行性,主要取决于母猪免疫力强弱。实际饲养过程中常会发现寄入猪发病而其他猪不发病,也常会发现寄入猪不发病而本窝猪发病的现象。
病猪初期体表发红,随后一段时间开始分泌出油脂样粘液,呈现黄脂色或棕红色,尤其以腋下、肋部、脸颊较为严重,3~5d后蔓延到全身的各个部位,患猪背毛粗乱、精神沉郁、堆压在一起,发病严重或者继发某些其他疾病的仔猪,表现脱水、败血症,常常在短时间内死去。轻度感染的仔猪,皮肤分泌物与空气的粉尘和表皮脱落的坏死组织形成了黑色的结痂,覆盖在患猪的口、鼻梁、脸颊、腋下、后背、四肢等全身各个部位,个别猪只出现四肢关节肿大、跛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CNS)、空嚼、磨牙、口吐白沫、角弓反张等症状。食欲不振和脱水是本病特征。发病严重的猪体重迅速减轻并会在24h死亡。病猪不呈现搔痒,发热也不常见。同窝仔猪发病表现严重程度不同。耐过猪生长明显变慢。
尸体消瘦、脱水、外周淋巴结水肿,有的病猪出现心包炎、胸膜炎和腹膜炎。肝脏土黄色,质地易碎。肠道空虚,脾脏和肾脏轻微肿大,个别猪只出现化脓性肾炎的病理变化。关节液混浊,带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由于体表葡萄球菌容易耐药,所以要轮换使用抗生素,最好做药敏试验。本次对发病猪群使用阿莫西林、恩诺沙星投水饮用,同时配合磺胺类药物、维生素C注射治疗,脱水猪只给予口服补液盐。体表使用0.1‰的高锰酸钾清洗,1~2次/d。环境使用常规消毒药物戊二醛、碘力杀按1:500~800的浓度稀释,每2天消毒1次。
虽然现在规模化养殖场日益增加,管理方面也日益完善,但是还有许多养殖场或散在养殖户还存在相当大的管理漏洞。卫生消毒不完善、饲养管理较差极易诱发本病,疾病发生后,猪群的生长速度几乎停滞并且常常继发绿脓杆菌、链球菌等疾病,给猪群的治疗大大提高了难度。 猪葡萄球菌对不利条件有很强抵抗力,并能在环境中存活很长时间。因此,彻底消毒对渗出性皮炎有很重要的作用。发生于哺乳仔猪的渗出性皮炎,很多时候表现比较高的死亡率,很多是由于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不得当,发生败血症和脱水而死亡。如果发生在寒冷季节,通常死亡率会大一些。对此,一定要加强猪场日常的管理工作:(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对猪群的驱虫做详细记录,种猪每年驱虫3次,每4个月1次,商品猪在保育阶段驱虫1次,可以使用伊维菌素每吨饲料添加500g,连续投喂7d。不但可以驱除体内外部分寄生虫,还可以间接提高猪群免疫力。(2)搞好母猪全程的卫生工作,尤其以产房阶段尤为主要,清水洗澡、常规消毒是不可缺少的工作,使母猪干干净净进入产子舍,不但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传播,还可以降低母猪子宫炎、乳房炎的发生率。临产母猪用0.1‰高锰酸钾擦洗外阴部及乳房,仔猪出生后断牙、断尾的工具一定要用消毒水浸泡,保健使用的针头必须做到每头猪一个针头的制度。(3)仔猪在圈舍内尤其是转群期间,互相争斗过程中的撕咬,造成表层皮肤的破坏,受伤的耳部、脸颊等部位是葡萄球菌入侵的门户,所以,在保育舍发现病猪的数量居多。为了避免互相撕咬而造成疾病的感染和传播,在转群过程中猪舍内添加适当玩物,对仔猪有一定分神作用,从而达到预防某些疾病的目的。(4)消毒是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毒工作一定要做的彻底。不当的增减消毒水剂量来调节消毒药物的浓度,会大大降低消毒药物的灭菌效果,所以一定要按照说明书的使用剂量,做到准确调配。正常调配好的消毒药物使用量是300ml/m2左右,只有熟悉的掌握消毒工作,定期轮换使用不同的消毒药物,才能保证消毒真正有作用。
该病与猪螨虫引起的皮肤病的区别在于猪疥螨病通常临床中首先会发现一些丘疹,严重的皮肤会干裂,丘疹破溃,结痂,在这个过程中猪会表现很明显的痒感,而渗出性皮炎无痒感。这也是区别于其它皮肤病的显著特点。
(2011–08–03)
S858.28
B
1007-1733(2011)12-00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