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初期“借田渡荒”政策述论

2011-04-13 21:13高其荣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冬种冬闲生产队

高其荣

(湘潭大学 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5)

20世纪60年代初期“借田渡荒”政策述论

高其荣

(湘潭大学 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5)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开展生产自救的过程中,湖南、福建、河南等省提出并实施了“借田渡荒”政策,即把属于生产队集体所有的一部分土地借给社员耕种,收获归己。这一政策为战胜当时的农业危机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借田渡荒”;积极作用

20世纪60年代初期,湖南、河南、福建等一些省份在生产自救中一度实行过的“借田渡荒”或“借地渡荒”政策(为行文方便,笔者将二者合称为“借田渡荒”)。目前学界对此缺乏系统研究。本文试图对“借田渡荒”政策的背景、提出和实施的情况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略予考察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借田渡荒”政策提出的背景

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农业形势。

1.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全民大炼钢铁、大办工厂、大办水利、大办养猪等一系列“大办”调集了数以千万计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全国农村劳动力由1957年的19310万人减少至1960年的17019万人,三年减少了2291万人,而且留在农村的多为老、幼、妇等弱劳动力。[1](P109)据农业部的估计,即使是到了1961年,全国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只略多于 1952 年。[2](P421)其中,湖南省 1961 年比 1957 年减少劳动力 300 多万个。[3](P333)

畜力和劳动工具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用役畜的年底头数1960年只有4124万头,比1957年减少1244万头,并且存栏役畜的膘情和体力也普遍下降。[1](P159)如河南封丘县大牲畜由1957年的4.8万头锐减至1961年的2.6万头;延津县大牲畜 1959 年比 1958 年减少 9858 头。[4](P195)湖南省1961年比1957年耕牛减少16%;农具减少30%以上。[3](P333)1961年全国的农用耕畜的数量和质量都比 1949年差,铁木灌溉工具比1957年减少了,一部分原有的灌溉系统被打乱了或者被破坏了;各种旧式中型农具的数量大约比1957年减少了25%至35%,竹制农具的数量大约比1957 年减少了 50%-60%。[2](P421)

土地抛荒、盐碱化相当严重。全国耕地面积由1957年的16.7745亿亩减少至1960年的15.7292亿亩,减少1.0453 亿亩。[5](P44)到 1961 年全国的耕地面积只相当于1951 年的数量,而好田好地比当时少了。[2](P421)湖南省1961年比1957年耕地面积减少500多万亩,且减少的多为水田和好地。[3](P333)福建龙岩江山公社大跃进三年来共抛荒耕地 4977 亩,占耕地总数的 27.1%。[6](P18)据农业部的估计,1961年全国盐碱化耕地面积比1957年增加了1700万亩。[2](P421)其中,河南豫东、豫北 28 个县中,土地盐碱化面积已由1958年的480万亩上升到1130万亩,已占到该区耕地总面积的22.1%,盐碱地区人口达到800万,粮食产量比常年减少 15-20 亿公斤,[7](P151)最严重的地区,已经两三年没有多少收成。[8](P719)

2.农业总产值特别是粮食产量连年下降

大跃进使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孤军冒进,农业总产值大幅度下降。196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按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只有415亿元,比1957年下降22.68%,还不及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417亿元)的水平。其中,种植业产值1960年只有332.8亿元,比1957年的432.6亿元下降了23.1%,还不及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346.6 亿元)的水平。[9](P106)粮食作物产量 1960 年只有2870亿斤,只及1958年总产量的71.75%,竟跌到了1951 年(2873.7 亿斤)的水平。[9](P146-147)

3.农民生活水平下降,饥荒蔓延

不仅城市粮食供应十分紧张,粮食价格飞涨,农村地区缺粮情况也非常严重。据内务部的报告,1960年我国缺粮人口达2.1亿人,到1961年7月缺粮人口仍有1.8亿多人。[10](P110)全国人均粮食消费量由 1957 年的 406.12 斤,降到1960年的327.24斤,下降了19.4%。其中,农村居民人均更是由 409 斤降至 312 斤,下降达 23.7%。[11](P81)农村绝大多数居民只能靠稀饭和菜粥度日,不少地方的农民甚至吃树叶、树皮、草根、观音土等,饥荒在全国农村许多地区蔓延。全国农村许多地方出现了浮肿病、妇女病、小儿疳疾病、人口外流和人口的大量非正常死亡。处于大饥荒下的中国农村到处呈现出一派萧条的景象。

造成以上农业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党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但自然灾害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1959年,各种农作物受灾面积66943.5万亩,其中旱灾50710.5万亩,水灾7219.5万亩,风雹2896.5万亩;1960年,各种农作物受灾面积98182.5万亩,其中旱灾57187.5万亩,水灾15232.5万亩,风雹5884.5万亩,霜冻2071.5万亩;1961年,各种农作物受灾面积92623.5万亩,其中旱灾56770.5万亩,水灾13306.5万亩,风雹6667.5万亩,霜冻 3601.5 万亩。[12](P29)进入 1961 年后,湖南、福建等一些省份有发生了新的自然灾害。1961年上半年,湖南全省遭受了严重旱灾,有330多万亩水田受旱基本失收或完全失收,全年农业减产已成定局。1961年,福建省遭受了台风、洪涝、干旱、低温、冰雹等多种自然灾害,受灾范围之广、时间之长、损失之大均为历史上所罕见;严重的灾害使全省粮食严重减产,一些地方绝收,农村普遍缺粮,缺粮和断炊农户达986.8万人。河南豫北、豫东地区土地盐碱化灾情并没有好转,农村“生产秩序极不稳定,人口大量外流”[8](P719)。

二、“借田渡荒”政策的提出和实施

面对空前严重的农业危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生产自救工作,并于1960年下半年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调整。在农业调整中,湖南、福建、安徽等省从当地农村实际出发,提出并实施了“借田渡荒”政策,即把属于生产队集体所有的一部分土地借给社员耕种,收获归己。

1.湖南等省的“借田渡荒”

1961年8月26日,针对湖南严重的灾情,中共湖南省委经过研究,发出《关于借冬闲田给社员生产的通知》。《通知》指出:“我省每年都有五百至六百万亩冬闲田,加上一部分地方因干旱荒芜的土地,可能有六百至七百万亩,如果其中一部分或大部分能够种上秋粮和冬菜,将有一笔很大的收入。因此,所有农村人民公社的大队和生产队,在不妨碍明年春耕的前提下,应当千方百计充分利用冬闲田大种冬菜和冬种春收作物,增加集体收入。凡是集体单位不能充分利用的冬闲田土,允许借一部分给社员个人种植冬菜或冬种春收作物,并允许社员在绿肥田中间作冬菜。”关于借田的数量,《通知》指出:“借给社员生产的冬闲田的数量,在一般地区,大体每人可借一分、二分到三分;在灾区,可以适当多一点,大体每人可借三至五分。”《通知》规定,“借给社员的冬闲田土的收入,全部归社员个人所有,不交征购,一般也不抵口粮;有些地方因灾减产或其他原因,需要略抵一点口粮也可以,但必须经过社员代表大会讨论。”为了划清借田渡荒与包产到户的界限,《通知》指出:“应该明确,在集体不能充分利用冬闲田土的情况下,借一部分田土给社员,是为了尽可能多搞点吃的,是为了生产自救,借出的冬闲田土,要在明年春耕播种到来时全部收回,绝不是分田到户。这一点应当向干部群众反复讲清楚,从而正确地积极地认识和作好这一工作。”[8](P659)

《通知》下发后,全省各地均按要求借给了社员一部分土地。如邵阳地委执行省委《通知》精神,全区共“借”出土地86 万亩,人均 2.8 分[13](P144);湘乡县借给社员的土地连同自留地一起超过10万亩,并允许社员以25%的劳动时间经营自留地和所借田土,社员在所借土地上种植萝卜、白菜、马铃薯、油菜、小麦、蚕豆、豌豆、荞麦等作物,获得了较好的收成。[14](P186)1961 年秋华容县借田给农民种植蚕豆,蚕豆的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 34000 亩。[5](P47)

江苏省也推行过“借田渡荒”政策。1961年8月12日,中共江苏省委发出《关于干旱成灾地区补种、改种的通知》,规定可以采取划一些大田给社员(每户2-3分田)借种一熟的办法,帮助社员渡过灾荒。[16](P981)1962 年,江苏省委第一书记陈光在镇江等地提出油菜、芋头等小宗作物可以用“借田”的形式让农民“自种自收”。[17](P91)这一措施也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实施,如武进县就有17个公社实行了季节性借田。[16](P622)

2.福建的“冬季自由种一季”

1961年秋,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在视察灾情时,莆田的农民提出了“借田”冬种的意愿。叶飞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人一分自留地,冬季自由种一季”的意见。所谓“冬季自由种一季”,就是在1961年的冬种中,每户社员可向生产队借种一亩地,有条件的可以每户超过一亩,谁种谁收谁所有。这一意见得到省委的同意,并于10月19日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在全省各地普遍实施。如三明地区的粮食产区,每户留给一亩左右的好地借给社员耕种;晋江地区要求在不影响明年春种计划面积、不影响生产队扩种面积、不能不下肥料抽瘦田底的条件下,广泛推行自由种一季,并在借田时适当照顾人口多劳力少的家庭和刚回乡的复员军人、民工;闽侯地区的福清县实行自由种一季后,冬种粮食作物面积由13万亩扩大到20万亩,加上自留地5万亩,共25万亩,占该县耕地面积的50%多,超过以往任何一年。[6](P33-34)

在推行“冬季自由种一季”的过程中,福建各地因地制宜,既适当照顾国家集体利益,又尽可能满足农民的愿望和要求。有些人多地少的地方,本来生产队冬种计划面积就比较大,留下的冬闲地很少,分给社员冬种地后,集体的冬种面积就会减少。尽管存在这一矛盾,各地还是如数借给了社员土地,社员对借得的土地和集体冬种的土地都精耕细作。这样,集体冬种的土地虽然减少了,但加上分给社员冬种的土地,冬种的总面积反而扩大了。有的地方,为了使分给社员冬种的土地能够不违农时耕种,就将分给社员冬种的土地,由生产队集体耕作把作物先种下去,然后由社员自己管理,自己收获。还有的地方为了不使分给社员冬种的土地肥力下降,鼓励社员种植蔬菜和蚕豌豆等,如果要种植大小麦,则规定社员在春耕时每亩交生产队肥料10担至20担。[18]

3.河南等省的“借地渡荒”

1962年3月初,河南省委召开安阳、新乡、开封、商丘4地的地委负责人会议,正式提出借地政策。“借地渡荒”政策在得到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和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的同意后,于3月25日省委扩大会议后正式开始实施。最初只在土地碱化严重、耕畜死亡严重、人口外流严重的重灾区即豫北、豫东的一些地区实施。他们的做法是:由集体借给社员一部分土地(人均6至8分),加上自留地约1亩左右,由政府支援每户1把铁锹(因这些地区耕牛已经很少,当时一共由国家支援了100万把铁锹)、一点种子粮,然后在集体领导下,实行生产自救,收益归社员个人所有,不计征购,也不顶分配口粮。豫东、豫北地区有22个县约400万人口实行了借地自救。

1962年5月,河南省委在得到中南局同意后,又决定将少量旱秋地借给农民种红薯,以便让社员在8月底能接上口粮,只种一季,秋季收回,不误集体种麦,收获顶口粮,不计征购。后来在实行时,各地都要求借,而且认为借一季时间太短,可能破坏地力。河南省委决定,允许在每人平均占有耕地2至3亩的地区,借地加自留地可以不超过耕地的15%;在每人平均占有耕地1亩左右的地区,借地加自留地可以不超过耕地的20%,每人借地的绝对数为2到3分,借地期限为3到5年,后定为5年。这样,“借地渡荒”政策在全省范围得到贯彻。执行的结果,到1962年7月,河南全省有40万个生产队实行了“借地渡荒”的政策。盐碱重灾区(约400万人口)农民借地加上自留地占到了集体总耕地的28.6%,一般地区(约4000万人口)占16.5%。又据开封、洛阳、商丘、新乡、南阳5个专区16万个生产队的调查,有6%即9500个生产队,借地加自留地占耕地总数的10%左右;有83%即13.3万个生产队,借地加自留地占耕地总数的15%左右;只有11%即1.74万个生产队,借地加自留地占耕地总数的 20%或以上。[8](P719)

江西省也推行过“借地渡荒”政策。1962年江西省委书记处书记刘俊秀提出借给社员每人2至3分冬闲地种植油菜,谁种谁收。[19]这项措施随即在全省一些地方得到推行。另外,还有个别地方暗地里将部分土地借给社员耕种,如1960年底山东牟平县上册公社胡家沟生产队把原来由生产队经营的40亩土地分给了社员,让社员自种一季大麦。[20](P149)

三、“借田渡荒”的历史作用

“借田渡荒”政策,虽然只是在少数省份、在短期内(河南的“借地渡荒”在1962年中共十届十中全会后被叫停,“借地”被逐步收回)实施过,但它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首先,“借田渡荒”政策鼓舞了农民战胜困难的信心,促进了农村生产秩序的好转,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被他们称为“救命政策”、“栓人政策(可以减少人口外流)”和“叫人政策(可以把外流人员叫回来)”。[8](P720)据对河南南乐县的不完全统计,1962年2月份全县外流人口尚有714人,3月份实行借地后,当月就回来305人,4月份又回来362人。该县福坎公社原有890人想外流,贯彻借地政策后,都不想走了,另外还有135户向外写信,34户向外打电报,要自家外流的亲属返回来。[7](P154)

其次,“借田渡荒”政策的实施有效地调动和发挥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帮助农民渡过了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有的社员说:“以前天不明就打钟,太阳不出不上工,队长挨门叫,开了工分就下工。现在是钟不打满地人,队长不叫找上门,种完了集体捎带着个人。”[7](P154)借地后农民群众在不耽误集体生产的同时,起早贪黑,抓紧一切空闲时间在借地和自留地上投工、投资。“借田渡荒”政策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减少了土地的荒芜,增加了粮食和其他作物的产量。所有实行借田(地)省份的农作物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如湖南省1962年粮食作物产量达到 204.9 亿斤,比 1961 年增产 27.5%。[21](P235)河南省196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80.6亿斤,比1961年增产31.9%。[7](P154)福建省 1962 年粮食总产量达到 70.96 亿斤,比 1961 年增产 10.7%。[6](P89)1962 年夏湖南华容县农民借田种植的蚕豆获得丰收,总产量达1278万斤,比1961年增产 214%。[15](P42)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再次,“借田渡荒”将一部分土地的经营权一度下放给农民,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农民探索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一次尝试,激发了干部和农民进一步探索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勇气。湖南浏阳县等一些地方,在“借田”中尝到甜头后,将“借田”发展成为了“包产到户”。1962年下半年,河南农村的个别地方冲破了省委关于借地数量的限制,扩大了借地面积,使借地面积、自留地和开荒地总数占到了耕地面积的50%以上,睢县的个别生产队还出现了将土地、牲口、农具分到户,暗地里开始了“大包干”的试验。这些“包产到户”试验又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播下了种子。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

[2]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3]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1949-1978)[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4]中共新乡市委党史研究室.大跃进时期的新乡[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5]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6]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六十年代国民经济调整(福建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7]李 琳,马光耀.河南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8]黄道霞.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9]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大事记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大事记(1949-1986)[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11]柳随年,吴敢群.“大跃进”和调整时期的国民经济(1958-1965)[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新中国五十年农业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13]中共邵阳市委党史办,邵阳市档案局.中共邵阳市历史大事记(1919.5.4-1997.10.10)[M].内部本,2000.

[14]中共湘乡市委党史联络组,湘乡市志工作办公室.中共湘乡地方史(1949-2002)[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15]华容县粮油志编写组.华容县粮油志[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

[16]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农业合作经济史料(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17]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8]钟健英.何以充饥?惟有土地——“一人一分自留地,冬季自由种一季”的由来[J].福建党史月刊,2003,(5):37-39.

[19]刘俊秀.以集体为主,公私并种有才,这是当前发展油料生产,解决食油的一项重要措施[N].江西日报,1962-10-25(1).

[20]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1]湖南资料手册编委会.湖南资料手册(1949-1989)[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

“Lending Fields to Overcome the Famine”Policy in Early 1960s

GAO Qi-rong
(The Research Center of Mao Zedong Thoughts,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Hunan 411105,China)

During the process of self-reliance,Hunan,Fujian,Henan and ofher provinces proposed and implemented a policy ,called“lending field to overcome the famine”in early 1960s.In other words,the government lent part of the collectively-owned land to the farmers,who cultivated and owned the products.The policy had played an important positive role in overcoming the agricultural crisis.

lending field to overcome the famine;positive role

D232

A

1000-2529(2011)06-0073-04

2011-07-10

高其荣(1966-),男,湖南华容人,湘潭大学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湖南理工学院教授。

(责任编校:彭大成)

猜你喜欢
冬种冬闲生产队
山西农谷闫村蔬菜园 冬闲变冬忙“菜篮子”变“钱袋子”
冬种绿肥对水稻土硝化作用的影响*
浅析生产队政治夜校对农民的影响
“冬闲”变“冬忙”
生产队的那些日子
生产队里开大会
广西贺州市冬种马铃薯灾害性天气气候分析
冬种辣椒双膜栽培对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常德市冬种马铃薯品种适应性研究初报
贵州西部山区冬闲田土种草模式与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