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战争与斯大林时期苏共公信力的提升

2011-04-13 21:13吴家庆卿孟军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苏联国家

吴家庆,卿孟军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和平、战争与斯大林时期苏共公信力的提升

吴家庆,卿孟军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之前,苏联对外政策遵循两种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原则,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交往,既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又维护了世界和平。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党和政府鼓舞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主导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对外政策忠于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原则,维护了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利益,为保卫世界和平与民主做出了新的贡献。苏联在和平与战争问题上的正确立场,使苏维埃政权经历了伟大卫国战争的严峻考验,苏共公信力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斯大林时期;苏共;公信力;和平;战争

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下降,布尔什维克提出“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为人民群众争得了宝贵的和平喘息时机;苏维埃政权实行工人监督,把土地交给农民,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面包要求。斯大林时期,苏联实行全盘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还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但是,苏联在和平与战争问题上的正确立场,使苏维埃政权经历了伟大卫国战争的严峻考验。苏共(布)的公信力也由此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一、苏联卫国战争之前的对外政策遵循两种制度和平共处原则

1.苏联提出两种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

外交是国家内政的延长。资本主义各国为了抢占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展开激烈的竞争。“各国间的竞争尽可能通过关税、禁令和各种条约来消除,但是归根结底,竞争的斗争还是通过战争(特别是海战)来进行和解决的。”[1](P111)马克思指出:“虽然归根到底战争不能阻止反而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我指的是经济的发展),但是战争无疑会造成相当长期的、没有益处的力量衰竭。”[2](P439-440)因此,和平应该成为处理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因而大大减少和避免了由于资本的利益驱动而导致的战争。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向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发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和平法令。在英、法、美等协约国对苏俄的和平倡议不予理睬的情况下,苏维埃国家就越过西方资产阶级政府而直接呼吁各国无产阶级采取革命行动,停止战争,签订不赔款、不割地的和平条约。由于世界革命形势还没有到来,苏维埃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列宁认为苏维埃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是有现实利益基础的,因为“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心,这种力量就是迫使他们走上同我们往来的道路的全世界的共同经济关系”[3](P332)。即使是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情况下,列宁也多次表示苏维埃国家愿意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上的往来。1920年2月18日,列宁在回答美国记者的提问时说:“请美国资本家不要触犯我们。我们是不会触犯他们的。我们甚至准备用黄金向他们购买运输和生产用的机器、工具及其他东西。而且不仅用黄金买,还要用原料买。”[4](P158)

俄国与欧洲的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战争给欧洲各国的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如果不利用俄国的资源,欧洲的经济是难以迅速恢复的。1921年3月16日,苏俄与英国签订了恢复两国贸易关系的协定,成为苏俄与资本主义国家以经济交往为基础的和平共处的开端。1922年4月10日,苏俄外交人民委员齐切林受列宁的委托,在热那亚会议上正式宣布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原则:“俄国代表团坚持共产主义原则的观点,它认为,当今的历史时代已使旧的和新的社会制度共处成为可能,因此,代表这两种所有制体系的国家之间进行经济合作对全面的经济复兴是绝对必要的。”[5](P394)

1929年至1933年,西方国家经历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处于困境中的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无情的贸易战,争夺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苏联的市场不仅没有被经济危机波及,反而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中更加扩大了。苏联把发展贸易和经济合作作为促进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个重要手段。1931年,苏联在世界机器进口中的比重是 30%,而在 1932 年几乎增加到 50%[6](P306-307)。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西方技术和机器设备的最大买主。苏联的订货,不仅有助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而且改善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减轻了西方工人失业的痛苦。仅1932年,苏联在德国的定货,就为30万德国工人提供了工作机会[7](P399)。

2.苏联倡导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1933年1月,德国法西斯在垄断资本的扶持下上台后,开动战争机器,准备用强力修改欧洲各国的疆界,在欧洲中心形成了一个危险的战争策源地。反对法西斯国家准备新战争的威胁,成为爱好和平的进步力量日益迫切的任务。1933年12月,联共(布)中央通过决议,决定在欧洲建立集体安全体系,以便维护欧洲和平和防止侵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根据联共(布)中央的决议制定了关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的计划:“1)苏联同意在一定的条件下加入国际联盟。2)苏联不反对在国际联盟范围内签订区域性的防止德国侵略的相互保卫协定。3)苏联同意比利时、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芬兰或上述国家中的某些国家参加这一协定,但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4)关于确定未来相互保卫协定的义务问题,可根据整个事件和协定草案倡导者法国的提议开始谈判。5)一旦遭到上述协定未曾遇见到的军事进攻时,各缔约国应不受相互保卫协定所列义务之限制,保证提供外交上、道义上以及可能的物质援助,并且适当地影响自己的报刊。”[6](P353)苏联根据上述计划,与法国进行谈判,准备缔结两个条约:第一个条约是包括东欧各国以及德国参加的东方公约,公约参加国相互保证边界不可侵犯,并承担帮助受到侵略的国家的义务;第二个条约是法国和苏联之间的互助条约,确定双方相互支持、抵御侵略的义务。由于德国和波兰的反对,导致东方公约谈判的失败。

1935年5月2日,苏联和法国签订了苏法互助条约,规定如果缔约一方受到某一个欧洲国家进攻的威胁时,法国和苏联应该立即进行协商,以便按国联章程中关于保证国联成员国的领土完整的第10条和责成国联对破坏和平者采取集体军事和经济制裁的第16条规定采取军事措施。5月16日,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互助条约。这两个条约的签订,将使发动战争的德国法西斯面临两线作战的问题。

3.苏联维护遭受法西斯欺凌的弱小国家利益

“侵略者在世界上某个遥远的角落发动的任何一个甚至很小的战争,无疑都是对爱好和平的国家的一种危险。”[8](P218)1931 年 9 月,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突然袭击,占领中国东北,在亚洲形成一个危险的战争策源地。中国国民党政府把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寄托在英美等大国的出面干涉。但是,英法等大国操纵的国联姑息日本的侵略行为。1933年2月,苏联为了伸张正义,保证弱小国家的安全,在日内瓦国际裁军会议上建议通过一项公约,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国家均为侵略者:“向另一国宣战者;虽未经宣战,但其武装力量侵入另一国领土,轰炸另一国领土,或者袭击该国船只,或对另一国的海岸或港口实行海上封锁者,为侵略国。”[6](P347)苏联的议案得到了阿富汗、土耳其、伊朗、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的支持。

1935年10月2日,意大利法西斯对埃塞俄比亚发动战争。英法美等国对意大利的侵略实行纵容政策。在所有的大国中,只有苏联坚决维护埃塞俄比亚人民的利益。1935年11月6日,苏联政府通知英国政府,要求对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行为采取制裁措施:“意大利是侵略者,但是这个侵略者势力较弱,对欧洲来说不十分危险。而在欧洲还有一些强大得多也危险得多的潜在侵略者。我们认为特别重要的是,使所有可能进行侵略的人从意大利的事例中吸取教训。现在所决定的制裁应成为对未来一切侵略者的事先警告。”[6](P369)在苏联的强烈要求下,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并做出对意大利采取经济制裁的决议。

西班牙位于大西洋和地中海的交通要冲,盛产锡、锌、汞、铜、锰等战略原料。希特勒把西班牙作为德国法西斯向非洲和拉丁美洲扩张的基地。1936年7月18日,在德、意法西斯的鼓动和挑唆下,西属摩洛哥和卡内里群岛爆发了反对西班牙合法政府的叛乱。英法美等国在西班牙问题上的“不干涉”政策,成为扼杀西班牙民主、纵容叛乱分子和德意法西斯的手段。1936年10月16日,斯大林给西班牙共产党总书记狄亚斯写信:“苏联劳动人民尽力援助西班牙革命群众,只是在履行自己的义务。他们认为,把西班牙从法西斯反动分子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不仅是西班牙人的私事,而是全体先进和进步人类的共同事业。”[6](P377)10 月 23 日,苏联通知伦敦不干涉委员会,决定恢复西班牙政府购买武器的合法权利。在整个西班牙战争期间,约有3000名苏联志愿人员参加战斗,近200名人员为保卫西班牙共和国而牺牲生命[9](P87)。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9月21日,苏联政府在国联会议上发言:“在亚洲大陆上,一个国家不经宣战,无缘无故地对另一个国家——中国发动进攻,集中了10万军队封锁中国海岸,使世界上最大商业中心之一的贸易陷入瘫痪。显然我们看到的只是这些行动的开端,它将如何继续下去以致结局如何还很难估计。”[6](P382)在苏联的坚决要求下,国联通过一项决议,谴责日本对中国的野蛮轰炸。11月,美、英、法、中、意、葡、比、荷等国根据华盛顿九国公约的规定,在布鲁塞尔举行国际会议,审查日本的侵略行为。应邀参加会议的苏联建议根据国联章程第16条对日本实行集体经济和军事制裁。苏联给予中国人民切实有效的援助。从1937年10月到1939年9月,苏联向中国提供了985架飞机,82辆坦克,1300门火炮,14000多挺机枪以及大量的弹药,有3665名苏联军事专家来华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200多名苏联志愿人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生命[9](P119)。

1938年3月11日,法西斯德国吞并奥地利,从而危及同德国接壤的11个国家的安全,捷克斯洛伐克则首当其冲。3月29日,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罗普在柏林召集法西斯党徒会议,煽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民族实行自治。从德捷关系产生危机的时刻起,苏联就坚定地站在捷克斯洛伐克一方。根据苏捷互助条约,苏联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义务只有在捷克斯洛伐克遭受侵略并得到法国援助的情况下才能生效:“两国政府承认,只有具备本条约规定的条件,即只有当法国对被侵略的一方给予援助时,双方之间才履行相互援助的义务。”[6](P365)但苏联政府的立场是,无论法国是否对捷克斯洛伐克提供援助,苏联仍准备援助捷克斯洛伐克。4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声明:“条约并未禁止某一方面采取援助的措施,而且也不需要等待法国。”[10](P228)1938 年 9 月 15 日,英国首相张伯伦赴德国与希特勒会晤,希特勒要求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部和西北部地区并入德国。9月18日,英国和法国在伦敦举行会议,建议捷克斯洛伐克满足德国的要求。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国内人民群众的压力下,不敢接受英法的建议。总统贝奈斯向苏、英、法等国发出照会,探询德国发动侵捷战争时各国的态度。9月19日,苏联政府对本国驻布拉格代表作出指示:“1)贝奈斯提出:如果法国忠于自己的义务给予援助,苏联是否将根据条约立即给予捷克斯洛伐克以实际的援助?对这个问题你可以苏联政府的名义给予肯定的答复。2)贝奈斯提出:如果德国一旦发动进攻,贝奈斯请求国联行政院行驶盟约第十六、十七条时,苏联是否将根据这些条款援助作为国联成员国的捷克斯洛伐克?你对这个问题也可以给予肯定的答复。”[10](P231)

1938年9月23日,德国向捷克斯洛伐克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在10天之内将其西部地区割让给德国。9月30日,捷克斯洛伐克在英法的压力下满足了德国的要求。1939年3月15日,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苏联是唯一坚决反对德国法西斯、保卫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苏联在答复希特勒关于把捷克斯洛伐克并入德国“生存空间”的照会中指出:“苏联政府不能承认把捷克以及在某种形式下把斯洛伐克并入德意志帝国版图的行为是合法的,是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和正义准则或民族自决原则的……苏联政府认为,德国政府的行动不仅没有消除对普通和平的任何危险,恰恰相反,是造成和增加了这种危险,破坏了中欧的政治稳定,增加了早已在欧洲形成的惊惶不安的情绪,使各国人民的安全感遭到了新的打击。”[10](P240)

在弱肉强食的险恶国际环境里,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苏联遵循两种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原则,高举和平的旗帜,成为保卫和平的主要力量支柱,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和拥护。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给苏联人民的信中写道:“正当形形色色的法西斯和发狂的反动派向苏联发泄其憎恨的时候……我想向苏联表示自己对苏联广大人民及其领袖们的不可改变的忠诚和热爱。我必须说,我最喜爱充满炽热信念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苏联青年,我感到自己同他们有着兄弟般的关系。在苏联青年和人民经受考验和战斗中,在他们的欢乐和悲痛中,在他们洗涤旧世界的污泥浊水以便在健康的土地上建成新世界的繁重工作中,我不论是活着还是死去,都将全心全意地始终同他们在一起。在把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的决定性胜利时刻,我也将同他们在一起。”[11](P451)一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退伍军人费立德写信给斯大林和加里宁说:“不要节省材料,赶快把你们武装起来吧!供给红军以愈多的大炮、枪支、机关枪、坦克车和飞机,那就更好。多多建造水雷和潜水艇,多多训练政治工作人员,把天空用飞机掩蔽起来,保护你们自己,同时也就是保护世界被压迫的人们。”[12](P6)

二、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到了苏共的威望

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卫国战争的物质基础

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联共(布)第18次代表大会上指出,苏联对外政策的依据是苏联日益增长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实力,苏联社会在道义上和政治上的一致,国内各族人民的友谊,红军和红海军的力量,苏联的和平政策,维护和平的各国劳动者在道义上的支援,以及不愿破坏和平的那些国家的明智态度[8](P220)。俄国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6,拥有1.5亿人口。十月革命以前,俄国工业产值仅占全世界工业产值的4.7%,只有美国的10%和德国的40%,还不到英国的50%和法国的66%[7](P110)。内战结束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但是,苏联农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 57%,工业只占 43%[13](P581)。苏联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在短时间内把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苏联变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国,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1925年12月18日,联共(布)召开第14次代表大会,确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要从下述观点来进行经济建设:使苏联从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从而使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环境下绝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经济附庸,而成为一个按社会主义方式进行建设的独立经济单位……”[14](P77)

国家工业发展的程度,首先是根据能源、冶金和机器制造业来衡量的。1929年4月,联共(布)第16次代表会议通过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决议,苏联展开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1932年底,苏联宣布只用4年零3个月就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的煤炭产量从1928年的3500万吨增加到1932年的6300万吨,由世界第5位上升到第4位。生铁产量从1928年的3300万吨增加到1932 年的 6200 万吨,由世界第 6 位上升到第 2 位[15](P393)。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共建成了1500多个新工厂。哈尔科夫和斯大林格勒的拖拉机工厂,莫斯科和下新城的汽车工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和库兹涅茨的钢铁联合工厂,等等,如雨后春笋一般地成长起来。苏联建立了一套部门完整的机器制造业:机床制造业、拖拉机制造业、汽车和锅炉制造业、航空工业、农业机器制造业、轴承生产,等等。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整个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是19.2%,而机器制造业年平均增长速度是41.3%[7](P215)。苏联的普通机器制造业从世界第4位上升到第2位,其中农业机器制造业和拖拉机制造业从第4位上升到第1位,汽车制造业从12位变为第6位。苏联开始大批生产旧俄时代从未出产的物品:拖拉机、康拜因、上等钢、合成橡胶、滚珠轴承、涡轮发电机、飞机、汽车、脚踏车等等。俄罗斯迅速地从木器时代向钢铁时代迈进。

1934年2月,联共(布)第17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决议。1937年4月,苏联又宣布仅仅用了4年零3个月提前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成为先进的工业国。1913年俄国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是42.1%,1937年苏联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增加到77.4%[16](P142)。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工业成为苏联占主要地位的经济部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产量保持世界第1位,机车的产量占世界第1位,载重汽车的产量占世界第 2 位[16](P200)。

1939年3月,联共(布)召开第18次代表大会,通过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这时欧亚大陆都已燃起战火,世界大战爆发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苏联遭受武装侵犯的可能性日益变为现实。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新建设促使苏联工业进一步东移。苏联在东部地区、乌拉尔和伏尔加河流域等经济区建立了第二批机器制造、石油冶炼和化学工业的大型企业,以应付第一批大型企业在生产上的意外事故。到1941年年中,苏联工业总产值达到第三个五年计划规定的1942 年水平的 86%,重工业达到规定水平的 90%[17](P243)。从1929年到伟大卫国战争前夕,苏联工业一日千里,仅用13年的时间就跑完了英国需要100年、德国需要60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大大提高了综合国力。苏联终于从农民的、庄稼汉的、穷苦的劣马上,跨到了大机器工业、电气化的骏马上。

2.社会主义新人树立了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坚定信念

“任何一个代表未来的政党的第一个任务,都是说服大多数人民相信其纲领和策略的正确。”[18](P476)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选择超高速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迅速实现工业化,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愿望和要求。在伟大的十月革命中宣布一切土地归国有、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俄国人民,虽然看不到从其他国家得到帮助的希望,但面对富饶而满目疮痍的国土,逐渐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顿巴斯的工人对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克尔日札诺夫斯基说:“请转告莫斯科的同志们,在我们这里没有任何争论的狂热病,我们这里充满了伟大建设的狂热病。”[15](P57)斯大林在论证超速工业化时强调:“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但是我们不愿挨打……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19](P37-38)这一富有号召力的说法在人民群众中赢得了广泛的响应。“五年计划四年完成!”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全民的口号。千百万劳动群众的积极、主动、热情和忘我精神在顺利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在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4年3个月里,未经训练的劳动力大量增加,但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8.9%[7](P182)。曾在全苏旅行过的英国机器制造股份公司经理加尔捷尔写道:“处于奴隶地位的人决不会有劳动热情。如果苏维埃俄国依靠强迫劳动实现五年计划,那它一天也不会激起劳动热情。”[7](P157)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随着熟练工人人数的激增,苏联掀起了斯达汉诺夫运动,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工人比尔·沙托夫说:“人生最大的事情,就是工作。不,不仅是工作,而是创造!我们生活着的这一段时刻,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机会。”[20](P59)罗曼·罗兰在访问苏联时写道:“显然,这是人类意识在劳动方面的巨大觉醒。这只有在工人觉得自己是主人的真正社会主义社会里才有可能……。”[16](P120)

工业化的突飞猛进对农业产生了革命性的重大影响。1932年,苏联拖拉机的产量超过所有欧洲国家,占世界第1位。农业新的技术基础需要建立以知识技术发挥作用的机务人员和专家队伍,培训农业骨干力量成为国家最重要的一项措施。1932年,苏联农业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人数达到5.75万人,农业中等学校的学生达19.98万人,在普通职业训练班毕业的则有450万人。1933年,苏联在为集体农庄服务的机器拖拉机系统中工作的,约有23.5万名拖拉机手,2.09万名拖拉机队队长,1.05万名康拜因手,8.6万名修理厂工人,2.17万名汽车司机,2.35万名农艺师,2.23万名工程师和机械师。第一个五年计划头几年受过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的农业生产组织者和领导人达5.3万人[7](P479-180)。从1934到1937年,机器拖拉机站常设训练班为集体农庄培养了近130万名拖拉机手,16.4万名联合收割机手,9.7万名汽车司机,高等和中等学校培养了13.6万名高级和中级农业专家[16](P479)。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德国坦克被俘虏或者德国飞机被迫降落在乡间的时候,苏联农民能够把坦克或飞机驾驶到后方去。

在苏维埃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被极其深重的经济危机所震撼。资本主义世界工人失业大军增加到几千万人,苏联却消灭了失业现象。在苏联工业化时期,国家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不得不暂时延缓劳动人民消费的增长,苏维埃人民自觉地做出了牺牲。千百万善良的苏维埃劳动者坚定地相信,他们的福利是靠自己亲手创造的。由于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们产生了工作的热情。那时,访问苏联的所有外国代表团都注意到苏联全体劳动者对未来的信心,无不赞扬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的成就。“苏联人民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为自己的成就而感到自豪,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对自己的领导者更是无比信任;这种力量渗透到苏联千百万大众的心中,激起他们无穷的干劲。”“目前已是硕果累累了。苏维埃的领导班子为自己创建了一支庞大的劳动大军,他们体格健壮,遵守纪律,这是一支凭着对其任务、行动纲领和领导者的信任的劳动大军。”[21](P167-168)

希特勒推测,苏联种族繁多,各民族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裂痕,缺乏团结一致,一次狠狠地打击就能叫那摇摇欲坠、腐朽不堪的大厦倒塌。在占领大部分欧洲并取得大量的战略物资和作战经验之后,德国法西斯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美国陆军部长和海军部长认为苏联能使自己不被击败的时间不会超过3个月,伦敦的英军参谋长们则认为6周内德军将打进莫斯科[22](P190)。但是,对苏联的侵略只会让整个民族达到空前的团结。入侵的德军在任何地方也看不到希特勒曾经保证会出现的苏维埃政权崩溃的迹象。罗曼·罗兰曾经预言:“根本不许需要向志愿者发布召令,他们会纷纷涌过来。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红军并不是一个军营,而是人民之家,在这里人民能认识到他的个性,并为此而感到高兴、感到自豪,同时满怀着激情,因为革命给了第二次生命。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得到如此激情的防御。”[21](P177)列宁格勒约有300万人口。1941年夏天,几乎每天都有50万人在修筑工事,准备保卫这座城市的南大门。到7月中旬,列宁格勒又成立了工人民兵师,与苏军并肩战斗。莫斯科居民从战争的最初起就奋起对敌进行斗争。首都50万妇女和男女青年参加了构筑防线的工程,25个区组建了共产主义工人营,几天之后就开上前线。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将近18万斯大林格勒人每天参加修筑防御工事。他们修筑了总长2850 公里的防御带,挖掘了 1170 公里的反坦克壕[23](P64)。一个德国飞行员看到那些有信心的苏维埃人组织在自己的军队周围,为保卫自己的土地而修筑防御工事时,感到恐怖了。他在被俘后说:“当我从空中看到这大群的工人时,我感到很害怕。”[20](P133)

虽然法西斯突如其来的入侵使苏军部分瘫痪,但当一阵震惊过后,掉队的士兵冲出森林,袭击德军补给部队、救护车和后方军事设施,这种英勇顽强精神使德军惊愕不已。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军中士巴甫洛夫等24名战士在一幢被打得千疮百孔的4层楼房里坚守58天。1943年2月23日,在大卢基稍北的战斗中,19岁的共青团员、普通战士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临时火力点的机枪射击口,以生命确保进攻分队的胜利。德国法西斯的《人民观察家报》不得不承认:“俄国士兵视死如归的精神超过了我们西线的敌人。他们沉着镇定,听天由命,只要他们不战死在战壕里,不丧生在刺刀下,他们就一直打到底!”[24](P214)

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在敌占区组织游击队,开展大规模的游击战争。游击队袭击驻防军,破坏交通,切断通讯工具,炸毁机车车辆。在莫斯科附近战斗时期,只莫斯科州的一个游击队就消灭了7000以上的敌军官兵。女游击队员莫斯科共青团员卓娅·科斯摩捷米扬斯卡娅为祖国献出生命。里夫内地区的游击队员、集体农庄庄员伊凡·索特尼科夫把一队法西斯士兵带到布雷地区,牺牲了自己,却消灭了100多个敌人。1942年末,参加游击队的人员大约有12万人。到1943年末,参加游击队的人数达25万。1943年8月,白俄罗斯游击队使德军的55条铁路运输中断[25](P320)。大规模的游击运动证明了苏联卫国战争是真正的全民战争。

3.苏联主导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表明,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法西斯国家集团与英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比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的矛盾更加尖锐。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斯大林说:“在这个解放战争中,我们不是孤立的。在这个伟大战争中,我们将获得可靠的同盟者,即欧洲和美洲各国人民,其中包括受希特勒头目奴役的德国人民。我们为了保卫我们祖国的自由而进行的战争,将同欧洲和美洲各国人民为争取他们的独立、民主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这将是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反对希特勒法西斯军队的奴役和奴役威胁而结成的统一战线。”[8](P267)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促进对敌斗争的胜利。尽管美国和英国表示对苏联提供军事援助,但这取决于苏联能否击退希特勒的侵略。1941年底,苏军在莫斯科近郊击溃了德军,打破了法西斯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对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1942年1月1日,苏美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巩固了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联合。1942年底,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大捷,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发生转折。苏联的国际威望空前高涨,为进一步扩大并加强反法西斯各国之间的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43年5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制定“霸王”作战计划,决定于1944年春强渡拉芒什海峡,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3年7月,苏军在库尔斯克再挫德军,完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法西斯的败局已定。在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反法西斯同盟达到了军事合作的最高峰[26](P685)。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对外政策遵循两种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原则,利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深刻矛盾,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为保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

苏共是苏联伟大卫国战争鼓舞者和组织者,党的骨干力量从战争爆发之日起就开赴前线。在最困难的战略防御阶段,共产党员在增强部队的稳定性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在战略进攻阶段,共产党员一直勇往直前,给普通战士树立了勇敢战斗和自我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榜样。几乎3/4的苏联卫国战争的英雄是共产党员,300多万名共产党员在战争中为国捐躯。在祖国最危急的时刻,优秀的人们纷纷加入共产党。在战前,联共(布)的党员和候补党员总计340万人,而在战争结束时已增至576万人[23](P226)。经过伟大卫国战争的锻炼,党的威信和影响日益增长。1946年2月10日,苏联进行战后第一次选举。参加选举的群众有101400000人(占选民总数的99.7%),99%以上的选民投票赞成共产党员与非党人士的人民联盟所提出的候选人[27](P52)。

三、苏联卫国战争之后的对外政策忠于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原则

1.苏联维护了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独立地位

在第二次世界战争时期,欧洲和亚洲各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战争结束后,欧亚各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大大提高,普遍争得了合法地位。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越南、匈牙利、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朝鲜、中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11个国家的共产党还获得了执政党的地位,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因此越出苏联一国范围而成为世界体系。“资本是一种国际的势力。要战胜这种势力,需要有工人的国际联合和国际友爱。”[4](P45-46)如果说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是建立在和平共处原则的基础上,那么工人阶级国际任务和国内任务的统一性、一国工人阶级的利益和任务与世界各国工人阶级的利益和任务的不可分割性、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者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战争、争取和平、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的国际团结,就决定了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则应该建立在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原则的基础上。这种关系不仅要求对和平与平等合作的维护,而且规定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互助。

欧洲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是这些国家内部阶级矛盾尖锐化、民族解放斗争的巨大浪潮以及各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运动的结果。但是,苏联对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的胜利,对于这些国家的劳动人民夺取政权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把在外交上承认人民民主国家变成干涉人民民主国家内部事务的政治投机,因此,新生的人民民主国家摆脱外交上的孤立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苏联就与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波兰等国家签订友好互助及战后合作条约,双方保证把对德战争进行到完全胜利,不参加旨在反对另一方的联盟,战后双方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友好合作[28](P83)。苏联根据条约,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向从事反法西斯解放运动的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波兰提供了军事援助,为战后双方的友好合作打下了基础。

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曾经是德国法西斯的盟国。这些国家的人民在推翻法西斯专政之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美英政府敌视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的合法民主政府,要求改变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1946年10月27日,保加利亚举行国民议会选举。美国企图通过盟国管制委员会干涉保加利亚内政。苏联坚决反对西方国家侵犯东欧新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苏联驻盟国管制委员会代表在致美国代表的信中指出:“保障自由选举是保加利亚政府的特权,这个政府在这方面采取了一切必要的措施……因此,您提出要在盟国管制委员会讨论这些问题,尤其是要求委员会采取某些措施,这种做法将是违反保加利亚政府的特权的,是对保加利亚内政的粗暴干涉。而且,盟国委员会也不可能讨论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不属于根据与保加利亚签订的停战协定为这个委员会确定的职权范围。”[29](P148)

西方国家不仅企图改变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政治制度,并且竭力要求在战后和约中列入允许外国资本在这些国家的经济中占据决定性地位的经济条款,以便把这些国家变为西方国家的附庸。1945年5月19日,美国在战后伦敦第一次外长会议上,建议在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和约中列入“保证盟国公民在贸易、原料和工业方面享有同等活动条件”的条款。这些要求将使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受到外国资本的奴役。苏联拒绝了美国的建议,声明苏联不会支持任何国家奴役他国的意图,即使被奴役的国家曾是敌对的一方。在巴黎和会上,希腊在英国的支持下,向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提出领土要求。苏联声明:如果要改变保加利亚和希腊的边界,那就应该是希腊归还保加利亚在1919年巴黎和约中夺取的色雷斯。在苏联的坚决反击下,希腊对保加利亚的领土要求被盟国保加利亚政治和领土问题委员会所否决。希腊也不得不撤销它对阿尔巴尼亚的领土要求。战败国对外国在其领土上的财产所受损失的赔偿规模问题,是巴黎外长会议和巴黎和会上争论最激烈的问题。美国、英国、法国坚持它们的财产损失全部得到赔偿。这些赔偿数额极为巨大。在罗马尼亚,英美资本战前控制了30%以上的石油开采,60%的石油加工和40%的输出。苏联建议采取部分赔偿的原则。巴黎和会通过了赔偿75%的建议。在纽约第三次外长会议上,苏联又争取将赔偿额度进一步降低到66.6%[30](P42)。

1948年2月,苏联分别与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条约规定双方采取一切联合行动,包括军事援助,反对德国或直接间接同德国联合推行侵略政策的任何其他国家重新发动侵略;双方不参加与条约中的一方敌对的联盟;对有关双方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以友好合作精神并按照相互尊重独立和主权以及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进一步发展经济和文化联系[28](P100)。如果说,苏俄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发生了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的原因是由于苏俄陷入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在外交上处于孤立状态,那么,新生东欧人民民主国家没有发生国内战争和资本主义国家武装干涉的原因,就是由于有苏联的国际主义援助和支持。

2.苏联对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援助

苏联不仅从道义上和政治上支持为民族独立而斗争的东欧人民民主国家,而且对遭受战争损失的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给予无私的经济援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经济已被法西斯主义和战争推到崩溃的边缘,粮食、药品和能源等物资尤其稀缺。1945年和1946年的旱灾加重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困难。苏联尽管也经历了战后的困难,仍然给予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大量的物质援助。1944年秋,苏联为刚刚解放的南斯拉夫提供330万普特小麦、黑麦、面粉、豌豆和燕麦等粮食。1945年1月,苏联为刚刚解放的华沙居民提供了6万吨粮食[31](P711-712)。1945年 3月 14日,苏联和保加利亚缔结第一个贸易协定。同年12月15日,又签订苏联向保加利亚提供3万吨玉米和2万吨小麦的协定。1946年4月5日,保加利亚请求苏联再追加4万吨谷物。苏联在4个月内提供了这批谷物。1945年,苏联以贷款方式向罗马尼亚提供30万吨谷物。1946年,由于罗马尼亚再次欠收,苏联向罗马尼亚提供5万吨谷物。1947年6月25日,苏联再次向罗马尼亚提供8万吨谷物。罗马尼亚总理彼得·格罗查说:“旱灾年代使我们处于困难境地。我们不得不用黄金偿付,从西方获得玉米。强加给我们的条件是苛刻的,但是,我们得到的玉米却很少。我们不得不重新向我们的东方朋友求援。我们知道他们也遇到旱灾,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在去年贷给我们3万辆车皮的谷物。谷物送上门,不要任何保证作抵押,不要黄金,而我们并未能偿还这笔债务。尽管这样,我们却又一次向我们的朋友求援,他们了解我们的困难并再次支援了我们。”[30](P58)1947 年夏末,捷克斯洛伐克遭遇罕见的旱灾,粮食收成只达到预计产量的63%,大豆48%,饲草1/3。为了解决粮食危机,捷克斯洛伐克向美国和苏联都提出了援助的请求。美国回绝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请求,苏联则高度重视捷克斯洛伐克的请求。11月29日,斯大林通知哥特瓦尔德:“我们可以向你们提供60万吨粮食,而不是我们先前答复的40万吨和你们要求的55 万吨。”[32](P635)

东欧人民民主国家除捷克斯洛伐克以外,大多数是建立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之上,工业很不发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德国法西斯的长期占领,使欧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工业生产大大缩减。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和政治家断言,没有“马歇尔计划”式的美国援助,就不可能恢复这些国家的经济。西方国家企图用经济封锁来扼杀人民民主国家。苏联向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提供了工业设备以及优惠贷款等援助,派出技术人员,帮助这些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波兰利用苏联设备在诺瓦·胡塔建立了国内最大的钢铁联合工厂,金属年产量达150万吨,相当于战前波兰所有23个钢铁厂的年产量总和。苏联把制造“顿巴斯”联合采煤机和“胜利”牌汽车的全部工艺文件无偿地转给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使这两个国家在短期内就建立了“顿巴斯”式的捷克斯洛伐克联合采煤机和“胜利”式的波兰“华沙”牌汽车制造厂。

战后初期,苏联给予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信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947年3月5日,波兰从苏联获得2800万美元的黄金借款,从1950年起分10年归还。1948年1月26日,苏联再次给予波兰12亿卢布信贷,用于波兰从苏联购买工业设备,特别是新建的诺瓦·胡塔冶金厂的设备[33](P47)。1948年12月14日,捷克斯洛伐克从苏联获得总值1.325亿卢布的金条贷款,年息仅二厘五[30](P59)。从战争结束后到 1952年,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各国提供了总额约为150亿卢布的长期贷款[34](P266)。苏联的借款和信贷无论在期限和利息方面,还是在清偿的条件方面都是十分优惠的。在苏联的支援下,欧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工业生产高速发展。这些国家的工业生产水平在1953年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波兰超过了3倍多,捷克斯洛伐克超过1倍多,匈牙利超过2倍多,罗马利亚超过1.5倍,保加利亚超过3.5倍,阿尔巴尼亚超过9倍。1954年,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工业生产水平超过战前水平的2.4倍,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水平只超过战前水平的76%[33](P127)。保加利亚共产党领导人季米特洛夫说:“没有苏联,保加利亚人民直到现在还要处在德国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保加利亚法西斯分子的高压下。没有苏联的支持,保加利亚将历尽苦难并陷入别的帝国主义者的魔掌之中,而后者的蛮横无理、侵略成性和阴险程度并不比希特勒法西斯强盗逊色。没有苏联人民的真诚帮助,我国人民将在遭受旱灾的艰难岁月里饿死。我国的经济至今仍会处于衰落和支离破碎状态。”“没有苏联,就不会有东南欧各国人民的自由和独立,不会有正在走向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制度的繁荣昌盛。”[30](P12)

3.苏联对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斗争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天,苏联就承认并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内战。美国立即决定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战火很快就燃烧到中国的边境。周恩来说:“美帝国主义退出中国大陆,被赶出中国大陆,它是不会甘心的,必然要和我们较量,这一点我们是看到的。”[35](P88)当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中国人民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起而应战。苏联向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了武器、弹药、运输工具、燃料、食物和药品等援助,并向朝鲜派遣了军事顾问。在那些紧急的日子里,苏联政府应中国的请求把几个空军师调到中国东北。苏联空军飞行员在空战中击落几十架美国飞机,有效地掩护了中国东北免遭空袭。1951年2月,麦克阿瑟建议对朝鲜和中国投掷原子弹。美国参议员在国会上向国防部长马歇尔提问:“如果您确信苏联武装力量不会参加这场战争,那么您会同意麦克阿瑟轰炸满洲的建议吗?”马歇尔回答:“如果……不存在任何苏联干涉的危险……当然,你所说的轰炸将毫无迟疑地开始。”[30](P172)正是由于害怕苏联采取军事行动,美国才不敢发动对中国的战争。

总而言之,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之前,苏联遵循两种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原则,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努力。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党和政府鼓舞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建立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统一战线,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忠于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原则,维护了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独立,为保卫世界和平和民主做出了新的贡献。苏共的威望在国际国内得到空前的提高。斯大林逝世6年后,丘吉尔说:“对俄罗斯来说,最幸运的是在俄罗斯面临严峻考验的年代里,拥有天才的不屈不挠的统帅约·维·斯大林。他是一位卓越人物,对他生命所经历的残酷时代产生了深刻影响……斯大林具有深刻的、从容的、逻辑性很强的、理性的智慧,他是在困难时刻从山穷水尽的境地能找到出路的杰出大师。他从不耽于幻想。这是一个善于用敌人之手消灭敌人的人。他甚至使我们这些被他公开称为帝国主义者的人都反对帝国主义。他接手的是一个用犁的俄罗斯,留下的却是用核武器装备起来的俄罗斯。”[36](P16)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列 宁.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列 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苏]安·安.葛罗米柯.永志不忘——葛罗米柯回忆录:下卷(伊 吾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6][苏]安·安.葛罗米柯,鲍·尼.波诺马廖夫.苏联对外政策史:上卷(韩正文,沈芜清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7][苏]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3卷(王逸琳译)[M].北京:三联书店,1982.

[8]斯大林.斯大林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9][苏]德波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第2卷(上海外国语学院西俄语系俄语教师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10][苏]伊·费.伊瓦辛.苏联外交简史(国际问题译丛编辑部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

[11][苏]德波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第1卷(上海外国语学院西俄语系俄语教师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12]华 岗.苏联外交史[M].北京:海燕书店,1950.

[13]陈之骅.苏联史纲(1917-193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苏]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3分册(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5]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第一个五年计划[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16][苏]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4卷(马文奇译)[M].北京:三联书店,1982.

[17][苏]洛克申.苏联工业史纲要(1917-1940)(张贤务,陈慧芬译)[M].北京:三联书店,1957.

[18]列 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0][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斯大林时代(石 人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

[21][法]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袁俊生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2][英]艾伯特·西顿.苏德战争(1941-1945)(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3][苏]阿尼西莫夫,库兹明.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简史(1941-1945年)(王复加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4]张建华.俄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5][苏]库拉索夫,涅克里奇.世界通史:第10卷(吉林师范大学《世界通史》翻译组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8.

[26][苏]C·A.戈尼昂斯基.外交史:第4卷(武汉大学外文系译)[M].北京:三联书店,1980.

[27][苏]A·O.丘巴里扬.世界通史:第11卷(安徽大学外语系译)[M].北京:三联书店,1984.

[28][苏]阿赫塔姆江.苏联对外政策编年史(1917-1978)(《苏联对外政策编年史》翻译组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9][苏]A·C.阿尔金等.外交史:第5卷(大连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翻译组译)[M].北京:三联书店,1983.

[30][苏]安·安.葛罗米柯,鲍·尼.波诺马廖夫.苏联对外政策史:下卷(韩正文,沈芜清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1][苏]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5卷(周邦新译)[M].北京:三联书店,1984.

[32]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3][苏]谢尔格耶夫.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经济合作与互助(向 宇译)[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1957.

[34][苏]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6卷(盛曾安译)[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

[3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36]李尚德.评价与争议——斯大林哲学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Peace,War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ublic Credibility of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During Stalin Period

WU Jia-qing,QING Meng-jun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Before the Soviet patriotic war broke out,the Soviet foreign policy followed the principle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social system.The Soviet Union established economic links with western countries.This not only promoted the socialist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but also protected the world peace.After the Soviet patriotic war broke out,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organized and encouraged the people to fight against fascism and established the united front of the people of all countries to struggle against fascism.The Soviet Union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antifascist war.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Soviet Union patriotic war,the Soviet foreign policy made loyal to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ist principles.This protected the interests of the Eurasian people’s democratic nations.This has made new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peace and democracy.The posi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in peace and war made the Soviet passed through the test of the war.Thus the Public Credibility of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has been improved.

Stalin Period;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public credibility;peace;war

D564

A

1000-2529(2011)06-0037-09

2011-06-2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提升执政党公信力与夯实执政社会基础研究”(08BKS033)和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苏共公信力研究”(CX2010B168)

吴家庆(1962-),男,湖南澧县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卿孟军(1969-),男,湖南永州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校:文 一)

猜你喜欢
苏联国家
国家公祭日
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