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学风观

2011-04-13 21:13韩景云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资本论人民出版社学风

韩景云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论马克思的学风观

韩景云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马克思的学风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的思想指南。马克思的学风观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科学研究要树立“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目标;必须坚持与实际斗争相结合的方法;科学研究绝无“捷径”和“坦途”,必须坚持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必须“根绝一切犹豫”和“怯懦”,具有坚韧不拨的毅力;坚持批判、继承与创新紧密结合的原则。

马克思;学风;学风观;理论研究

学风问题是治学的思想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所以,“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马克思在他一生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中,以惊人的刻苦钻研精神、巨大的理论勇气、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学风,形成了系统的学风观。考察和研究马克思的学风思想,对于贯彻落实我们党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研究应该“为人类服务”

马克思认为,“科学研究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1](P86)为人类服务是马克思为自己确定的人生目标,也是他进行科学研究的根本宗旨。马克思的一生努力学习,孜孜不倦地从事科学研究,他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给一直还徘徊在空想的迷雾中的社会主义运动奠定科学基础。早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树立起为人民谋福利的崇高理想。他在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一个人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不能把自己局限于狭隘的利己主义的框子里。如果一个人只是为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贤人或优秀的诗人,但他永远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完美的伟人。相反,如果一个人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那他所感到的就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他的幸福属于千千万万人。在大学读书期间,他并没有按照父亲的要求,把精力放在法律专业上,他为了寻求人类解放的真理,着重钻研哲学和历史。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回忆说:“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做辅助学科来研究。”[2](P31)大学毕业后,马克思放弃了在大学任职和当律师的机会,以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姿态,投入到批判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去。

马克思总是把自己的理论研究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并服务于这一事业。他在1842年至1843年担任《莱茵报》主编时,经常接触到人们所迫切关心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当时莱茵省议会对所谓的林木盗窃法和地产问题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引起了社会上极大的关注。马克思在评论这场争论中,还只能从法学和伦理学的角度去维护贫困农民的利益,而不能从经济的观点来解释物质利益问题。这场争论,使他深感自己政治经济学方面知识的不足,并认识到正是这些经济利益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起着头等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了他为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而钻研政治经济学。恩格斯后来回忆说,他曾“不止一次地听到马克思说,正是对林木盗窃法和摩尔地区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并从而走向社会主义”[3](P446)。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就是要为无产阶级摧毁资本主义世界的斗争提供炮弹。他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4](P11)。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作为自己的科学研究对象,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给无产阶级指明寻求解放的正确道路,从理论上武装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也多次提到《资本论》写作的目的是“把党提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并通过叙述方式本身使庸俗观点无计可施”,“在理论方面给资产阶级一个使它永远翻不了身的打击”[5](P189)。所以,当《资本论》即将出版问世时,马克思毫不掩饰地指出:“这无疑是向资产者(包括土地所有者在内)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6](P542-543)可见,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目的是何等明确。

马克思深知金钱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地位。但在马克思的心中有比金钱更为宝贵的东西,他研究商品不是为了获得商品,他研究货币不是为了获得货币,研究资本不是要积攒资本,而只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奥秘。马克思早就说过:“作者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7](P192)为了写《资本论》,他舍弃了一切生财之道、断绝了一切发财之路,宁愿过清贫的生活。马克思的母亲就曾抱怨:“小卡尔要是积攒一笔资本,而不是写一本什么资本的书,该多好啊!”尽管用40年的心血写成的《资本论》所换得的稿费还比不上当时德国工资最低的工人40年所得的工资,甚至还不够抵偿为写《资本论》抽烟的钱,但马克思毫不在意。所以当《资本论》第一卷交付出版并广为流传时,马克思满怀喜悦地指出:“《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到理解,是对我的劳动最好的报酬。”[2](P105)马克思以这种忘我的精神进行科学研究,结果适应时代的要求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以科学理论武装了在斗争中摸索的无产阶级,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二、理论研究必须与实际斗争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一贯倡导的学习态度和方法。马克思深刻理解革命理论的重要性。他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认为,要做好革命工作,不能单凭热情和主观愿望,而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理论,掌握知识。他指出:“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1](P168)在 1848 年革命失败后,德、法等国许多革命者流亡伦敦,不少人迷恋于革命空谈,幻想革命马上胜利。与此相反,马克思认为,为了迎接新的革命高潮,需要做长期的艰苦的准备工作,他带领自己的战友每天坐在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里,努力积累知识,进行理论研究,为未来的战斗准备思想理论武器。1852年初恩格斯来到伦敦,马克思对他说:我要利用时间,与某些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流亡者们的空谈相反,我的经济学研究是为革命的实际目的服务的。可见,马克思厌恶那些头脑简单的空谈家、盲目蛮干的冒险家,主张革命者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保持清醒的头脑。

马克思不仅重视理论,而且很重视实践的伟大作用。他在从事理论活动的早期,就明确地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缺点,是不善于理解和评价革命实践活动的条件和意义,并且还指出,唯物主义如果缺少这一方面,就是不彻底,就是片面的毫无生气的东西。他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P19)。这既指明了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欠缺,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和实践导向。马克思认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不愿意自己堕落,就决不应该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不应该整年整月地把自己关在书斋或实验室里,像一条藏在乳酪里的蛆虫一样,逃避生活,逃避同时代人的社会斗争和政治斗争。”[1](P68)他一向坚持联系客观实际来创造和发展理论,反对脱离实际的抽象议论。他在致威廉·白拉克的信中说:“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他崇尚和坚持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只有对客观实际作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从理论上谈论它们。他曾经毫不客气地批判那些所谓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要求他们:“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说些漂亮话,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9](P62)马克思之所以如此重视实践,这是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如果理论脱离实践,理论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总是说:“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10](P433)这就充分肯定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明确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极端重要性。

总之,马克思一方面要求思想家面向实际,把自己的理论工作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求革命家学习革命理论,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马克思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他把读书作为最大的嗜好,总是孜孜不倦地学习,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满腔热情地投身于革命斗争。无论在巴黎、布鲁塞尔还是伦敦,马克思总是作为一个“世界公民”经常深入工人,参加社会主义者的各种集会;他参加了19世纪欧洲两次最伟大的革命运动——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亲自组织和领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马克思首先是而且主要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又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梅林在《马克思传》中指出:“马克思之所以无比伟大,主要是因为思想的人和实践的人在他身上是密切结合着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9](P4)因为马克思深入钻研了各个方面的革命理论,所以他在革命斗争中是那样自觉顽强、得心应手和卓有成效;因为马克思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所以他的革命理论就能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充满了生命力和创造性。

三、科学研究绝无“捷径”和“坦途”,必须坚持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认为理论研究必须采取极其严谨认真的态度,任何图省事,走“捷径”的做法都是要失败的,他在《资本论》法文版的序言中写下了发人深省的著名格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他还指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的叙述出来。”[11](P217)这正是马克思从事科学研究的深刻体会。马克思持续40年写成的《资本论》,可以说是严谨学风的典范。

为写作《资本论》,马克思从1844年起单单搜集资料就花了13年时间。到1857年才动笔写作,1865年底基本写完《资本论》第一卷,恩格斯非常希望尽快出版,但是马克思解释说:“我不能下决心在一个完整的东西还没有摆在我面前时,就送出任何一部分。”[12](P135)一直到1867年在掌握了全部写作资料,并基本完成了《资本论》的全部草稿以后,才出版了第一卷,中间经历了24年。为了写这部书,他曾仔细阅读了一千五百多本书籍,写的笔记至少有一百多本,光是1843~1847年写的24本笔记就超出《资本论》第一卷原文一倍。凡是同他研究的问题有关的学科和专题,马克思都做了认真的钻研。除了对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说史和经济史进行深刻的全面研究外,他还研究了数学、自然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和技术发展史。为了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最完善地写出关于地租的章节,他研究了原始时代的历史,研究了农学、农业化学、生物学、地质学、俄国和美国的土地关系等等。为了写英国劳工法的二十多页文章,竟翻遍和研究了博物馆里收藏的全部载有英格兰和苏格兰调查委员会和工厂视察员报告的蓝皮书。为了查阅资料,在许多年月里,几乎每天早上9点直到下午5点,他都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的一个固定的座位上读书,成了大英博物馆最勤奋的读者,留下了令人敬佩的“马克思脚迹”。为了能看懂第一手材料,马克思在精通德语、法语、英语和拉丁文的基础上,在伦敦又学会了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在50岁以后,又掌握了俄语。仅在俄国统计学方面,他所阅读的书籍,恩格斯给他开列出一大堆,其体积超过二立方米。《资本论》的许多篇章,马克思写了一稿又一稿,有的部分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写了八、九遍才满意。正是由于马克思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精雕细刻,使《资本论》成为一部从内容、逻辑结构到文字笔调都无懈可击的完美珍品,可以说书中的一字一句、一章一节,每一个论点,任何一个材料或注释,都经过了马克思的深思熟虑、反复推敲。拉法格在回忆中说:马克思一向是,没有充分把握的事实和数字,从来不引用;没有事先彻底研究过的东西,他完全不谈论;没有经过仔细加工或一再修改的作品,他决不愿意拿出出版;没有做过最后校正的稿件,他决不给别人看。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这种认真的治学态度作了这样的评价:“这种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使他在自己对自己的结论在形式和内容上尚未满意之前,在自己尚未确信已经没有一本书他未曾读过,没有一个反对意见未被他考虑过,每一个问题他都完全解释清楚之前,决不以系统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结论。”[13](P412)

四、科学研究须“根绝一切犹豫”和“怯懦”,具有坚韧不拨的毅力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最后,深刻地指出:“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2](P35)这是马克思长期而艰苦的科学研究的经验总结,马克思正是由于以顽强的毅力,不畏劳苦,努力学习,勤奋攻读,克服重重困难,才在科学上做出显著的成绩。

马克思的学习和工作并不是在平静的书斋和优裕的条件下进行的,而是经历了不少艰难险阻和曲折,其中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首先,他并没有安全的学习环境,由于马克思的学说是对资本主义旧世界的公开挑战,无疑要遭到旧势力的疯狂反对。当时德、法等各国资产阶级和一切反动势力都把马克思视为仇敌,想尽各种办法迫害他,资产阶级及其御用的文人攻击他、诽谤他。他曾多次被驱逐出境、拘留逮捕、提交法庭审判,被造谣中伤,过着颠沛流离、动荡不安的生活。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是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14](P575)

不仅如此,贫穷也经常困扰着他的生活。有时竟因交不起房租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住房;有时不得不典当上衣来买稿纸;甚至有时稿件写出后无钱邮寄。更使人寒心的是,他有四个小孩先后死于贫病交加之中,其中一个死后连埋葬的钱都没有。列宁说:“贫困简直要置马克思和他一家于死地,如果不是恩格斯经常在经济上舍己援助,马克思不但不能写成《资本论》,而且会死于贫困。”[15](P578)

贫困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严重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马克思身患多种疾病,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病情越来越严重,肝病反复发作,还患有脑病、眼病、肠胃病、肋膜炎、气喘、疔疮以及长期不愈的失眠症。病痛的折磨有时使马克思每天坚持几小时的工作也十分困难。

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困难和疾病的折磨,丝毫没有使马克思屈服,他总是以高度忘我和不畏劳苦的精神,排除一切干扰,始终顽强地坚持斗争和学习。面对经济上的困难和政治上的压迫,马克思说:“不管遇到什么障碍,我都要朝着我的目标前进,而不让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一架赚钱的机器。”[9](P291)面对疾病的折磨,他担心不能完成他的著作而加倍珍惜时间,即使在疾病缠身、体质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学习和写作,他说:“因为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为了它,我已经牺牲了我的健康、幸福和家庭。”[6](P543)而对待各种诽谤和诅咒,他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予以答复。在历尽艰险之后,《资本论》第一卷终于在1867年9月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是在病痛的折磨和债主们不断登门逼债的情况下写成的。这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巨著,是马克思不畏劳苦,艰难探索,献身科学的结晶。

五、理论研究必须坚持批判、继承与创新紧密结合的原则

批判、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是马克思学风思想的重要特点。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以一个革命活动家和理论战士出现在社会上的时候,他就宣布对现存的一切东西都要进行无情的批判,并公开宣布自己的任务并不是教条式的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843年,马克思在给卢格的信中就提出了“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16](P64)的观点。1848 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提出了“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8](P293)的结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他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指出其要害在于其法哲学、国家等一切都不过是其逻辑学的运用和补充。在《神圣的家族》中,他对青年黑格尔派超越现实、否定一切实际活动、否定无产阶级作用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对费尔巴哈等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及各种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他还写了《贫困的哲学》批判普鲁东的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以批判的眼光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经济理论。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凡是人类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批判过,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

但是,这种批判并不是简单的抛弃,它是同科学地继承结合在一起的,比如,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是持批判态度的。但是,他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却予以充分肯定。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17](P163)马克思对待西方思想史上许多其他思想家也是采取这种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态度的。例如他对伊壁鸠鲁哲学的赞扬、对法国启蒙运动的高度评价、对英国唯物主义的充分肯定、对费尔巴哈历史地位的维护,等等。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18](P299)

马克思不仅敢于批判旧的观念,而且善于吸收旧观念中的合理成分,创立新的理论体系。他在研究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采取了批判与改造的科学方法,从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外壳中摘取了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从费尔巴哈哲学中吸收其唯物主义的合理成分,加以充实和改造,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对其进行批判和继承,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创立了真正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在研究法国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中,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正是由于这种批判和创新的态度,使他能够克服前人的一切弱点,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马克思主义。

总之,马克思的学风思想内容丰富,他所倡导的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的学习目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坚韧不拨的顽强毅力,批判、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永远是我们进行学习和理论研究必须遵循的思想指南。

[1]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梅 林:马克思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5]列 宁.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8]列 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On Marx’s Views on Style of Study

HAN Jing-yun
(College of Pulic Administr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Outlook of Style of Marx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rxism theory and it is our ideas guide of theoretical study and research.Its content is rich,which includes:establish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lofty goals of“service of humanity”;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actual struggle;scientific research is never easy without any“shortcut”and must adhere to rigorous scientific attitude;exterminating all the hesitation and cowardice with perseverance and determination;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criticism,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lose integration.

Marx;style of study;conception of style of study;theoretical research

A16

A

1000-2529(2011)06-0033-04

2011-03-10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马克思政党思想的时代价值研究”(10W04)

韩景云(1964-),女,湖南宁乡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校:彭大成)

猜你喜欢
资本论人民出版社学风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抉择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
人民出版社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