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莉
(六盘水水城矿业集团总医院,贵州六盘水553000)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病情变化快,若不及时处理,病死率可达10%以上。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们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2例,男57例,女25例;年龄14~78岁,平均44岁。临床表现为呕血64例,黑便46例,呕血伴黑便51例,其中伴失血性休克12例,大便潜血试验阳性26例;重度出血(>1 000 ml)11例,中度出血(500~1 000 ml)28例,轻度出血(<500 ml)43例。出血原因:十二指肠溃疡26例、胃溃疡16例、急性胃黏膜病变12例、胃癌9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5例,其他原因16例。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迅速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行禁食、止血药、输血及补液等内科常规治疗,并静滴奥美拉唑40 mg,2次/d。重度出血患者应用奥美拉唑首剂80 mg静注冲击,在此基础上,用奥美拉唑注射液120 mg/d静注,疗程为5 d。结果:82例患者中显效(72 h内症状消失,大便隐血试验阴性)34例,有效(72 h~7 d症状消失,大便隐血试验转阴)46例,无效(呕血、黑便症状反复或大便隐血转阴时间>7d或改用其它止血药和行急诊手术者)2例,有效率为97.56%。1例无效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患者死亡(原因为胃癌并发出血),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讨论: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黑便、上腹痛、疲乏、昏厥、头晕为常见。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是其主要病因。本研究结果显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与出血程度存在一定关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多为轻度出血;急性胃黏膜病变多为轻、中度出血;胃癌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为中、重度出血。与国内外文献报道胃癌多表现为少量出血不同,这可能与本组病例患者较少,患者多处于癌症晚期,癌灶累及较大血管,以及年龄等因素有关。研究证实,pH>6.0时体液及血小板诱导的止血作用才能发挥,pH<5.0时新形成的凝血块迅速消化,pH<3.0时血小板凝集效应丧失。因此目前临床对上消化道出血多采用抑酸剂抑制胃酸分泌,升高胃pH值,达到止血目的。奥美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是最有效的抗胃酸分泌药物,能有效地控制胃酸和胃液容量,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高胃酸分泌性疾病和消化性溃疡的最佳药物之一。大剂量应用能迅速使胃pH>6.0,并持续维持胃酸高pH值;而常规剂量抑酸剂只能使胃pH在5.8±1.3,无法使胃pH迅速升高并维持较高胃pH范围。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干扰内、外源凝血系统,抑制血小板因子的活性及血小板聚集,并可破坏血凝块,如果使胃内pH值达到5以上,可有效阻止溃疡部位的出血。本组82例患者应用奥美拉唑,总有效率达97.56%。
总之,临床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应及时明确病因,对因治疗;大剂量奥美拉唑的止血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