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艳
(常州市新桥中学 江苏 常州 213003)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话讲的是文章,是艺术。 加里宁说过,“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一堂好的化学课,无疑需要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需要激活学生的灵性。 学生充满灵性的思考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 更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我以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一些体会。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而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所以首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 只要把首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初三学生第一次开始接触化学,如何一次就深深地抓住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充满激情,展开灵性的翅膀,倘徉在化学的海洋中?
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第一节化学课我会安排在学校的电子阅览室上,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发给学生,如:牙膏里的化学、珍珠为什么发光、威白爆炸盐为什么能洗去衣服的顽渍、不良商贩为什么会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摩丝为什么会让头发变硬、人类如何将天线装在月球上、灭火器如何使用、什么是石膏豆腐和盐卤豆腐、 海面上的泄漏的石油如何清除等等一些内容。 他们可以自由地在化学的网络空间遨游。 同学们都兴奋不已,有的同学还快速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说是要回家讲给父母听……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看着同学们意犹未尽的样子, 我知道这节课并没有耽误教学进度,它是有价值的。 同学们知道了生活中那么多有意思的事情都与化学有关后便有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为了能让学生保持对化学持久的新鲜感,以后的每节课我都尽量让学生课前去查找一些与这节课内容相关的有趣的事情在上课时讲给同学听,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课后的学习活动,而且还调动了同学们课上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强化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比如我们在第七章的《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过程中发现,用紫色石蕊来检验碱性物质效果不理想,石蕊试液遇到碱性物质变蓝很不明显。 而“拓展视野”中又有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和自制酸碱指示剂的介绍, 因此每次在本节内容的教学时我都会请同学们自己带一些紫包菜、月季花等各种物质,带到实验室,自制“石蕊试液”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完成对自己所带的物质能否代替紫色石蕊试液测定溶液酸碱性的调查实验报告,这样每次学生的兴趣都非常浓厚, 每个学生都眉飞色舞,倘徉在快乐的化学课堂中,而我们富有创造力的学生,真的展开他们灵性的翅膀去发现生活,每次学生都会找到许多野果,有的甚至不知是什么,但是学生们在体会着发现的快乐,我们的化学课堂不再呆板,而是充满了激情。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女贞树的果实浸出液可用来代替紫色石蕊试液, 遇酸性物质变红和遇碱性物质变蓝的现象比较明显, 但一段时间变蓝的溶液又会变青色。
在《二氧化碳的性质》的课堂教学时,我让每个同学都自带一瓶碳酸型饮料,好奇的学生立刻就会问:“为什么啊?”我一般都不做解答,保留神秘感。 学生一走进实验室就发现实验桌上有实验员事先收集好的2 瓶气体,学生非常好奇。 当学生知道集气瓶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后,我就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是能溶于水的,学生兴趣浓厚。
成功者更是激动万分,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更是记忆深刻。 而后我又请同学讲了碳酸型饮料的制作工艺,然后要求学生用手中的碳酸型饮料来完成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探究之旅,每个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这样做既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又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情绪。
而在《二氧化碳的制取》的教学中先给予信息“含碳酸根离子(CO32-)的化合物(如碳酸钠Na2CO3、大理石、石灰石、鸡蛋壳的主要成分都是CaCO3)能与稀盐酸HCl 或稀硫酸H2SO4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可供选择的原料:石灰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原料设计实验,并通过比较选择一组药品作为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被调动起来,并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动力。 学生通过设计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认为碳酸钠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速率快,用这种方法合适;有的认为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速率适中,用这种方法较好;而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被大家一致否定,因为此反应虽看不出速率的快慢,但反应很快就停止了。 面对学生的意见分歧教师再作引导:我们在实验室里制出的二氧化碳还要收集起来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探究,两种方法都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哪种方法更适合于实验室使用呢? 问题一下明朗:碳酸钠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速率太快,不便于收集,所以应该选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由此探究过程,学生不仅明确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而且知道其他看似可行的方案为何无法用于实践,体会到“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从事科学”。 一本美国的教科书上有 一 句 名 言: “You hear,you forget;you see,you remember;you do,you learn”,这正是教育家们“做中学,玩中学”所倡导的,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
在初中阶段,学生还不能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角度来要求自己的情况下,我们应努力从兴趣上做足文章。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的长久的兴趣呢? 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化学情境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思维充满灵性,我们的课堂就会激情飞扬。
在《水的净化》一节的教学中,我带领大家回到了鲁滨逊飘流的时代,鲁滨逊在孤岛上应该如何得到维持自己生命活动的淡水呢? 我们的小鲁滨逊们真是奇思妙想,不仅顺利得到了初步的淡水,更是想出许多代替漏斗、滤纸等实验室器材的家庭用品,更有学生第二天带着自制的过滤器到学校热情的说:“老师, 你试试我做的,我比鲁滨逊厉害吧! ”
在《石灰石的利用》一节的教学中,我带领大家进入了一个智慧课堂,我给大家讲述了一则案件:一大早,警察局就接到保险公司的报案,说一个画家投过巨额保险的房子着火了, 他们怀疑是画家故意放火骗取保费,希望警察局查一下。 亨利警官带人到现场去勘察,在这所房子里,他们发现起火点是一间封闭的屋子,里面有一只无路可逃而被烧死的小猫,在一个书架下面的地上有一些玻璃鱼缸的碎片,烧焦的地毯上还发现有残留的熟石灰。 除此之外,房间没有火源,也没有漏电的痕迹,煤气开关完好,都没有失火的可能。 发生火灾的时候,画家正在国外度假,这个屋子也没有外人来过。 请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仔细分析,断定是否是画家自己制造了这起火灾? 学生被故事所吸引,学习的兴趣大增,在做生石灰和水反应的实验时, 学生突然激动地大声说:“老师,我明白了! ”学生运用生石灰和水反应放热生成熟石灰放出热量的知识,积极动脑分析得出正确结论,既锻炼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正确结论的学生享受了知识带给自己成功的喜悦,从而更爱动脑,提高学习兴趣。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有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 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 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 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 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 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 可使学生在45 分钟的课堂内不仅学到化学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 在对化学概念、化学现象和化学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化学课堂教学提倡创设“激情”,但执教者应该认识到:激情不是表面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不是拙劣的东施效颦;也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 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又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充分的流露。 总之,化学课堂教学既需要科学性,也需要艺术性;我们化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的各种环节中创设激情气氛,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化学,使化学课堂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在《金属的性质》的教学中就让学生表演了一个金属物理性质的小短剧,而在《化学燃料》的课堂教学中则将化学课堂变成了辩论赛的赛场,每个同学参与其中,为化学燃料的利弊进行辩论,我们的化学课堂不再是一坛死水,而是激情澎湃。
教育的宗旨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我坚信一个激情飞扬的课堂会让学生学的更快、更轻松,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具有灵性,我们也会更快乐更欣慰! 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但单单的传授化学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往往会令学生感到乏味,把化学故事、生活化学带进课堂,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自己的亲密关系,体会到化学有用性,让学生从心里想学化学,进一步了解并尝试解释身边化学的动机, 能促使他积极的、有目的的学习。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向着“教书育人”这个大目标迈进,激情飞扬的课堂必将到来!
[1] 侯宣红.体验性学习:让化学课堂更具生命力[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4)
[2] 王兴举.知识、学习与教学——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3,(01)
[3] 靖国平. 体验性学习与新课程改革 [J]. 教育科学研究,2004,(02)
[4] 曹洪昌,范杰,曹洪昌.化学教学艺术与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5] 王文军,周琳.课堂教学中的化学交流.历史的使命——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