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则刚
化学学习中现实内动力形成的技巧
顾则刚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江苏睢宁221200)
社会的喧嚣、价值观的多元、短期利益的诱惑、对前途的憧憬和担忧等,使人心产生无数的浮躁和烦恼。许多学生就有坐不住、静不下的心境。怎样使课堂能安稳地行进、学生投入地学习?这就要研究现实内动力产生的技巧。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化学的恒久动力是:深造;将来从事与化学相关的职业;以知识有用性提高科学素养;学习化学的思维方式、规律、增加一个看世界的新视觉等。而现实的动力是:升学;问题刺激;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趣;逻辑力量大;学习方法;知识的有用性及奇异性;珍惜青春时间等。学习化学的恒久动力是从上第一节课起就宣示的,而且在长期学习中不断呈现。学习化学的现实动力是每一节课“量体裁衣”产生的。我们选择几个点讨论。
对教育的看法,家长的、学生的第一反应似乎都是学习知识,这是传统的、习惯的反应。但它也明确地告诉我们知识的学习占教育内容的比例大。
在学生眼中知识的有用性首先体现在考试上,这是不需要阐述的自然动力,但它容易让人疲倦而懈怠。教师需要用考试之外的知识有用性激发学生,让学生迷恋上知识学习。文盲众多的时代,知识的有用性与升学关系不大,许多人是为了会算账、能写信、看书报、明事理、不被骗等而学习。不以考试论英雄,以生活需要为目的,学习劲头足。
教育水平大幅提高的今天,我们还是要重视考试之外的学习目的。重视物质用途的教学、重视知识发生发展的思维过程等附加价值的教学。现在人们文化水平普遍高,对金、银、铂(白金),铁、铜、铝、镁、钠,氧、氢、硅、硫、氮等单质和重要化合物都不陌生。对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等高分子材料更是司空见惯。人们闲聊时讲装饰品,讲装修材料,讲火箭、导弹、飞机材料,讲军、国大事等也都能联系上这些知识。
环境的危害原因及个体防备,厨房的化学,食品添加剂的化学,日用品的化学,营养的化学,药物化学等化学知识都直接和人们生活挂起钩了。不论学生想什么,知识的有用性都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能把学生现实学习动力激发出来。
知识的奇异性表现在出乎意料的、超乎常识的性质上。如镁能在氮气、二氧化碳中燃烧,1g黄金可以拉成长达4000m的细丝,钠与水剧烈反应,铝热反应,喷泉实验,潮湿Cl2的漂白作用,焰色反应,银镜反应,白磷自燃,干燥的碘粉和铝粉滴水生烟,吸氧腐蚀,番茄电池,Vc使FeCl3溶液褪色,等等。太多的物质奥秘足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有的老师喜欢用视频显示实验,这就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这犹如明星表演的电视效果与现场效果的差别。我们不仅提倡做实验,还提倡把某些一般实验设计成趣味实验,既加深印象又揭示化学知识实用性,如魔术。
以问题贯穿课堂是吸引学生注意力,产生学习动力非常好的方式。例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是在已知特征定义的前提下开始的,我们以“化合价的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开始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讨论;以“电子转移怎么表示?”开始表示法的讨论并练习;以学生练习中出现的电子不守恒等问题提出“氧化还原反应有什么规律?”开始规律的总结。问题引人,环环相扣。
再如学习浓硫酸腐蚀性时,先提问:“浓硫酸沾到皮肤时怎么办?”学生回答“用大量水冲洗”。再问:“难道这就不伤害皮肤了吗?”这就引起学生特别关注,过渡到新的学习点:浓硫酸使用的自我保护,斥责用浓硫酸报复人的行径。倡导公民行事的正义、正气,理性,走正确途径解决问题。
逻辑的方法是引起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技巧。例如学习物质的知识习惯从存在、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几个方面学。这种认识物质的方法非常科学、完善,有不可改动性。它相当于认识人的住址(存在)、家世(制法)、相貌(物理性质)、性格(化学性质)、能力和潜力(用途)。它们就是课堂行进的内动力。
不论是内容比较单一的课,还是综合度大的课都可以设计成逻辑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我们看到好的文艺晚会中的“串场词”,就是一个个激发观众需求、逻辑力量强劲的动力源。我们许多课的动力设计都是用这种方式,在这方面多用些心思会给我们很好的回报。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一些很好的化学思想,不仅可以指导学习化学还可以指导生活。学习中揭示这些思想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组成和结构思想。在古代人们就从有限的化学知识考虑:一、物质间能相互转化,显然有共同“本原”,“本原”是什么?二、这些本原以怎样方式结合构成万物的?两个问题吸引了从古至今无数哲学家、化学家去探究,构成了千百年来化学理论研究的一条主线。他们将千差万别的物质存在形态归结为客观存在的几种元素,在几种具体的元素中找出自然现象无限多样性的统一,认为宇宙是由几种基本元素构成,宇宙并不神秘。
现代人用组成的思想看世界,千姿百态的物质就是几十种元素的不同组合,物质的再造或毁灭就是这些元素的重新组合。这是多么潇洒的看法。
人们用结构的思想看世界,通过探索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从物质微观结构去揭示宏观化学现象本质。人们避免一些不需要的变化,优化一些需要的变化,设计一些新物质等,推动化学迅速发展,世界进一步丰富多彩。
再如守恒思想,质量守恒、物质的量守恒、能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等揭示了物质的存在和转化规律,看世界物质不灭,看化学问题可以化繁为简。
例题:有一在空气中暴露过的KOH固体,含H2O 2.8%(质量分数,下同),含K2CO37.2%。取1 g该样品投入到25mL 2 mol/L盐酸中,中和多余的盐酸又用去了1.07mol/L的KOH溶液30.8 mL,蒸发中和后的溶液,所得固体质量是多少?
这个问题读一遍脑子都大,一步一步做太麻烦。若抓住最后所得固体只是KCl。所有KOH、K2CO3最后都转化为KCl,而KCl中Cl元素又都来自于HCl中就容易了。
即:n(KCl)=n(HCl)=0.025 L×2 mol/L=0.05 mol
m(KCl)=n(KCl)·M(KCl)=0.05mol×74.5g/mol= 3.73g
方法的学习可以使人有超脱繁杂的智慧感,人们历来对方法学习感兴趣。武功秘籍是习武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讲学习方法。科学的方法可以指导人们严谨、聪明地研究和学习。如科研的提出问题、搜集材料、研究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等;学习的学、思、习、行、创新,循序渐进,积少成多、学而时习之等,都很好地指导人们科研和学习。抓住人们重视方法的特点,教学中介绍方法、揭示方法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科学方法不必专题讲授,但要有意介绍,有意揭示。它往往就藏于教学内容之中,我们揭示了就会使学生产生兴趣。如学《物质的量》可以揭示科学方法的多种美,使学生理解科学、欣赏科学,长见识、爱学习。
①标准之美。为什么以12克12C所含碳原子数作为1mol标准,而不选用其他数值?这是为了计算摩尔质量方便,即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很熟,摩尔质量也就极易知道了。物质的量和质量转换也就很容易了。
②沟通之美。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就是为了沟通宏观和微观而诞生的。随着学习的深入,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这些概念依次登场,借助物质的量又可以把微粒数、体积、质量、浓度等关系沟通。物质的量n位居中心,像立交桥的中心沟通各方、四通八达。
③开放之美。物质的量开放之美,在应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体现明显,混合单位的应用使计算非常方便。
④推定之美。已知某量,可以由此推定另一个量或另几个量,这是推定之美。这种美的特点是简捷、顺畅、逻辑性强,学生乐学乐用。很多问题用物质的量守恒可以巧妙地推定。
技巧是服从于内容的,技巧是要诚实和实力、价值支撑的。无根的技巧是玩弄技巧,既无实效也不会长久。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首先要有真诚的关爱、教育实力、内容的有用性等恒久的动力,其次才要有现实的动力设计。
1008-0546(2011)02-00010-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