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蕾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江苏 扬州 225127)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开放的大潮下,口头用语的多样化使之与书面用语,特别是文言文的用语习惯区别日益扩大。语文教学偏重于书面用语,相对于有网络用语、广告词等俚语支撑的口头用语,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异彩纷呈,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和兴趣已成为高职语文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在高职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不仅仅需要完成语文本身的教学工作,更承担着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任务。现行高职语文教材的更新周期较长,课文用语与学生平时接触的交流语言相比,尽管趣味性不高,但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在快乐中追寻语言的魅力,那么语文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笔者作为一名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诗词教学中尝试根据教学内容的区别运用不同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汉语的诗词歌赋最初来源于乡间野曲,但经历数千年文人墨客的锤炼后,流传至今的经典往往既优雅而又寓意深刻。歌以咏志,作者的情操、胸怀印刻在诗词歌赋之中,吟唱出来往往可以引起共鸣。因此诗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其流传性较之文言类散文要崇高和广阔得多。在笔者看来,诗词是联系文言文和白话文的纽带。
对于诗词歌赋的教学,应从诗词的特点出发,进行新的尝试。“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同源,“歌就是诗,诗就是歌”。[1]古诗词的教学,要讲,要诵,也可以唱。在教学中,教师以“唱诗”作为突破口,改变古诗词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吟唱中准确记忆古诗词,深入领会古诗词的意境。
根据陈少松教授《古诗词文吟诵》[2]理论,在诗词教学中可通过普通话朗读或者配乐朗读来体会诗歌音乐性的美感,课堂教学中加入吟诵不仅能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切实继承了传统。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把文学作品分为“谐音、节奏和格律”的层面以及“意象、隐喻、象征和神话”的层面[3],也说明文学作品教学尤其是诗词应重视吟诵。笔者在诗词教学中充分运用了上述理论,对教学思路进行了重新设计,着重进行四个层面的教学。第一是音乐性的美感,这是最基本也是最普遍但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散文也是这样);第二是文字技巧,如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一些用字和用词特点和表现力;第三是意象层面,关键在于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所包含的因历史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某种审美惯性;第四是由意象所构成的整体意境层面。当然这四个层面不必一一仔细铺开,但这样的思路划分有助于学生清楚地理解诗歌从最基本的语言层面到高级的美学层面构成,有助于清楚地构思教学思路与流程。
以笔者的教学实际为例,在教诗词时,教师首先要简要地介绍一下“吟诵”的概念,然后示范吟诵,借助吟诵之声把学生带回到古人读诗的古典意境中。接下来,教师把吟诵嵌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样一来,原有的教学思路继续保持,吟诵作为一个点缀的亮点而不是教学重点。学生在学中吟,在吟中学,通过吟诵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受诗歌音乐性的美感,更深切地理解作者的感情,并在不知不觉间完成背诵全诗的任务,通过吟诵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与赏析兴趣。吟诵之后还可让学生用普通话诵读,对比前后效果,并简单介绍一点格律诗的平仄常识(这是采用何种吟诵方式的依据)。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吟诵时歌声嘹亮,赏析时鸦雀无声,师生互动时一片沸腾。同学们不但很快地准确记住诗词,还能清楚地领悟诗词中所蕴含的感情,体会“大江东去”的豪迈,“梧桐更兼细雨”的伤感……师生一同落泪,一同欢笑,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交融。此外,还可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唱诗”的资源,如邓丽君的《雨霖铃》,王祖贤的《声声慢》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吟唱过古诗词的学生基本都能背诵、默写,在作文中也能信手拈来古诗名句,更可喜的是,课余时间热爱古诗词的人多了起来,不少学生课后在图书馆借阅这方面的书籍,还主动与教师进行深入讨论。
同样是诗歌教学,除了采用吟诵的方法提高学生兴趣,还可将语文教学和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例如,在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及动漫专业教授柳永的《雨霖铃》时,教师让学生在预习时根据自己所理解的诗歌内容和意境作画,可以画整首词,也可以画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两句话,作品完成后进行班级评比展示。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为了高质量完成作品,他们主动预习《雨霖铃》,还查找了一些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
上课时,全班传阅画作,总结大家作品创意中普遍出现的一些元素,自然过渡到对诗词中一些意象的探讨。笔者惊喜地发现,有些学生不但完成了绘画,还在画作上题诗。虽然这些诗作还很稚嫩,甚至有的地方不通顺,但是这种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方式已使其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已不再视诗歌为晦涩无趣的文字,而是开始主动体验诗歌,诠释诗歌,甚至自发地创作诗歌。
在高职阶段文化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往往不能简单地将文化课定义为单学科的教学行为,它要求教师、学生用所掌握的各类知识来处理教学活动中可能涉及的各种情况。教学的组织形式应当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变化。[4]
在上述两种教学尝试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学习的任务,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质量,随时准备为学生提供帮助,对学生进行指导、提示和评价;而学生们学习行为则跃然眼前,表现为自主性的学习行为,他们通过资料的收集、小组讨论、教师的指导完成学习任务,在此期间,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学习各种信息工具的使用,学习与他人的合作等。[5]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技艺,无一不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和支持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高职语文教学是一个无止境的长期探索过程,在此笔者谨以个人的尝试为这一探索提供些许参考。
[1]秦德祥,等.赵元任、程曦的诗文吟诵[J].方言,2006(2):97-111.
[2]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勒内·韦勒,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吕秀云.在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的结合中培养学生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34):12-13.
[5]李香珠.高职语文教学应与专业结合[J].现代技能开发,2001(1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