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文献看中国古代榨油技术

2011-04-13 14:30霍娟娟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菜子榨油麻油

霍娟娟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53)

油料作物是我国人民最早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之一,且品种十分丰富。我国最早种植的油料作物是大豆,古代称为菽,并把它列为五谷之一。我国古文献如《竹书记年》《周书》《诗经》等书中都有对“菽”的记载。虽然我国古代种植油料作物较早,且较为广泛,但起初是作为粮食蔬菜来食用,真正利用油料作物榨油,则相对较晚。

1 “油”的利用与榨油技术的萌芽

我国有很长的利用“油”的历史。最初,动物油是人们食用、生活用油的主要来源,而植物油则被用作燃料。《黄帝内传》:“黄帝得河图书昼夜观之,乃令力牧采木实制造为油,以绵为心,夜则燃之读书,油自此始。”[1]这是我国植物油制取的最早记录。按《天中记》的说法,早期的素油是从乌臼中提炼出来的,“荆州有树,名乌臼,其实如胡麻子,其汁,可为脂,其味亦如猪脂”。乌臼,实际为乌桕,落叶乔木,有种子,外面包白色蜡质,种壳和仁都可榨油,现仅用作工业原料。《三国志·魏志》记载孙权攻取合肥时“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这里以芝麻油作为照明燃料。晋人所使用的“煎麻油,水气尽无烟,不复沸则还冷。可内手搅之。得水则焰起,散卒不灭。”[2]可见,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我国古人对油料作物的使用非常广泛,其主要用途有食用、燃料、制漆、建筑和造船。各种对油的需求加速了榨油技术的进步,宋代以后也有了对各种榨油技术的记载。

2 宋元明时期:榨油技术的发展

宋元明时期是我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榨油技术也有了长足进步。

宋代庄季裕所著《鸡肋编》中有一节专记油,详述了宋代各种植物油的提取,认为诸油之中,“胡麻为上”,各地所食之油也各不相同,“河东食大麻油,陕西食杏仁、红蓝花子、蔓菁子油,山东食苍耳子油,沿海食鱼油”。[3]元代《东鲁王氏农书译注》中第一次绘制了榨油的机器“油榨车”,并用文字解释道:“用四根坚硬大木,周围各五尺,各一丈多长,上面做槽,底下用厚板嵌成底槃,槃上开凿圆小沟,下面通到槽底出口,以备注油进承接器内。凡在榨油时,先用大锅炒芝麻,炒熟了用碓舂,或者用蹍碾烂,再上甑蒸过。整治稿草作包被,把蒸烂的芝麻裹在草包内,一包包累叠在榨槽中,上面横着用方杠木紧紧压逼,再竖着插进一根长木楔,就踏举锥杵击楔,或者用手执椎击打,逼打得极紧,油便从槽口流出。这是横榨,叫做卧槽。其竖木作成者,叫做立槽,紧贴槽边用椎击楔,或者在槽上用压梁,出油很快。同时,在燕赵间也出现了新的榨油法:“用铁作成灶面,灶膛上接上蒸锅和部项,就倒芝麻在(甑中),拿杴来匀搅;等熟了,用磨磨,一磨就烂。比用锅炒再舂碾,省力几倍。南北农家;一年用油既多,更宜仿效此法。”[4]

明代用胡麻、黄豆、菜子、茶子等制食用油;用乌桕子、桐子、棉子、蓖麻子等制灯油、车油。在北方除麻油用磨之外,大都是用榨法。在明代问世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也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在其卷十二“膏液”篇中,介绍了十余种油料作物的产油率,及其油品的性状与优劣。《天工开物》记载:“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莱菔子、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台子次之;子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为下。”“用榨油法制作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莱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台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苋菜子每石得三十斤,子得一十五斤,黄豆得九斤。”[5]

同时,其中还详尽记述了压榨法和水煮法提取油脂的工具、技术和工艺过程。其一,压榨法:“取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气,然后碾碎受蒸。凡炒诸麻、菜子,宜铸平底锅,深止六寸者,投子仁于内,翻拌最勤。若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则火候交伤,减丧油质。炒锅亦斜安灶上,与蒸锅大异。凡碾埋槽土内,其上以木竿衔铁陀,两人对举而推之。资本广者,则砌石为牛碾,一牛之力可敌十人。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则棉子之类是也。既碾而筛,择粗者再碾,细者则入釜甑受蒸。蒸气腾足取出,以稻秸与麦秸包裹如饼形,其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蔑绞刺而成,与榨中则寸相稳合。凡油原因气取,有生于无,出甑之时,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包内油出滓存,名曰‘枯饼’。凡胡麻、莱菔、芸台诸饼皆重新碾碎,筛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若桕、桐诸物,则一榨已尽流出,不必再也。”[5]其二,水煮法:“若水煮法,则并用两釜,将蓖麻、苏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滚煎,其上浮沫即油,以勺掠取倾于干釜内,其下慢火熬干水气,油即成矣。然得油之数毕竟减杀。北磨麻油法,以粗麻布袋捩绞。”[5]明代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但榨油技术在文献中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出现大的进步。从现有的文献记载来看,明代榨油的技术工艺仍沿袭前代,但在规模和运用水平上却突飞猛进,食用油、工业用油大大增加。

3 清代:榨油技术的停滞和榨油工业的发展

清代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我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也随着中国一些民族资本的兴起,传统的榨油业中也开始有了现代化的因素。

“油料加工的生产方法在清代改进不大。有些原料,如芝麻、菜子等,少量的可用小磨磨油,大多数油则是用木榨榨制。传统的手工榨油设备主要是木榨、石碾、石磨、蒸炒锅釜、容器,以及畜力、场地,设备结构简单,工艺技术并不复杂,但所需人力较多尤其是强壮劳力。”[6]从所需设施及人力来看,都不是单个家庭所能承担,同时由于油料作物由农家分散生产,容易出现产量低和工具闲置等现象,这样就导致了专门的榨油行业的产生。我国宋代已有专门从事生产、贩卖商品油的“油作坊”“油铺”等,明清时期更是得到快速发展,在雇工人数、生产规模上远超前代,明万历年间石门镇有油坊20家,工人800余,平均每家油坊40余人。清乾隆时,油坊遍及我国各地,东北珲春、江苏如皋等地方志均有记载。[6]无论这时榨油业有没有机械加工的产生,但是这种生产的专业化应是现代化的一个前提。

通过上述文献总结与回顾可知,我国的榨油技术虽起源很早,但只是作为一种手工加工技术,进步较为缓慢。南开大学刘洪涛教授对古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落后进行分析后指出,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个体经营方式,使得农业科研活动无法组织进行;科举制度吸引了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注意力,国家重儒而轻农,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水平很低,积累的生产经验与技术只能通过口耳相传,虽国家有时会组织编写农书,但有价值和创见的极少。[7]榨油技术的缓慢发展,原因大概也是如此。

[1]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M].成都:巴蜀书社,1986:53.

[2]张华.博物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11.

[3]庄绰.鸡肋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32.

[4]王祯.东鲁王氏农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09.

[5]宋应星.天工开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471.

[6]徐建青.清代前期的榨油业[J].中国农史,1994(2):71-76.

[7]刘洪涛.中国古代科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420.

猜你喜欢
菜子榨油麻油
菜子湖纪事(外一首)
朱德庸漫画
天然抗氧化剂对冷榨火麻油保质期的影响
麻油拌菠菜治疗便秘
神奇的火麻油
土榨油是否越“土”越健康
父亲的榨油坊
广西龙胜:手工榨油坊茶油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