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北京 100027)
患者男,23岁。主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4 a余”住院。患者19岁时开始感觉左下肢无力,踝关节不灵活,每天发作2~3次,后逐渐蔓延到整个左半身感觉无力,不能说话,有时左颈、肩部疼痛,每天发作20~30次,症状均在突然下地行走及睡醒后发生,无意识丧失,自己感觉到这种异常后自行停止行走可控制发作,症状每次持续5~6 s,无肢体抽搐等伴随症状。别人未发现其行为异常。查体:神清语利,智力正常,颅神经无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深浅反射正常,双病理征阴性。生化检查正常,头颅MRI+MRA未见明显异常,甲状腺B超正常,心理检查正常。发作间期EEG检查双侧蝶骨电极阵发性θ节律,左侧为著;发作期EEG(让患者突然起立、坐下诱发发作)背景无变化。给予卡马西平片口服,症状明显缓解,2个月发作1~2次,复查EEG双侧蝶骨阵发性θ节律明显减少。患者无类似家族史,无脑外伤史,无缺氧史,无感染史。
讨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PKD)是发作性运动障碍病的一种,是少见的发作性神经系统疾病,是突然且反复发作的异常运动。发作间期正常,发作期表现为肌张力异常、舞蹈、手足徐动、颤搐等,累及肢体、头颈部、面部和躯干。突然的动作是PKD最重要的诱发因素,发作中无意识丧失,停止或减慢动作可能终止发作。原发性PKD多有明确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作多在儿童和青年期。
该患者无家族史,发作症状比较单一,仅自觉左侧肢体无力、不能说话,其实质是一种肌张力增高、僵硬的表现,均在体位突然变化时发生,可自行控制异常发作,发作间期EEG表现为阵发性θ节律非特异性异常,发作期EEG无背景改变,服用卡马西平效果较好,且EEG检查阵发性θ节律明显减少。该类疾病是否有其电生理特点,比如阵发性θ节律是否在该类疾病中多见,值得进一步研究。该病是一种良性疾病,预后较好,首选卡马西平治疗,小剂量即可控制,剂量不必逐渐增加,有自愈性。根据该病例考虑PKD与癫痫的区别是,前者可控制,后者发作无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