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 067000)
由于我国目前健康教育及医疗条件所限,很多患者错过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最佳时期。研究表明,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缺血、损伤、坏死心肌引起的炎症的监测及治疗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观察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WBC)数量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为抗炎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资料:选择收入我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13例,入选标准:①胸痛>20 min,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②血清肌酸肌酶(CK)及其同工酶MB(CK-MB)升高超过正常2倍,肌钙蛋白阳性;③因各种原因未能进行再灌注治疗。
研究方法:记录入院时、入院后24、48、96 h的外周血WBC数量,记录住院期间心绞痛、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室颤、Ⅱ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死亡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硝酸脂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B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随机分为3组:A组(未应用他汀类),B组(常规剂量组,阿托伐他汀10 mg,1次/d),C组(高剂量组,阿托伐他20 mg,1次/d,口服)。应用药物组均于入院后即刻用药,比较3组的外周血WBC数量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探讨其相关性。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与A组比较,B、C组外周血WBC数量降低增快(P均 <0.05),心血管事件减少(P均 <0.05),C 组更为明显。WBC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r=0.56,P<0.05)。见表1。
表1 各组外周血WBC数量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讨论: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的WBC高水平提示近期并发症多及病死率高,而WBC总数每减少1×109/L,冠心病死亡的危险降低14%。本研究表明,WBC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动物实验及临床基础研究已基本证实,急性心肌梗死后WBC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在缺血区大量浸润,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和沿着血管壁聚集,并使中性粒细胞活化,释放大量氧自由基,或通过脂质氧化酶促进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生成(主要是白三烯),两者均能使心肌损伤,促进心功能紊乱、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和发展,增加病死率。本研究表明,心肌梗死急性期应用阿托伐他汀组外周血WBC数量降低增快,心血管事件减少,高剂量组更为明显。考虑心肌梗死急性期治疗可能主要与应用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有关,包括:①改善内皮功能,这可能与他汀类药物诱导内皮细胞合成NO有关;②防止血栓形成,稳定粥样斑块;③抗炎作用,能明显降低血浆C反应蛋白,从而降低心脏血管不良事件,且用药安全,抗炎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阿托伐他汀抑制单核—巨噬细胞活性,减少细胞黏附分子和其他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从而降低损伤心肌细胞炎性反应,减轻心肌水肿,改善缺血区域的微循环及心肌细胞代谢,恢复细胞功能,使心肌梗死急性期心血管事件降低。国内医师应用他汀类药物剂量偏小,多为担心大剂量他汀类药物会产生毒副作用。本研究无一例出现他汀类药物肝损伤及肌炎的毒副作用,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大量应用阿托伐他汀能降低体内炎症程度,降低心血管事件,且有良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