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曰清
(江苏省赣榆县实验中学 江苏 赣榆 222100)
巧妙利用实验 激活课堂教学
范曰清
(江苏省赣榆县实验中学 江苏 赣榆 222100)
实验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利用实验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三个方面,阐述了化学课堂中的实验教学。
化学课堂;实验教学;学生的发展
毋庸多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其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彰显。利用好实验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课堂便会缺失精彩,甚至出现低效。因而,把实验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发挥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功效,也就使实验教学成为化学课堂中一篇美丽的乐章。
化学实验对学生来讲有其独特的魅力,课堂教学中若能巧妙、灵活地运用实验,便能诱导学生愉悦地走进你的课堂,继而快乐地进行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得到很大提升。但是,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并非越多越好,教师要结合实情去精心预设,方能见到精彩的生成。
趣味化的实验能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它能使学生的兴趣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很大帮助。教师可以认真研究教材,积极了解掌握学情,从而把趣味化的实验灵活应用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入新课时,若能设计切题的实验,对整节课的教学起到了“指南针”的作用,使学生从课的开始就进入了学习的积极状态。如教学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组小小的对比实验,先是把无色的稀硫酸喷到用氢氧化钠溶液浸过的白花上,学生看到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从而产生了疑问:两种物质之间可能没有发生什么反应?这时,教师又把稀硫酸喷到了用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浸过的红花上,学生惊奇地发现“红花变成白花了”,继而又产生了疑问:两种物质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反应?自然引入了新课。新课教学中,适当穿插小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教学《酸的化学性质》中浓硫酸的腐蚀性时,穿插一个蔗糖变“黑面包”的小实验,能使学生听课的激情高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长期以来,课堂上实验方式的单一化,也使实验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从而导致学生视觉疲劳,使课堂教学乏味、低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实验的方式变化一下,除有些特殊的实验外,许多实验都可以设计成师生的合作实验、学生的合作探究实验等。尤其是师生互动的实验,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演示实验中,会给学生带来愉悦、成功的感觉,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增强了师生间的情感。如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教师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这个实验由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实验结束时,当教师把实验中得到的小红花、小紫花亲手奖励自己的合作伙伴时,学生由衷地掌声一片,在师生的互动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于石灰石与稀硫酸的反应,学生较难理解“为什么能反应,但一会儿又停止了呢?”,在实验之后,教师可以配合动画模拟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其中的“固体包积”现象。另外,诸如“点滴实验”、“微型实验”等简约化的实验,都可以恰当地引到课堂教学中,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要把自己定位于“兴趣的激发者、活动的组织者、方法的指导者、效果的评价者”,通过对实验的精心策划,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究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探究的问题和兴趣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尽量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设计问题情境。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的开始,教师创设了以下几个问题:①你已经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有哪些?它们都能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吗?②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药品时,你认为应考虑哪些因素?③如果给你们几组药品,你想怎样来确定哪一组更合适呢?学生自然进入了思考、讨论、交流的场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想通过实验来探究的精神。
课堂上学生的合作探究实验,是凸显学生主体的一种很好方式,能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等良好的科学素养,这需要有一定的方案引领,方能使课堂教学高效。《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中,探究实验装置时,教师结合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让学生谈谈实验室制取气体选取装置的一般原则,再让学生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思考自己该怎么设计实验装置,做到人人心中有草图,再给出仪器让学生实验设计,目的性、实效性就强了。另外,许多科学探究性的实验,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一起去构建合理的探究方案,在师生的互评中,学生的能力得到升华。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中,在学生设计出来制取二氧化碳常用装置的基础上,教师风趣地说:“请同学们再试一试,看谁能成为一名最出色的设计师,从而帮助老师来达成两个心愿,一是在制气的过程中补充酸液,或控制酸液的加入量,二是想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学生的思维立即又活跃起来,在实验台上搜寻,构思、设计,真的是很投入,他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装置。实验设计完成后,紧接着,我提供了让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来进行交流、评价的舞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启迪了学生发明创造的思维。另外,有很多的教师演示实验,都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如课本(人教版上册)124页图7-5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中,教师若把通氧气的方式改为用一个集气瓶倒扣在热水下的白磷上,简便易行,实验的成功率很高。这样一个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实验设计,必然会在你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眼前一亮,给学生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会碰撞出学生智慧的火花。
“用生活来教育”不仅仅是内容选择的一条原则,也是展开实验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思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材与现实的联系,把科学实验由课内带到课外,鼓励学生做家庭小实验,从而养成继续学习,善于探究的科学素养。学习了氧气的制取,学生知道二氧化锰可以作为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教师启发学生:生活中的红砖粉、铁锈等物质可能对双氧水的分解有一定的影响,你们想不想去试验呢?研究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后,教师也可以引导:能否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作替代品,像塑料瓶、注射器等,通过废物利用去设计一些有新意的装置呢?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致,自然由课内走向了课外,个性的成果在独立研究的乐趣中孕育产生,善于探究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有力地提升。
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大多都是分层推进的,实验的整个过程环节齐全,现象明显,便于学生把握。但是有些实验稍纵即逝,学生较难把握,而一旦错过时机,会影响到当堂课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实验过程,特别是实验的现象。实验前用不同的方式来提醒学生,到了实验的关键处,在不打扰学生的前提下,也要用恰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暗示,以期达到理想的效果。初中化学的教材中氧气的性质实验,如硫的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等,其过程很短暂,教师除了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表格内容加以引导,还可以设计成投影的形式进行指点。从而让学生认真观察硫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以及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其实,在学生全神贯注、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已经充分调动了个体感官的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每个实验都有其赋予的内涵,如验证性的、探究性的、推理性的、对比性的实验等。课堂上的很多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的,不能只停留在观察的层面上,要有深度的思考。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实验,对实验进行透析,挖掘其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空气》一课中,课本上安排了一个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验证性实验,让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到氧气的含量约占空气体积的1/5。对于这个实验的处理,教师首先要从实验的原理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能通过实验来测定氧气的含量,让学生懂得所选用的装置利用了压强变化的原理,自然涉及到“为什么要选用红磷做这个实验?”,然后解释、分析也就顺理成章了;接着讨论分析“为什么瓶内只进入约1/5体积的水,而不是全部呢?”,在层层递进的分析中,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气体压强变化的原理;最后,借助课本的一个讨论题“实验中有哪些原因会导致测定的气体体积少于1/5呢?”引导讨论,在学生热烈的讨论、分析中,使课堂的实验教学氛围达到了高潮。
学生的实验只有经过总结与反思,才能在此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亲历了实验以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悟与收获,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很好的途径。教学气体制取的内容时,先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合作完成实验,然后再总结、交流、概括出实验的步骤及注意事项,比教师讲完步骤后让学生照章办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当然,概括能力的培养内容是全面的,教师要在总结中善于提炼。如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燃烧的条件等实验探究中,师生的合作实验结束后,在分析总结中提炼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在总结中让学生感悟到“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有途径的,也是无止境的,要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
“花香自有蜂蝶舞,情真学子乐于耕”。课堂永远是学生宽广的舞台,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旋律,实验教学只是这个主旋律中一个美丽的小音符。我们一线教师只有用心研究,实践创新,把教学中的每个音符都弹响,才会奏响我们课堂教学的美丽乐章,从而实现教师精彩的教育人生。
1008-0546(2011)07-0046-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07.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