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育红
(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01)
创设化学“文史化”学习情境的探索
邓育红
(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01)
学生的智力类型是多元的,需要多元化的学习情境。本文阐述了创设化学“文史化”学习情境的必要性,并在课堂教学、习题教学、实践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探索。
化学;文史化;学习情境;策略
“科学大众化”是当今科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提升科学素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但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一理念的实施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过分重视学科内容而忽视相应的个人、社会和文化意义。学生的智力类型是多元的,需要多元化的学习情境。据报载:南京一位中学生将各学科的知识点编写成歌词、录制成曲,在校园中流行,深受同学们欢迎。学生的自发行动鞭策着教师,就化学课程而言,概念众多、符号繁杂,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创设“文史化”的学习情境,就是将这些理性、冰冷的知识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去加工,用详实的历史资料去充实,使抽象的化学知识生动起来,让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促进科学大众化理念的实现。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喜欢用文学作品引入课题。如用“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等引入酒精课题,美妙的诗句给学生带来了美感,也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于谦的《咏石灰》“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化学教师引入生石灰教学的最爱。汉语言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很多与化学有关的词汇,如“千锤百炼”、“炉火纯青”、“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等,在教学中适当使用这些词语,既产生了美感,又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物质性质的了解。
化学史是人类研究化学科学漫长过程的精华,化学史知识的介绍,可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原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深化、记忆。在化学平衡教学中,首先介绍英国工程师曾想通过增加炼铁高炉的高度而减少炉气中CO的含量,但耗费巨资却未达到效果,使学生对平衡的概念有更加感性的认识。氟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这个知识点可通过氟曾被称为“死亡元素”引入。
科普读物是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途径之一,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可推荐不同的科普作品给学生。如学习“从实验学化学”这一章时可推荐《化学也疯狂》、《美国中学生科学实验活动系列丛书——我们身边的化学》等给学生阅读,在学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时可推荐《1-109号元素》、《元素漫话》等。用文学作品呈现的化学知识比课本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化学知识是化学家智慧的结晶,如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化学家的个人经历、研究过程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将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吸收,有助于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在学习选修3《物质结构》时,给学生推荐《鲍林传》这部作品,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化学家奠定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基础,从他的经历中,学生可以领略到现代物质结构理论形成、发展、完善的曲折过程,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的熏陶。
“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我国著名化学教育家傅鹰曾这样评说化学史的功能。由于科学的进步,我们从现代教科书上所学到的知识甚至比经典原著中的更完善。但是,教科书所提供的只是结晶状态的凝固知识,而科学本是历史的、创造的、发展的,只有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过程,才能领悟到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如“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就充分体现了理性思维的重要性,体现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到汤姆生的“葡萄干蛋糕”模型、卢瑟福的小太阳系模型、玻尔的轨道模型到现代的电子云模型,原子结构模型的每一次修改,都是在实验基础上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化,循序渐进,逐瑧完善,在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的同时受到了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的熏陶。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文学作品的鼓动和激励作用是巨大的。三十年前,一篇“歌德巴赫猜想”激励了多少有志青年向科学高峰攀登。文学作品中对科学事业高尚性、重要性的推崇,对科学家聪明睿智、执着奉献、乐在其中的描述,将点燃学生心中对科学的憧憬。针对女生以感性认识为主的特点,向她们推荐居里夫人传——《一个无尚荣光的女人》,让她们感受到成为一个女科学家的光荣与骄傲,从而产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勇气。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很多女孩喜欢席暮容的诗,她的诗《试验》巧妙地用化学现象来引喻人生:“化学课里,有一种试纸,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我多希望,在人生里,能有一种试纸,可以先来替我试出,那交缠在我眼前的,种种悲欢。”、“他们说,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出所有的渣滓;那么,如果在我们的心中放进一首诗,是不是也可以沉淀出所有的昨日。”如果用前一首引入实验化学课题,可激发这些学生用实验探索求知的渴望;而后一首诗在学习“分散系——胶体”时引入可加深学生对胶体性质的理解。化学知识在文学作品中应用竟会如此贴切,产生感人的知性美,会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群星璀璨,科学家是其中最耀眼的星星,他们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科学文化,可使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有更全面的认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展现科学历程,让学生分享科学家在探索和研究过程中迷惘时的彷徨、成功时的喜悦、失败时的忧伤,了解科学家所具有的崇高理想、坚韧毅力、过人智慧等优秀品质,可促进学生产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养成尊重事实、大胆创新、锲而不舍等品质。
在实施新课程时,很多教师觉得:教学内容多了,课时却减少了。虽然课标要求低了,但大家已经习惯“深挖洞,广积粮”。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他们尽可能地将课堂学习内容做成“压缩饼干”,大容量、高密度,在有限的容积内压缩进最多的内容。在这种情形下,诗意的语言、史化的意境、甚至实验在他们眼里都成了奢侈品,只是被用来在公开课中装点门面。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摄取最多的知识,但忘了一个最简单的常识:长期采用压缩饼干式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倒胃口。文史化的意境,就像食材中的辅料,运用适宜,就会给学生营养丰富、食香味俱佳的知识大餐,让学生在强烈的吸引力下主动汲取。
电离理论是电化学基础,也是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的根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电离理论的奠基人——阿累尼乌斯的境遇来引进冲突。1883年,年青的阿累尼乌斯根据实验现象提出了电离理论,但当时科学界普遍赞同法拉第提出的溶液中 “离子是在电流作用下产生的”观点,因此他遭受了学术权威的排挤和打压,甚至博士论文都未能通过答辩。但他不迷信权威,继续进行实验,丰富和发展了电离理论,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的支持,1903年他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一矛盾冲突的引入,赢得了学生强烈的认同感。很多学生的前概念与法拉第的说法相同——“离子是在电流作用下产生的”,在课堂上,学生像科学权威一样在阿累尼乌斯的实验事实面前逐渐被征服,对于电离理论及与之相关的溶液酸碱性、盐类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等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对于学生学习中重、难点的突破大有裨益。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练习是学生获取、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用文学语言编制习题,让学生心理产生愉悦感,可以练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将重要的化学史实编入习题,有助于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熏陶。
例:⑴①早在1785年,卡文迪许在测定空气组成时,除去空气中的O2、N2等已知气体后,发现最后总是留下一个体积不足总体积1/200的小气泡。②1892年,瑞利在测定氮气密度时,从空气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72g/L,而从氨分解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08g/L,两者相差0.0064g/L。③瑞利和拉姆塞共同研究后认为:以上两个实验中的“小误差”可能有某些必然的联系,并预测大气中含有某种较重的未知气体。经反复实验,他们终于发现了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惰性气体——氩。
(2)材料①②中的“小误差”对测定空气组成和氮气密度的实验而言是______(填“主要因素”或“次要因素”)。
(3)材料③中科学家抓住了“小误差”而获得重大发现说明:______。
本题以化学史上为背景,给学生创造情境,让他们感悟其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卡文迪许发现了“小气泡”,因为没有质疑和求证而错过良机,而瑞利和拉姆塞敢于挑战,一丝不苟,终于发现了稀有气体氩,并继续努力,找到了氪、氙等稀有气体的踪迹,为周期表增添了新家族。
新课程实施后,学生的学习不只在课堂,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多种途径为化学的文史化提供了可能性。如在校本课程中增设化学史内容,在研究性学习中开展“我与化学”的主题活动,形式、内容不限,学生既可以用文笔描述学习化学的乐趣,又可以尝试创作象“化学版青花瓷”这样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自己设计化学实验、写一个化学小品、给一个化学家写传记等多种形式,这种方式受到了普遍欢迎。
IHV是Interactive Historical Vignettes的缩写,即互动历史小品。它是一种把科学史融合到科学课程中的一种教学技术。这种教学技术就是把与教学主题有关的化学史改编为一系列生动活泼的、仔细设计的、简短的(大约15分钟)戏剧小品,把课程中要学习的化学概念进行精心编制,并把注意力集中到化学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上,从而达到把化学史融入现有化学课程中的目的。
如在学习化学平衡时,事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料查阅哈伯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排演成戏剧小品。小品以两种不同的幕后音开始:一个说:他是天使,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另一个说:他是魔鬼,给人类带来灾难、痛苦和死亡。激烈的矛盾冲突,引发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思考,深刻地领悟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道理。
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如在班级图书角放上一些与化学有关的文学作品,如化学家传记、科普资料、科幻作品、化学类通俗读物等等。利用黑板报、新闻橱窗等开辟一些栏目,定期介绍与化学有关的文学作品、化学家轶事、格言、发明发现成果以及相关图片等,还可在教室走廊上悬挂化学家的肖像,在校园网上开设专题栏目,介绍与化学有关的文学作品、化学史知识等,让学生在文史化的氛围中受到化学知识的熏陶。
如何防止青年学生“远离理科”已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改变理科知识的呈现形式、加强趣味性是普遍采用的方法。日本出版的《元素周期——可爱又好记的化学基础》一书中将化学的118种元素,全部以拟人化的方式描绘成美少女,而各个角色也因为元素的特性不同拥有不同的外观及设定,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享受阅读的乐趣。我们创设“文史化”学习情境的做法就是为了让化学能为更多的有着不同智力倾向和兴趣爱好的学生所接受,为实现科学大众化作出一点贡献。
[1]邓永财,李广洲.HIV-化学史教育的新方法[J].化学教育,2006,(12):60-6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王璟.周董歌曲改成小高考歌 唱着歌就能记住考点[N].扬子晚报,2010-3-15
1008-0546(2011)07-0025-03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0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