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红燕
(张家港市第二中学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运用注意规律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效率
苏红燕
(张家港市第二中学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育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假如一个老师想用知识去启导一个葬身在无知之中的学生,他便得先激起他的注意,使他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识。”俄国杰出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注意就是那扇门,一切外部世界进入人的灵魂的东西都通过这扇门……”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面而目不见,雷鼓在侧面而耳不闻。”他们都高度地概括出注意的重要性。这个说明人的心理过程,尤其是初中生的认知过程,一旦离开注意,也就无法正常进行。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例如,在安静的教室里,突然一位同学的铅笔盒掉在地上,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向他望去。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差,保持时间较短,但人在无意注意状态下消耗精力少,不容易疲劳。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例如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所表现出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好,保持时间较长,但人在有意注意状态下消耗精力多,很容易因疲劳导致注意分散。本文笔者将谈谈在十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的所做所想。
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1)高强度的刺激物都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探究镁带性质时,学生观察到镁带燃烧时发出的耀眼白光,特别兴奋,有人还脱口而出:闪光弹!教师及时地表扬了这位学生知识信息丰富,并不失时机的介绍了镁的用途。又例,在学习氢气制法时,教师在课堂上补充了“爆炸实验”。当听到巨响时,学生情绪高涨,并充分理解了收集氢气之前要验纯的必要性。
(2)刺激物的新异性。在绪言课时,一走进教室就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不能回答。“现在老师要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请同学们欣赏。”在同学们惊奇期待的目光下,教师把准备好的有两块棉布手帕分别浸没在两种液体中,拿出手帕后分别点燃。在两块手帕上都出现熊熊大火之后,其中一块手帕已烧坏所剩无几,而另一块却是完好如初。此时全班沸腾了!学生们觉得既惊讶又不可思议了,个个以充满期待的目光看着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如饥如渴,此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地说:“你们一定特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她就在我们的化学书里!”此时激起的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良好开端。
(3)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之间在形状、颜色、大小、强弱、持续时间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越显著、对比越鲜明,越容易引起无意注意。在教学同类不同种物质时,经常要运用对比思维,还经常要设计对比探究实验。例如:在氧气性质的教学中,学生在探究木炭、硫磺、蜡烛燃烧时,教师建议学生观察这些物质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现象并进行对比。学生惊奇的发现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成正比。在教学氢氧化钙的溶解性时,刻意设计两组对比实验:(一)常温下食盐、氢氧化钙在等体积的水中溶解的对比;(二)常温下饱和石灰水加热前后的对比。经过这两组实验的对比,学生轻轻松松就对氢氧化钙的溶解性有了两方面的认识: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由于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不同,人们面对同样的外界刺激,也可能出现不同的注意状态。
(1)人的需要、兴趣和情感。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人的兴趣,与个人的情感有关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在钢铁的防护教学引入时,教师首先呈现锈迹斑斑的钢铁制品,而后马上引导学生阅读书本介绍每年生锈的钢铁占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发现十分之一这个庞大的比例,学生马上提出钢铁为什么生锈?如何防止钢铁生锈?这些问题的提出很自然也很有必要!接下来学生对科学探究表现出十二分的投入。
(2)已有的知识经验。凡是和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又能增进新知识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十分陌生的事物或者已经非常熟知而又不能增加一点新知识的事物,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即使引起了注意,也不能保持长久。例如,刚开始学习空气时,教师问学生:“你们已经知道空气中有什么物质?能用什么方法或事实来证明?”这时学生发言踊跃,津津乐道地回答“氧气,动植物生存在空气中需要氧气供给呼吸”,“二氧化碳,石灰水变浑浊”等等。学生的高兴劲让教师知道他们对这些物质很感兴趣,也有兴趣更深层次地学习空气的成分。
(3)人对事物的期待。凡是人们期待着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例如,学习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常用每一回的结尾来吸引读者,在学习常见的酸后,教师也来一个“欲知碱类如何,且等下回探究”作为下课时的结束,使学生形成一种期待心理,吸引学生欲罢不能,手不释书,一节节学下去。
(4)人的身心状态。身心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无意注意。一般说,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心胸开朗时,平时不太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这时也容易引起注意,同时注意也容易集中和持久。而在心情烦闷、身体不适、精神过度疲劳时,无意注意范围较窄,许多平时感兴趣的事情也不能引起注意。为此教师要关注好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作出有必要的健康引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无意注意有消极与积极之分。为此,教师应努力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充分发挥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排除其消极影响,使学生精神振奋、情趣盎然地进行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第一,教学环境要美化、优化,控制引起分心的因素,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教室里的空气要新鲜,光线要充足,布置要简朴、整洁,不要过多的装饰和张贴。教师的服饰要朴素大方,避免穿奇装异服和留怪发,不要浓装艳抹。不然教师就会成为引起学生消极无意注意的刺激物。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生动、幽默、规范,防止带口头禅。直观教具的展现要适时适当,及时收取,否则也会出现不好的效果。比如,过早地把直观教具或实验器材展现出来,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不去注意教师教学的内容,而在真正需要使用教具时,这些教具又失去了新异性。
第二,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新事物,才使人感兴趣,容易引起无意注意。教学内容过深、过难,超过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承受能力,纵然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也只能兴趣索然;反之,教学内容过浅、过易,缺乏新异性,学生一学就会,必然感到单调乏味,同样兴趣不佳。可见,富有逻辑性、新颖性、科学性、系统性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教学内容抱有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态度。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怕学生听不懂,不厌其烦地重复,讲的尽是学生已熟知的东西;有的教师讲授的内容超出学生所能接受的水平,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没有任何联系,这些做法都无法使学生的注意保持在教学内容上。
第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吸引学生稳定的注意。实践证明,单调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灵动的教学方法则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运用启发式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动脑,又可以使学生动手,还可以激发他们探求未知的兴趣,对学生的注意起到极好的组织作用。所以,教师要不断向学生提出一些难易适中的问题。充分利用实验探究教学,引导学生在实验中通过对具体事物或现象的感知来理解所学知识,把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鲜明,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并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第四,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性,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想象,保持持久的注意。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简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有些教学内容教师还可把它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例如:元素和原子团化合价口诀;酸碱盐溶解性口诀等等。讲课声音的强度不应过小,应该使全教室的学生都能听到;重点的地方讲慢一点,或重复一下或提高声音,或停顿一下;语音语调不能平铺直叙,语气和声调要有抑扬顿挫,富有激情,不能毫无变化地讲下去。因为单调刺激,会使人昏昏欲睡。板书要整齐,字体要工整,还可以选用彩色粉笔突出重难点中的关键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无意注意。
根据无意注意规律,教师有必要在提高教学的艺术性这方面多下功夫,引起积极的无意注意。同时也必须反对那些教学上庸俗的趣味主义。有些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把大量无关的资料和故事插入教学中。这种做法所引起的是消极的无意注意,使学生的注意指向并集中到了不应当指向的对象上,破坏了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实际上只会降低教学的效果。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自觉的活动过程。教师要有效地组织教学,除了充分发挥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外,同时还必须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依靠有意注意来维持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这就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活动的目的制约着注意的指向性。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始终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就越能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例如,在开始讲授绪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化学给现代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又面临需要化学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小立志学好化学,将来在化学领域中解决疑难,为人类作出新贡献。在一个新单元开始时明确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材比较难懂的地方预先说明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所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能有意识地把注意集中在教学活动中。还要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美好结果的向往和追求,培养间接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责任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挥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稳定的注意。
根据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教师要严密组织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要紧凑,使每个教学环节都有充实的内容。实践表明,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少是教学节奏松弛、学生的注意难以稳定持久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任务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接受能力,传授给学生适当饱满的信息量。同时应当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听、看、想、做、说与老师的教学同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加者,这样能更有效地制止和减少学生分心的机会,从而保证有意注意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上。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力,才能排除各种干扰,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化学教师也可以用化学科学家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的意志故事影响学生,并加强初三毕业班学业目标性教育。同时,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学会自我控制,主动与注意分散作斗争。
实践证明,只利用无意注意或有意注意是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教学活动中必须把两种注意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使学生在理解学习目的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利用无意注意来组织教学。在一堂课中,教师应对两种注意做巧妙安排使之自然地相互交替。一般说来,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还停留在课前感兴趣的活动上,需要通过组织教学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师通过检查提问,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接着通过创设情景或问题探究引入课题,再组织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使学生对新内容发生兴趣,引起无意注意。另一方面要运用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方法,减少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顺利接受新内容,使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下课之前,学生的注意最易涣散,所以在概括本节知识或布置作业时,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和外来干扰时,教师需及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消除畏难情绪,对学习活动保持注意。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可使学生有张有弛,既能始终把注意指向学习活动,又不会引起过分紧张与疲劳,从而顺利有效地完成学习活动。
1008-0546(2011)07-0029-03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07.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