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自然成为化学教学的课堂

2011-04-13 11:46:04仇传银
化学教与学 2011年12期
关键词:化学同学活动

仇传银

(宿迁市湖滨新城晓店中学 江苏 宿迁 223809)

让大自然成为化学教学的课堂

仇传银

(宿迁市湖滨新城晓店中学 江苏 宿迁 223809)

文章从大自然就是最好的问题情境、实物最能加深记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等四个方面谈了走进大自然对学习化学的益处,并提出了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大自然;化学教学;问题

人人都会说且都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可是如何真正地提高兴趣,没有给予真正的思索与实际探究,多年的成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第一节化学课最好到室外上,且最好到一些离学校近的自然景区上。

一、走进大自然,对学习化学的益处

1.大自然就是最好的问题情境

化学的第一节课是“绪言”,其内容主要是介绍化学简单的发展史和身边的化学,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这一刚接触的自然学科产生兴趣。为达此目的,我将课堂搬到大自然中,我选的是离我校有一公里多的嶂山森林公园。

去之前,我没有让学生们对“绪言”部分进行预习,九月份,秋之初,景色更加宜人,我带领50名左右学生。一起步行走向公园,我把此课名叫“走进大自然,发现真科学”。同学们个个都很兴奋:

“这花有多艳啊!”

“再闻闻,这花有多香啊!”

“老师,这泉水多清啊,哟,还很凉呢,老师,我想喝一口。”

“老师,公园里空气真新鲜。”

“快来看哟,这池塘里的红鱼多美啊!”

……

“如果没有了泉水,池塘里的水也干涸了,那么,这些鱼儿怎么办?”一直没说一句话的一位同学有问题产生了。多年来,每次好象都是平时不多说话的同学先提出问题,他们好象更善于思考,或者是由于沉于思考而没有顾得上讲话。

我紧接着问“人能离开水吗?哪些对人的生存是不可缺少的?”

学生们的回答是这样的:“水”、“氧气”、“食物”。

我又接着问:“没有阳光将会如何呢?”“没有一定的生活空间又会如何呢?”

在经同学们讨论之后,他们又提出了以下的问题:

“为什么离远处就能闻到花香了呢?”、“为什么各种花的香味不同?”、“为什么石层的颜色有的是红的、有的是青的?”、“为什么山中有泉水?且基本上不会干?”、“为什么松柏类的树不怕干?”

值得我惊讶的是,同学们基本上都能经过拼凑把答案整合出来。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催化着他们的力量,思维的活跃让他们并不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

2.实物最能加深记忆

森林内的一山坡上,开采了一小铜矿,我带领同学们到矿上参观,他们手握着矿石,仔细端详,甚至把矿石翻来倒去地用双手触摸,然后再听技术人员给我们的讲解,他们了解了铜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再结合每个人在生活中对铜都有接触,对铜这种物质的物理性质有了大概的了解,并对化学变化这个概念在将来的学习过程也将由难点变成了一般性的重点而已。

触类旁通,两个月后,我又带领我们的同学们到我们北边的工业园区内参观了炼铁厂,学生们讨论和辩论问题更加积极,在互动的基础上,使问题由广度延到了深度。

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学生们对亲身经历的知识是最记忆犹新的。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嶂山林场内有一仙人洞,洞的总长度约有一公里。在去之前,学生们早就听老人说起过走进洞中存在着多种危险,教育他们不要随便地逞能。当我们路过此洞时,大部分男生都争着请示老师要进洞,好象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探险精神被激活了。我带领班长和小组长走在前列,点着我们事先准备好的火把走进洞里。随着深度的延伸,发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浮不定,当走到大约500米时候,火焰变得微弱而不明亮,呼吸感觉有点不轻松。这时我们便统一向后转,立即回撤。出来后,大家的兴奋程度很高,尤其是在没敢进去的几位女生面前。

老师:“进洞前,大家对洞内的隐患猜测了很多,现在可以排除哪些?”

学生:“我们手中有火把照亮,不是因为黑”、“洞内没看到一些大的动物,不是因为有蛇”、“洞建的很牢固,不怕坍塌”、“我们活动是有组织的,不会因为人为的拥挤而发生踩踏事件”。

老师:“那大家能说出是什么原因了吗?”

学生:“越往里走,越感到呼吸不畅。”

教师:“这就是人体内组织缺氧所导致的‘窒息’。为什么会发生‘窒息’呢?”

学生:“洞内的氧气少了,二氧化碳多了。”

教师:“正常情况下,空气中的各种气体成份是均匀分布的,为什么洞内的二氧化碳多?”

学生:“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且洞内的气体不流通,导致该气体越聚越多。”

教师:“火把的火焰为什么逐渐地漂浮和微弱?”

学生:“二氧化碳不助燃。”

教师:“从这方面讲,可用于什么?”

学生:“可用于灭火。”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人面前,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2]这种探究性学习的价值重在过程,而不是课堂上主要以结论正确与否来评价优劣;同时,这种探究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避免了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跟着少数的尖子生走或跟着时间跑。这种在宽阔场景中,学生们边活动边思索,留给每个学生的时间是充裕的,且学生的参与面广,在经自己努力得出结果给他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思维的源泉。”[3]观察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多年走进大自然的经验告诉我,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严格要求:

(1)真实性

感、知觉什么,就表达什么。并及时地把相关的现象和日期记录下来,避免想当然或人云亦云。如有的同学在进入仙人洞100多米时,就感觉发闷,有的人此时毫无异样的感觉。这是个体的体质和心理不同导致的,有不同的答案才是正常的,也是真实的。

(2)任务性

外出活动要完成哪些任务,也就是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一定要在计划中详细列出,禁止盲目性。如考察的路线要选好,每条路线中会有哪些现象,此现象中包含着我们所要的哪些问题,从而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

(3)专注性

观察的最大特点是保持高度的专注。达尔文之所以能写出举世之作《进化论》,这与他平时养成的在观察时精神高度集中且长时间地专注息息相关。如我们在高温的六月里让学生们长时间地站在渔塘边观察鱼上浮到水面呼吸,根据看到现象,问题出现了,经讨论后,答案也就有了:一是预示着即将下大雨。因为要下雨的地方,大气压降低,使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氧不足;二是夏季的高温可能导致水中的溶氧量降低,含氧量少就会迫使鱼类上浮到水面进行呼吸。

(4)细微性

观察事物不能粗枝大叶、也不能走马观花,那样的话,形成了学生只为热闹,而培养不出学生的勇于探索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品质。如在活动中,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分布在公路边上的路灯底座上,露出的螺丝钉总是抹上黄油,这又会产生了一系列知识性的问题了。

(5)审美性

奇异的大自然总能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美:五颜六色的花草、沁人肺腑的花香、神似八仙的怪石、深植山间的参天大树、水中的鱼、丛中的兔、空中的鸟,其中包含着四季交替、物质发展的哲理,无时不在给人以美的享受,一个人立于大自然当中,顿感心胸宽阔,引导着人们向善、向美。

二、走进大自然需要注意的问题

1.每次只带一个班

这样能够照顾到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也能发现每个学生的情感变化。因为教师的职责既是教书,又是育人。“大自然是善的源泉”,但是“大自然的美作为进行情感教育、美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只有在对个性产生精神影响的一切手段都和谐一致的情况下起作用。”[4]因此,在活动之前,首先要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其次,在完成活动计划的同时,要照顾到每个不同的个体。如曾有一位学生,5岁时父母离异,只随母亲生活,性格孤僻,更另人头疼的是不思进取。这明显是一种父爱缺失导致的。针对这一点,每次外出活动,除了给他充分的发言机会外,更主要的是给予其细微的关怀以及同学们对其的关心帮助,第一学期的四次活动之后,该生明显爱这个集体了,想表现了。而表现就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公众面前。

2.先走进,后学习

我们都是在学习某章节之前,先安排活动的,按照“行——知”的求知顺序。如我们在学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前先走进大自然,回来后再学习相关的理论,除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时感到格外亲切、易理解外,学生的表达上也产生了灵感,如有的学生在课后感叹道:“我也能编写科普小故事。”

3.分步性

千万不要把整个化学教本中所涉及与大自然关系密切的内容,在一次活动中全部解决掉。如在第一学期,我们在学习 “绪言”、“水分子的运动”、“空气的成分”、“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之前我们分别带领学生外出一次;第二学期在学习“常见的金属材料”、“食物中的有机物”、“化学与环境保护”我们再带领学生分别外出一次,每学年平均走出课堂七次,既能保证每次任务的顺利完成,也能让学生的生存经验不断得到积累,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不断地得到升华。

4.富有娱乐性

一个人是否能够成才,关键是有没有良好的学习品质或学习习惯。要让我们这些天生好玩、好动的少年热爱自然科学、善于思维、孜孜探索,就不能一味地说教,而要让他们感到有趣:学生们只要听说走向大自然,全然不顾来回奔波的辛苦、忘掉双手曾经被荆棘所扎的疼痛。为了吸引学生,我在活动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如我们在热天,中途会选择在小湖边的凉亭下逗留40分钟、秋天会选择一片大橡栎树下集中、春天便选择在竹子林下。所搞的活动有:辩论、猜化学谜语、朗诵、游戏等。以致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们谈起这些地方时,就神彩飞扬,一下子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再次强调的是,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不是为了表面上的热闹,只靠热闹是不能长久地吸引学生的,而能引领学生精神世界的是他们对问题自发性地产生、观点间的相互争论、寻找答案过程中对真知的发现与获得、对美的欣赏与享受。教师要做到这些,那要比一般性的备课所花的功夫要多上好几倍。

[1]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09

[2]蔡汀,王义高等.苏霍姆林斯基(第3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192

[3]蔡汀,王义高等.苏霍姆林斯基(第3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553

[4]蔡汀,王义高等.苏霍姆林斯基(第3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775

1008-0546(2011)12-0059-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12.026

猜你喜欢
化学同学活动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帮助同学
奇怪的新同学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