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毅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江苏 常州 213003)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汪 毅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江苏 常州 213003)
文章根据化学学科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入手,谈谈自己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和体会。
课堂教学质量;兴趣;思维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学习能力,成为每个教师需要反思的问题。只要学生能把精力放在课堂上,也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所以我把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作为提高课堂质量的第一步。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不仅仅是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以下几点是值得尝试的。
悬念是一种渴望获得答案的焦虑心理。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好的导入是以一种亲和的方式让学生自然接受学习的过程,所以导入很重要。生活现象、化学故事、化学实验都可以成为我们资源。在导入的同时,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本节课学习知识相关的问题或者实验,作为悬念,诱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
如在学习铝的相关性质时,可以播放一段关于生活中科学、安全保存和使用铝制餐具的科普知识视频,并且向学生介绍工业上铝的表面处理流程,多数同学会考虑用酸来处理,对碱液的使用感到意外。在“观察、惊叹、疑问”中学生们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精心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设计、讨论、实验、操作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能进一步提升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探究过程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的教学活动。但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不剥夺学生阅读教材基础知识的权利;
(2)不遏制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的激情;
(3)不放弃必要的讲解和引导,避免放任自流。
比如在“盐类的水解”这一节课,从判断醋酸钠溶液的酸碱性开始引入。由于初中对酸、碱、盐的认知,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该是中性,当演示了碳酸钠溶液使酚酞变红色的实验后,学生感到意外,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随后分别测试了氯化铵与氯化钠溶液的酸碱性,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抓住学生急于求知而又无法得知的最佳思维的时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实验验证,初步掌握了水解原理。同时引导学生结合水的电离平衡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水解的原理,总结出“盐类水解”概念,分析归纳盐的组成与其水溶液的酸碱性的关系,并及时总结出“强强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的水解规律。
探究性活动从问题出发、用问题推进、因问题发展,问题不仅仅是探究的起点和线索,最终也应是探究的归宿。学生通过学习一些疑问已经解决,但同时又会产生或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学生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都会反馈出来,甚至争论不休。此时,教师只要给以恰当的引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开展热烈的讨论、认真思考、质疑辩难,使探究更深入,推广、引申出新的结论和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上述盐类水解的学习中,及时引导学生分析水解相互促进问题,迁移到高考中的离子共存问题,同时归纳离子共存问题的常见规律:复分解、氧化还原、水解相互促进。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经历了由感性→理性→应用→巩固的过程,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了发展,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练习,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化学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仅仅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从化学教学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要求学生从物质的性质、变化出发,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掌握其内在规律、总结出基本原理,并用于解释相似的化学现象,预测未知物质的可能性质。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能力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而思考过程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同时这也是学生应有的权利,不应被剥夺。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思考,才能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应用稀硝酸?在讲述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时,可利用其性质的对比和分析,从而提出除去杂质二氧化氮的方法。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没有分类法和归纳法,就没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没有理想实验方法和演绎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模型方法就没有原子世界微观结构的发现,没有类比和模拟法,就没有维纳的控制论。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就能使我们的主体思维能力发生层次的飞跃。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只有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主线,建设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的确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来确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能力,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所必须要认真思考的事情。
[1]贾艳梅.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 [J].教育教学论坛, 2011,(16)
[2]鲍春萍.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化学教与学, 2010,(10)
1008-0546(2011)12-0053-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