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还需留给学生什么?

2011-04-13 11:18朱为进
化学教与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化学主体探究

朱为进

(姜堰市张甸中学 江苏 姜堰 225527)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由课前自主学习检査,构建知识框架、剖析典型概念,小组合作交流、师生研讨,总结提升,当堂检测和布置作业等几个教学环节组成,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的双主体教学。在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探索过、困惑过,但也曾收获过。

一、留给学生时间,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以小组合作探究、 师生共同研讨方式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展开规律原理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的研究方法。 小组活动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但现在不少化学教师片面误解学生主体参与的内涵,误以为只有学生在讨论、在实验、在练习就是主体参与,也才是主体参与,因此满堂采用提问、讨论、实验、练习交替穿插的方式教学。 整节课看似热闹非凡,但一节课下来,细细一问,学生所得也是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少了知识的内化过程。 那么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留时间给学生以内化知识?

1. 读

中学化学知识比较零散琐碎, 元素符号和名称,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反应现象、反应方程式、用途,常见的吸、放热反应,构造原理等都必须及时记忆吸收。对学生而言,读是对新知的及时记忆以快速准确解决问题的基础,是有技巧的。 例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锰、锌、铁、锡、铅、铜、汞、银、铂、金,我让学生记忆为:“加个那美丽的新的锡铅统共一百斤。 ”学生记忆得很轻松、很牢靠。 再比如: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我和学生一起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别会意成“一分为二”(分解反应)、“合而为一”(化合反应)、“取而代之”(置换反应)、“相互交换”(复分解反应)。 简洁明了、生动形象。

2. 说

一直以来,总有不少学生学习很努力,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该记的记了,该做的做了,可就是学不好”。改变这种情况的关键之一是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说教式教育,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把时间和“讲台”留给学生去说,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结果条理清楚的表达出来, 既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使之获得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又能达到梳理知识、内化知识的目的。 学生“说”的过程可以有多种形式:

(1)对于一些需要重点理解的概念或原理的教学要求学生把课本知识当堂复述。

(2)对于小组讨论结果要求学生代表上讲台讲述或组织小组间辩论。 比如在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的教学中, 先让学生动手搭建C4H10、C5H12的可能的球棍模型并写出结构简式,在此基础上分小组动手搭建C6H14的可能的球棍模型并写出结构简式,然后请做得正确而且最快的小组推选代表上讲台结合球棍模型讲述他们的有序思维过程,并总结出同分异构体中的碳链异构的书写步骤。 这样让学生说比教师分析讲述效果要好得多。

(3)对于练习或试卷中学生做错的典型题目要求完整的讲给同学听。 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师讲过的题目“一听就懂”,但即使将错题整理到错题集上,到学生自己做时,相同的题型、相同的知识点仍是“再做再错”,细细分析,没有真正理解是原因之一。 因此每次的练习或试卷评讲后,要给几分钟时间让小组内同学互相讲解错题,检视自己是否真正将知识点消化吸收了。

当然,每节课的教学时间是限定的,教师备课时对各个教学环节一定要有适当的时间预设,控制好节奏。

二、留给学生空间,促进能力的主动发展

《化学课程标准》 确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课程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教学中适当地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拓展想象、实践探索的空间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一种教学艺术。

案例:制备Al(OH)3并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

提供药品:Al2(SO4)3溶液;NaOH溶液;氨水

分组实验:让学生每2人或4人一组,利用提供药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制备Al(OH)3。

生成的问题:

①往Al2(SO4)3溶液中逐滴滴加NaOH,生成Al(OH)3后继续滴加NaOH,沉淀为什么逐渐溶解,最后完全消失?

②若改变实际滴加顺序, 即往NaOH溶液中逐滴滴加Al2(SO4)3,为什么一开始没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随着Al2(SO4)3的继续滴加,后来才生成越来越多的沉淀,继续滴加Al2(SO4)3至过量后,沉淀量不再变化?

课后实践提升:査阅资料解释下列问题并与同学交流。

①Al2(SO4)3滴 加 到NaAlO2溶 液 中 生 成 的 沉 淀 是Al(OH)3吗? 如何验证? 若是,反应原理又是什么?

②你还能提出制备Al(OH)3的其他方案吗? 说明原理并实验验证。

③若限以Al、稀H2SO4、NaOH溶液为原料制备Al(OH)3,综合分析有几种不同方案,并从原料利用率等方面对方案进行优化选择。

案例中的课后实践提升,源自学生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意外发现,是对课本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从学生角度看,以自身发现的问题为题去进一步研究探索,是教师对他们发现的一种肯定。 教师以此作为教学的新资源,鼓励学生再发现、再创造,能带给学生更多的自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另外,化学新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栏目和课后习题中有大量的课外实践课题,选题多与生活、生产以及能源、环境等社会热点问题相关联。 教师要充分利用此资源,如成立化学兴趣小组,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实验等活动形式,去探索发现,去感受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节能意识。

还有,化学新教材在许多知识点的教学上,都设计了呼之欲出却欲言又止的“空白”,也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在的关键之处。 以人教版必修2为例:

①p5科学探究栏目: 查阅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填写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

②p9实验1-1: 完成卤素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实验,填写现象和有关反应方程式。

③p36科学探究栏目:使用提供的仪器用品,根据原电池原理设计电池装置,填写设计方案、动手实验的现象、结论以及画出设计的装置简图。

④p77归纳与整理:比较几种重要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具体理解程度决定教学补空的内容及形式。 对于以上①和②等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分析数据得出简单结论一类的空白,涉及的是一些简单的、浅显易懂的知识,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或理解填写;对于以上所列③和④等探索或运用规律、构建新知、形成知识体系的比较复杂的一类“空白”,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再小组内讨论交流或教师引导,必要时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的机会。

猜你喜欢
化学主体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