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教学意义

2011-04-13 11:18陈久玲
化学教与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情感

陈久玲

(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 江苏 南京 211800)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和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是以主体体验的方式反映客观事物和主体之间的关系的。现代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心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其对人产生的影响是多维度、全方位的。情感对人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积极的作用,而在有的条件下则可能起消极的破坏作用。由于情感影响所具有的两极性,因此要求我们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必须把握情感规律,发挥情感的积极因素,趋利避害,才能达到有效教学。

一、情感与认知

研究表明,情感对于认知具有影响作用,当情感参与在认识活动中,会对认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首先,认知活动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对此列宁曾分析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其次,从情感影响的双重性来看,我们必须发挥情感对认知的积极作用,对此,现代情感教学心理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提出:“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再其次,教学实践要求我们必须关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往往只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而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这种人为的割裂,势必会造成“教学无趣”现象——即教者死板,而学者厌倦。为此,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这种变化也是我们对传统填鸭式教学反思的结果,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也是极具意义的。最后,笔者认为,情感对于教学而言完全是可操作的,那就是在教学中主动控制学生的情绪,使之处于最佳状态,达到情感与认知的互动,促进认知发展,优化教学效果。

情感与认知过程密不可分,对认知过程还可能产生积极作用。根据情感教学理论的观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并不只是一个单一的认知信息的传递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师生情感不断升华与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和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善于思考与运用人的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此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增强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情感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作用

化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感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融入情感性教学,笔者认为一个关键点就是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我国著名的化学课程教学专家陆禾先生曾指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情感方面的教育主要是兴趣和科学态度方面的教育”,“在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有利于科学态度和攻坚意志的培养”。因此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普遍遵循的某些规律和化学教学的特殊规律中的有关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摆到极其重要的位置”。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我们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把握。

1.激励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兴趣,是指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认识兴趣,也称求知欲,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认识兴趣能帮助和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也是个人走向成才的重要动机因素。《论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

陆禾先生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一般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一是宏观教育中情感因素容易被忽视;二是应试教育出现的结果;三是社会对化学学科的误解(例如认为化学实验太过危险);四是课程设置中不合理倾向产生的负面心理导向作用。陆禾先生指出,克服上述问题,从学科教学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调控解决:一是知识内容与教材编排必须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二是教法必须改革,克服经院式教学的影响,转到知识、方法、情感、实用道路上来。陆先生的这些观点也是和新课程改革相契合的,化学新课程也要求“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激励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笔者认为要挖掘课程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中化学课程教材内容的组织和编排,要多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实用性出发,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把课程内容融入到学生生活实际当中,教授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对此,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也做了注解: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其次,笔者认为,要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维持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教学,除了重视课堂传授教学之外,还倡导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学习中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方式的变革必须建立在课程学习方式变革的基础之上,因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比如新课程指出“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也是积极的学习方式。”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它也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手段。最后,笔者认为还可以通过积极的评价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强调教学中,要注重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比如对于一些差生,采用基于学生个体阶段发展的档案袋评价,可以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发挥教师调节情感的主导作用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直是现代教学追求的情感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 “诚实、理解和接受”的人际关系的过程。现代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也提出“积极的情感背景原则”,着重强调教学气氛的情感状态、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这些观点对于教学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自身情感的调控,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喜怒哀乐很自然地会影响到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情绪,其举手投足之间都将给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示范”性影响,同时教师的情感喜好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教师的话语中不仅包含了科学的意义与内容,而且包含了思想的情感色彩,只有热爱科学的人,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情感。”教育家的精彩话语,清晰地道明了教师的感情因素,对学生的求知兴趣与情感具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平等、民主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润滑剂”。笔者认为,化学教学离不开“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而这种关系的建立,老师常常起主导的情感调节作用,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唤起学生从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达到去尊师、爱师,即所谓“亲其师,信其师,乐其道”。笔者认为发挥教师调节情感的主导作用,教师需要做到三个转变:①教学观的转变。我们深知,应试教育是不完备的教育,其弊端显而易见。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进行,课堂成了满堂灌,学生成了被动的“吸收器”,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普遍的厌学情绪。而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要求教师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情知并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基于主导-主体教学理念,才有助于教学中的师生情感的健康发展。②学生观的转变。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成绩好的、听话的就是优等生,而成绩差的、不听话的学生就是差生,这种学生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是片面的学生观。现代学生观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只要给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提和当前的学习条件”。差生的形成常常是由于学习过程的失误积累而造成的,只要及时补救学习过程中的失误,逐步消除积累的失误,差生的出现是可以避免的,这一学生观也表明,教师的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个别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注意情感因素的投入,做好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给予每个学生恰当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学习,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和谐地发展。③评价观的转变。过去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主要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现代教育评价观追求评价手段的多元化、评价功能的多样化。《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新课程的评价是以重视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情感体验为目标,而不在于优胜劣汰。另外,恰到好处的评价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对教学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

在化学教学中,充分运用情感因素的功能,发挥教师的情感调节的主导作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为后续学习增添“催化剂”。

3.积极引导学生间的情感交流

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呈现方式、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师生间的信息不对称已经被打破,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和接受,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已经改变了原有师生间知识信息的单向传输关系,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现代信息技术对于现代教育教学的影响,一个主要方面的变化就是学生间的相互学习越来越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也就形成了一个在学生间相互 “流淌”的“知识流”。“学习者共同体”的理论对于现代教学的启示就在于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有必要考虑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并做出积极引导,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的有利条件。

对于化学学科而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实验教学占有很大部分,由于实验比较繁杂,甚至受到一些学校实验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实验都让每个学生亲自完成,所以往往有时采用小组合作实验,对于小组合作教学形式,这个时候小组内知识的共享则显得很重要,每个学生需要从自己的小组的部分操作中,认识到实验的整个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情感特性,利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形成时而竞争、时而合作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帮助他们建立平等、互助的友谊关系,从而促进他们情感的积极发展,为开展有效教学不断增添“润滑剂”。

发展学生情感本身就是化学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影响课程其他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在新课程推广实施的今天,化学教学“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我们必须发挥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认真理解新课程精神,不断提升教学品质。

猜你喜欢
新课程化学情感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