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会芬
(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记录,是人类多元文化的宝贵记忆,也是人们认识自身文明历程、感知文化魅力的重要媒介。同时还是人类探索文化奥秘、探寻民族文化根的第一手研究资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详细说明,公约指出“保护,即是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其中明确指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参照档案的概念,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保护、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及其传承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收集整理,形成对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信息记录。由此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一种与特定时代相联系、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丰富内涵的社会性的文化现象的产物,包括所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档案材料。它具有多维性,从其客观存在来看,它既有文书档案,又有电子档案;既有音像档案,又有实物档案;还有动态的表现形式。它们相互对应,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从而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档案的完整性。
从分类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包括三个方面:记忆档案、实物档案、申遗档案,直接反映了文化活动项目的基本面貌、传承状况等,并且是承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无形转化为有形的实物的功能,保存和利用好这部分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目的和作用就是为了证明某种非物质遗产曾经存在过,一旦该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我们可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来证明。所以,从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角度来说,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保管与利用工作,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最有力的支持。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一定程度上它还是一个社会服务机构,具有收集、整理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它所保存的文献资料能够为高校这一文化机构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参与文献资源尤其是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存作为自己的特色档案馆藏,发挥自身优势,担负起文化记忆与传承的使命。
2.1.1 社会职能
高校图书馆是对人类文化的资料进行系统收藏并提供传播服务的公共知识管理部门,是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但它同时也是重要的文献保存机构,具有积累和管理国家档案财富的职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图书馆有四项社会职能: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其中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位居第一。人类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同样是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之一。
2.1.2 社会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珍贵的和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高校图书馆收藏的是人类文化的资料,传播的是人类的知识,这其中就包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公共图书馆宣言》,赋予的公共图书馆若干主要使命,其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密切相关的有:提高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对艺术鉴赏、科学成就和创新的了解;提供各种表演艺术的文化表现途径;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支持口述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这些表述可以说也确认了高校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和地位。
2.1.3 国际交流职能
从整个人类发展历程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属于民族也属于世界,为了保护、抢救文化遗产,国际图联成立了文献保护国际中心。该中心实施了PAC计划,其目的在于保证各种载体的图书档案资料,无论出版与否,均以易于存取的形式尽可能长久地予以保存和方便利用。这表明,在国际图书馆界,充分认识到文献保护和保存这一图书馆最基本职能的重要性。作为文献信息资源收集与传播中心,收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的高校图书馆,参与保护各国各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主要职责之一。
高校是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和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子系统。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也带动了高校图书馆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存、保护、传承与振兴都离不开档案管理,这些都需要高级别的图书馆的人力支持,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人文学科专家队伍、信息加工与分析专门人才、现代化设备,在资料抢救、后续整理、数字化保存方面有一定优势,能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课题研究,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特别是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富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3.1 功能优势
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具有开放性、公益性的社会属性,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居于特殊而重要的地位。高校图书馆是图书馆的重要类型之一,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高校图书馆的属性决定了它具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的条件。
2.3.2 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文献资源,特别是所收藏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尤其是地方文献资源蕴藏着大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信息。这些文献信息资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资料来源,可以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确认、立档、研究提供资料的服务。在许多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我们都能在高校图书馆中找到大量相关文献。另外,由于许多高校都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形成了许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新理论、新成果,这些丰富的文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研究提供了保障。
2.3.3 技术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活态的、多元的文化遗产,急需用现代化的手段将其记录并保存下来。高校图书馆拥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信息处理技术,如文献分类、编目、索引、古籍文献整理保护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序化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同时还配置有文献信息资源采集设备和传统载体资源的数字化转化设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文献化提供了设备和技术支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资料抢救、数字化和保存方面,具有其他保护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
2.3.4 场所优势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化信息中心,除了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外,还担负着对高校学生进行文化知识宣传、教育的任务。它拥有报告厅、展览厅、大厅、研究室等文化场所或设施,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诸如宣传、展示、研究、资料考证等提供方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展示提供最好的平台。
2.3.5 人文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的人文资源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馆员,二是读者。馆员大多经过专业培训,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加工等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知识组织与书目控制等方面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具有潜在的保存物质和非物质资料的能力,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工作中发挥作用。读者是教师和学生,他们素质高、有知识、有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群体,其中有些教师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家。大量的读者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弘扬提供良好的人文资源。
2.3.6 资源管理优势
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收藏机构与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理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在资源的收集、整理、传播与开发利用上,建立了比较合理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拥有较完善的资源管理手段和严格的管理程序,并形成日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服务理念。比如从信息资源的采集、著录标引、存贮保护,到数据库建设、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以及读者服务、用户教育,都具备明确的业务指标和规范化要求。同时注重加强合作,建立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三馆协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3.1.1 统筹规划,措施完善
为了更好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挖掘、整理、保护、创新,制订了相关措施,建立比较完备的建档标准、接收范围、保管期限、利用办法、机读目录数据转换格式等具体标准和要求,对收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利用现有条件进行完善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档案管理工作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3.1.2 科学可行的管理体系
除了利用传统的保护方法,还要利用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和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专门人才,借助古籍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建立本馆的特色数据库,为文献保护制定一个长期的科学可行的馆藏体系和服务制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档案不仅得到保护,还要得到宣传与推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地方文献范畴。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隐藏于大量的地方文献之中,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因此,高校图书馆除了收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资料外,必须强调地方文献的收集,还要关注如非文字、非实体的活态文化知识的采集、文献化保存问题,重视文献采集的标准和办法、文献采集的工作细则和保护办法。
高校图书馆在进行地方文献采集时,可以利用各种书目索引等工具书摸清地方文献出版、存佚情况及收藏单位等,还要利用网络采集电子文献、网络文献,以便拓宽视野,掌握尽可能多的地方文献资源信息。在地方文献采集方式上应尽可能采取多种方式:①通过正常订购渠道。对于已公开出版发行的论著和作品等,图书馆按正常渠道获得。②向社会收集散失的历史文献。可以从作者、收藏者、地方名人与专家学者手中获得,这些人大都收藏有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其中不乏有关当地的、独具特色的文献资料。还可以通过摄影、摄像等以图、文、声、像相结合的方式,对民间文化进行保护性记录,并将成果转化为光盘、磁带进而数字化保存。③与相关机构联系。对于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内部交流的学术资料,图书馆可主动与有关机构沟通联系获取,如和当地的公共图书馆,各地、县史志办、文化馆、档案馆联系,经常与这些部门互通有无,这些部门一般都收集着很多反映地方文化、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旅游等方面的文献。通过馆际互借和馆际协作,实现各馆资源共享,最终实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社会共享。④开展网上信息资源的搜集。派专门工作人员定期在网上搜寻相关文献,经过必要的加工处理,形成完整的音视频文件,使大量活态文化资源积累下来。⑤建立呈缴样本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草案)中对呈缴本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图书馆应与有关部门做好工作,充分利用政府行为保证地方文献采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高校图书馆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就要建立和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发掘自身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人力资源,通过开展传承、培训、调研等活动,加强保护工作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文献工作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工作的图书馆员必须具备一定历史文化素养、了解民风民俗、具有亲和力等素质。
高校图书馆收集、收藏、整理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是为了传播和利用地方文化,应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文献的研究机构,组织相关人员以及学校专家学者进行科学研究,为实际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使保护工作统筹安排、科学地进行。如郑州大学图书馆设有周易与古代文献研究所、河南文献研究阅览室,并建设有河南文献网站,专门搜集整理河南文献,现有全套数百份河南历次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书,并收集有八十年代河南编纂十大集成时所形成的绝大部分资料及档案,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的现状以及抢救工作中出现的保存问题,高校图书馆应利用现代化手段主动积极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充分发挥图书馆数字化优势,建立有一定规模、具备高效检索功能和多媒体信息的特色文化数据库。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状以及有关部门的规划,协调并规范特色数据库的建设,选择利用率高、有一定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史料价值的文献,分门别类地编成题录、文摘、资料汇编等各类信息档案,分阶段、分步骤地建立各类地方文献数据库。如郑州大学图书馆建有河南名人手稿数据库等,以凸显“启封中原文化,探索河南奥秘”这一河南文献中心的特色,进一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含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为高校立足本地服务社会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的信息中心和教育中心,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社会文化的传播与教育,且已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式,应借助自身的公众影响力,利用已有的资源优势与服务经验,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传播职能,开阔文化视野、扩大文化影响,全方位、多层次地传承发展悠久的文化传统。具体措施:①加大宣传力度,以讲座、论坛、展览、图书推荐、知识竞赛、读书活动等形式,积极开展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社会教育唤醒特定文化主体对自己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与社会共享意识。如郑州大学图书馆组织开展“阅读文化经典、建设书香校园”等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大学生近距离体验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培养师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②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华夏文明,提高社会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关注程度和保护意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更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经济资源,各国纷纷加大了对它的开发力度。这一举动必定牵扯到有关知识产权的问题,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知识产权保护特别制度,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高校图书馆是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收集、利用的职能机构,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相关制度进行研究,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制度,难以遏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滥用和流失。我们必须对现行知识产权制度进行变革,从权利主体、保护标准、权利内容、保护期限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以知识产权制度创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才能较好地保护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利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作为丰富而宝贵的中华民族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的保护需要群策群力,共同参与,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国内交流与合作共享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图书馆与档案馆、博物馆等其它文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图书馆与其他社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国际上学习外国先进保护手段,加强国际间的学术、技术、文化活动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全面传播民族文化遗产,使各国特有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成为人类共享的财富。
[1] 丁洪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档案工作[J].当代图书馆,2010(1):6-7.
[2] 陈竹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3] 宋妙玲.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图书馆学刊,2008(1):31-33.
[4] 李雁.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3):82-83.
[5] 汪向明.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分析[J].图书馆工作研究,2010(3):19-021.
[6] 佘志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0):80-82.
[7] 赵长海.论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以河南文献网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4(1):65-67.
[8] 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http://bianhui28.bokee.com/viewdiary. 56380700.html,201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