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为苍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论写作能力的生成机制
于为苍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写作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非常特殊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掌握写作能力的本质要素及生成机制,对于更好地培养人的写作能力和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写作;能力;生成;机制
写作能力的生成和控制,是一个非常特殊而复杂的心理系统工程。探索和把握写作能力生成机制,提高当今人才写作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是当前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写作能力是作者综合运用各种智力和技能完成文章制作活动的本领,它是作者在写作活动中各种内在和外在能力的总和,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实践能力。写作能力有以下本质特征。
客观性。人的天资决定了人的禀赋、气质、情绪和意志等素质,在客观上影响一个人写作能力的生成,因此,人的写作能力是一种客观存在。
主观性。写作能力不是完全靠先天获得的,后天的努力和修养较多地影响着写作能力的形成,如作者的思想理论修养决定着文章的思想深度,作者的专业修养决定着文章的质量。
抽象性。写作活动中,无论是先天固有的写作能力,还是后天努力形成的写作能力,在写作活动过程中都看不见摸不着,深藏于作者大脑里,是抽象的。写作能力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又是一种主观存在的意识形态。
动态性。写作能力是由作者的心理意识所构成的,其表现形态是随心理意识流动而流动,写作能力之间的链接也是立体动态流畅的,它忽快忽慢,强弱不定,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综合性。写作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实践能力,是作者智力和技能的综合,它是作者知识、素质、修养、能力、禀赋、气质、情绪、意志等的综合,融观察能力、体验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结构能力和表达能力等于一体。
个体性。由于人先天生理解剖主要是人的大脑具有解剖学上的个性差异、微观心理上的个性差别,再加上作者后天写作修养和能力的不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不同个性特征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有大小差异,深浅不同,所以也就产生了千姿百态、不同风格、各具个性的天下文章。
创新性。文章写作的过程,就是作者能力创新和创造的过程,写作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角度,分析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创意的层次,结构的谋划,语言的表述等方面,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独运。追求创新,这是作者写作的理想和愿望,也是写作能力最重要最关键的本质内涵。
写作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而统一的写作行为能力,不能绝对地把它分开,但从相对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写作能力加以区分,以便于更好地研究它的构成成分和产生过程。
从写作机制看,写作能力可分为: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从写作过程看,写作能力可分为:采集能力、构思能力、表达能力和修改能力;从写作表达看,写作能力可分为:叙述能力、议论能力、说明能力和记载能力;从写作素养看,写作能力可分为:非智力能力(禀赋、气质、性格、情绪、兴趣、动机、意志、习惯)、智力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直觉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修养(理论修养、艺术修养、语言修养);从写作方式看,写作能力可分为:文字写作能力、电脑写作能力、网络写作能力、手机写作能力。
写作的过程,从行为学上看,它是由写作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组成的系统。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当人产生某种需要而又未得到满足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安的紧张情绪,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在动机的指导下,人就会从事两种先后不同的活动:一是目标导向行动,即在一定动机推动下,选择或寻找目标的活动;二是找到了目标以后产生的活动,叫目标行动。在一个目标行动结束后,人开始出现新的需要,从而产生新的动机和行为,周而复始,往复循环。
人类的写作活动就是一个这样的系统活动,即作者从精神和生理上产生了表达的需求和愿望,于是就产生了写作的动机,在这一动机的驱使下,就有了写作的行为,从而产生了写作行为的目标结果,即用文章来表情达意。在制作文章这一系统工程中,作者的写作能力是推动写作活动顺利进行的动力和控制关键,因此,写作能力的生成是由写作的需要决定的。
写作是作者渴望认识世界、把握生活的需要,再现和总结人们认识和改造的过程和结果,是写作的主要目的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写作的作用日益重要,对写作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同时写作也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日常需要。写作是作者抒发自我感情的需要,写作可以尽情地表达作者内心情感,起到互相沟通和交流情感的作用。写作是作者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准确定位自己、表现自我存在价值,可以通过写作来实现。写作是作者展示自我才情和审美理想的需要,生活中人人都有展示自我、表现自己的需要,都有求美向善的需要,写作可以展示作者的才情,可以表达作者的写作审美愿望和理想。
写作的需要决定着写作能力的形成,写作能力是由作者精神上和生理上的写作需要产生的。它包括写作动力系统和写作运转系统。写作能力的动力系统是由写作哲学、写作美学和写作心理、写作文化所决定的精神需要以及禀赋、气质、性格、情绪、动机、意志、兴趣和爱好所决定的生理需要构成的,而写作运转系统是由知识、信息、智力、智能和习惯等要素以及记忆力、理解力、观察力、直觉力、思维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等要素构成。写作能力中的动力要素和运转要素不是线形的,而是非线形、共时的。写作运转系统为写作活动产生心理能力机制,写作动力系统为写作活动提供推动力,二者缺一不可,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共同使写作活动进入良性循环,使写作能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释放得有多有少,有快有慢,收放自如。
写作动力系统动力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写作哲学、美学、文化和心理诸要素的相互糅合形成的写作理想、愿望和追求,铸就了作者的写作文化审美方式和审美情趣,使作者产生了强烈的表达需要和欲望,从而形成了强大的不可抑制的写作动力,其中写作哲学决定着写作的方向,写作美学决定着写作的目的,写作文化决定着写作的传播,写作心理决定着写作的质量;另一方面,禀赋、气质、性格、情绪、动机、兴趣和爱好诸要素的融汇也形成了写作能力中的动力,其中禀赋好的写作文思敏捷,而气质决定着感受的强弱和思路的开阔或闭塞,性格决定着作者的写作思维方式,尤其是作者的情绪、动机、兴趣和爱好促使和激发作者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形成了强大的写作动力。这两方面写作动力的有机融合交汇和互相加强,就使得作者写作的动力源源不竭。
写作能力的运转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运转系统的调节和引发,写作能力就无法真正科学有效地发挥和利用。写作能力运转系统中的知识和信息,决定着写作能力的广度和深度,智力和智能决定着写作能力的速度,而意志和习惯等要素决定着写作能力发挥的持久度;写作情绪和写作兴趣决定着写作能力的流畅性,而写作动机和写作意志决定着写作能力的敏捷性,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等要素则决定着写作能力的创新性。
写作能力组成成分是复杂的,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形成的机制又是非常抽象和微妙的,所以,写作能力生成的标志也是复杂的。
哲学表现。作者对客观事物有了主观上独特的认识,就想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给人以哲理启发,从而引起写作的兴趣和欲望,说明写作能力中的认识能力和思考能力已产生,写作意图、理想及写作主题也水到渠成。
心理表现。当人心中有了不吐不快的心理需求时,人就有了发表的心理冲动,发表的方式之一就是书面表达,由此便产生了写作欲望和动力,写作的心理能力便产生了。
美学表现。写作是发现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人们一旦发现了生活中美的事物,就自然有了掩饰不了的喜悦,于是就产生了传达美和表现美的审美愿望和理想,从而形成了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力。如冯骥才从人与鸟的相处中发现了信赖的美的内涵和魅力,便用文字进行传递,于是就有了美文《珍珠鸟》。
思维表现。人们在生活中观察感受客观事物的过程,也是运用内部言语进行思维的过程,它要对客观物象进行浮现还原和选择加工,通过联想想象,将自然中的客观物象改组成自己愿望中的文字形态,经过思考写作能力中思维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逐步产生和成熟。
行为表现。写作活动是一种行为操作技术。所谓写作技巧,不过是人们写作行为技术达到的一种熟练境界和程度。写作方式是个体化精神劳动,但写作离不开生活,写作行为与观察、体验和感受分不开,而写作行为的发生,体现着写作能力的生成和运用。如赵本夫的《天下无贼》的诞生就是源于作者与民工的聊天交流行为中产生的写作灵感和写作成果。
生理表现。写作活动是大脑接受外部客观信息的结果,人脑中积累的写作信息和生理意识,是引起人们产生写作活动的基础,而写作灵感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皮质激素的激活,人们常常能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顿悟出人生道理,从而产生写作活动。
语言表现。写作活动是作者把内部言语外化为外部语言的表达过程。人们在生活中有交流的愿望和行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是人们由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语言驾驭能力的体现,这是写作能力中语言表达能力的表现,人们在交流时的说话,写作时的字斟句酌,说明人们在努力展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能力由动力系统和运转系统两部分组成,写作能力的调控就是对写作的动力系统和运转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其本质内涵是对已经生成的写作能力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运用,这是作者写作节制和约束能力的体现,目的是使写作能力得以充分地发挥和利用。作者发挥主观能动力,在不同倾向的写作需要发生冲突时,来控制约束某些强烈的冲动,使其向着文章生成的方向发展。它是作者自觉地、有意识地通过冷静的回味和思索,使其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和升华的过程。写作能力的调控是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进行的,如情绪调控、气息调控、道德调控、技巧调控、整体结构调控和力度调控等,同时,调控还表现在写作构思和布局等方面。写作能力的调控原则表现如下:
流畅性。写作能力是立体动态和不断流动的,因此它的有效聚合方向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一定的顺序,而且连续不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写作能力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写作能力时必须按照适合写作活动本身的方法来梳理、规范和引导,使写作能力的发挥更顺利、流畅。如高晓声在创作陈奂生系列小说时,写作能力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等异常活跃流畅,一气呵成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新时期的农民典型。
针对性。写作能力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是有相当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它的针对性主要是指,一要针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二要针对作者不同的个性和不同文种的不同特点和要求。
灵活性。写作能力是多方面能力合成的结果,由于能力的性质不同、使用的方向不同,合成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调控写作能力时,要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文体的写作要求,既要科学有效、更要巧妙灵活地进行调节和控制,既要使写作能力全面聚合,又要在此基础上突出某一方面的优势和特长,使写作能力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使文章写得更好。
作者的写作能力有大有小,有密有疏,有快有慢,有清晰,有模糊,有高潮,有低潮。所以,作者的写作能力需要进行积极的调控,写作能力调控的具体方法:
“由小到大”。写作能力的产生一般都经过从小到大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写作情绪和情感的能动作用,使写作能力得到不断扩充与加强。如我们在构思时,往往先是由灵感的一点爆发开始,灵感思维力越来越大,各方面写作能力得以强大起来,直至豁然开朗。
“由弱到强”。写作能力的组成是复杂的,写作能力诸因素之间的联系是渐次展开和逐步扩充起来的,既需要诸种能力的分析比较和归纳综合,又需要不断聚合整理和熔炼锻造。在写作兴趣和动机的运转下,作者的写作能力是从弱到强逐渐形成的。
“由细到粗”。“文思泉涌”现象只是灵感爆发时才有的,此前的积聚则是“涓涓细流”,作者的写作能力开始产生时是细微的,随着写作意志和毅力的运转调动,才慢慢汇集成河,波涛汹涌。如作者的表达能力,从表达得生疏间断,到表达得顺畅连贯,再到表达得流利完善,表达能力逐步增强。
“由浅到深”。写作是对客观世界和主观内心的反映过程,是一个思想认识的深化过程,也是作者写作能力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写作能力在认识力和直觉力的调节和控制下,由浅入深地向前发展,促使着写作思维能力的深化。
“由模糊到清晰”。写作能力一开始是模糊不清的,在写作动机和意志的催化调节下,写作能力不断明朗清晰以至饱满而强大。
“由无意到有意”。写作能力中有有意识成分,也有无意识成分。写作时要使其中的无意识能力转化为有意识能力,这需要写作的动机和目标的调节规范。如观察能力或阅读能力,其本来目的是为了认识世界或开阔视野的,作者要巧妙地把它们引入写作中来,充分挖掘其揭示生活本质、积累写作材料、借鉴写作方法和技巧等内涵,专意为加强写作能力服务。
写作能力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是经过长时间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们善于克服主客观上的影响,写作能力是有可能大幅度提高的。人的各种能力发展速度不同,实践证明,要培养写作能力,其最佳时期就是青少年时期。写作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有很多,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培养办法,我们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积极培养,科学开发,不断提高和完善人的写作能力。
明确目标,坚定信心。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要按照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写作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科学培养和训练。
深入生活,不断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也是写作能力形成的源泉,在生活中不断锻炼各种素质修养和能力,在观察体验和思考中不断提高写作能力、积累写作经验,并使其有效地转化为写作能力、出写作灵感,生活中出写作能力。结合理论,反复实践。实践出真知,更能长才干。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下的写作训练实践,能显著提高写作能力,“熟能生巧”。
科学引导,合理开发。人寂寞孤独时的日记,想家时的书信,QQ聊天,手机短信和微博等的写作,失恋时的诗歌、小说创作等写作“自然井喷”,应加以正确指导,合理开发和挖掘潜力,开发和激活写作能力,提高智力及综合素养。
写作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非常特殊而复杂的系统心理机制。掌握写作能力自身本质要素及生成机制,对于更好地培养人的写作能力和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普丽华,江少川.现代写作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陈建新.大学写作[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4]庄涛,胡敦骅,梁冠群.新版写作大辞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5]徐中玉.新编大学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刘利,于为苍.大学写作教程[M].北京:红旗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
H15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7-8444(2011)04-0516-04
2011-04-19
于为苍(1962-),男,江苏丰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散文写作研究。
责任编辑:刘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