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 临沂 276000)
鸡非典型新城疫发生的免疫因素分析
王芳 (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 临沂 276000)
鸡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危害养禽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国际兽医疫局将其定为“A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近些年来,我国新城疫的发病呈现新的流行病学变化,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表现典型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的鸡新城疫越来越少,出现了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非急性、低死亡率和高淘汰率的非典型新城疫,这是新城疫流行病学一个明显的变化。非典型新城疫已经成为当前新城疫的主要发病形式,如何有效防制非典型新城疫已成为当前研究该病的重要内容。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生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免疫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和营养因素等多个方面,尤其是以免疫因素为多,但对于发病的根本原因,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为了更好的理解和预防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生,本文对鸡非典型新城疫发生的有关免疫性因素进行分析,包括五方面内容。
母源抗体是从母体中获得的被动性免疫抗体,一方面对雏鸡的早期抗新城疫感染起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会影响新城疫首次免疫接种的效果。一般接种时母源抗体愈高,接种效果愈差;母源抗体愈低,接种效果愈好。在高母源抗体雏鸡群中实施新城疫首次免疫有很大的盲目性。如果首次免疫的时间过早,可能造成高价母源抗体中和疫苗病毒而使免疫应答降低,导致整体抗体水平下降。首次免疫效果失败容易引起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生,因此,制定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以减少母源抗体的干扰是非常必要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首次免疫的时间。研究表明,雏鸡母源抗体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先升高后降低,最高值多出现在3~5日龄,之后一直处于下降趋势。首次免疫时间应该在3~5日龄之后,在实际当中多选择为7~10日龄,具体的时间应参考母源抗体的HI水平。目前普遍认为,鸡群HI抗体平均值在6log2以上才能有效地防制该病,6log2以下被认为比较适合首免,再考虑到6log2以下新城疫病毒侵入问题,所以5~6log2时进行首次免疫较为可靠。首免与二免之间(20~30日龄)为非典型新城疫的第一个多发阶段,其中雏鸡新城疫母源抗体对首免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免疫程序应该根据家禽的生长发育特点、疾病流行特点、抗体消长规律等进行制定,许多免疫程序只能用来参考,不能一成不变的照搬,要因地、因禽、因场而异,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免疫程序。个别有鸡场为防止早期感染新城疫,盲目超前免疫,1日龄做新支二联活苗,因为中和了雏鸡的母源抗体,后又未能及时加免,造成了抗体出现空白期而发生感染;有的养殖户提前做法氏囊疫苗,结果造成法氏囊严重损伤,从而抑制了鸡群对新城疫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有的养殖户没有根据发病特点适时调整免疫程序,结果导致新城疫抗体应答不能达到正常水平;有的养殖户没有进行抗体水平检测,两次免疫间隔时间太长,致使鸡群在一定时段出现新城疫抗体水平过低状况,等等。以上免疫程序的问题都会导致新城疫免疫的效果低下,是非典型新城疫发生的重要诱因。新城疫免疫程序的科学制定,应该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流行病学,并定期进行新城疫抗体水平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和防制效果,适时调整和完善免疫程序。为了保证免疫程序的合理性,必须将新城疫抗体水平监测纳入到养殖场的常规工作当中,及时掌握鸡群的免疫状况,选择适宜的免疫时机进行免疫,缩短“免疫空白期”,并做到适时强化免疫,保证新城疫免疫抗体水平。
国内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成功的经验告诉人们,坚持积极的免疫政策是控制消灭动物疫病最为关键的工具,疫苗依然是当前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主要法宝。鸡新城疫的防控同样如此,新城疫疫苗成为养殖过程中使用最普遍的疫苗。但是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新城疫疫苗的滥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新城疫疫苗的滥用,主要是弱毒苗,这与我国对新城疫感染群的处理方式有关,还与人们偏面的追求高抗体水平而盲目加大剂量有关。当发生新城疫时,欧美等发达国家主要以销毁感染群的方法扑灭,而我国则多采用疫苗紧急接种为主,隔离消毒为辅的措施来控制新城疫,这可能是我国存在多种基因型新城疫毒株和同时流行多种基因型毒株的根本原因。当发生鸡新城疫后,使用高于预防剂量4~10倍的新城疫弱毒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这是我国养殖户普遍采取的措施。实际上,利用新城疫弱毒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治疗是不合理的,因为弱毒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疗性疫苗。研究表明,长期多次使用弱毒苗,大剂量使用弱毒苗,都会造成病毒的变异和产生新的基因型毒株,而且还可以导致机体免疫应答反应疲劳,形成免疫抑制。新城疫弱毒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虽然有治疗效果,可以暂时控制病情,但同时也造成新城疫病毒的变异,这可能为以后新城疫的大流行带来隐患。因此,应重视新城疫疫苗使用的副效应,不能把疫苗作为鸡新城疫防控的唯一手段。除了疫苗滥用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疫苗质量问题,疫苗市场上的新城疫疫苗质量参差不齐,许多产品不合格,导致鸡群的免疫水平差异很大;疫苗选择不当或使用不当,如疫苗剂量、使用方法和时间出现问题,导致疫苗接种不能达到预期免疫效果;疫苗之间的影响,如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选用中强毒疫苗会造成免疫抑制,降低鸡群对新城疫疫苗的免疫应答而诱发新城疫。我国家禽业中使用的新城疫疫苗以传统疫苗为主,如新城疫Ⅳ系、Clone30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所以当前对现有新城疫疫苗的合理利用仍是防制非典型新城疫的重要措施。目前认为,通过以下方式可以改善新城疫免疫质量:新城疫弱毒疫苗和油佐剂灭活苗联合使用;减少Lasota 疫苗和Clone~30苗的使用,或交替使用;选择使用新的疫苗,如以色列生产的VH-328(45)和国产的新城疫M10弱毒苗。
鸡体的免疫功能状态是新城疫免疫成功与否的关键,免疫抑制和免疫麻痹会直接导致免疫效果的失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禽白血病、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贫血等,都会因破坏鸡的免疫系统,造成鸡群免疫力下降,属于家禽的免疫抑制病;鸡群发生应激时,如转群、注射、高温等,影响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在一定程度也会抑制鸡体的免疫功能;在为预防新城疫过程中,用户不断加大疫苗使用量和使用频率,也会导致机体产生了免疫抑制和免疫麻痹。鸡群中存在免疫抑制时,造成鸡群免疫力下降,正常的新城疫疫苗免疫后免疫应答差,抗体水平不能保护鸡体抵抗新城疫病毒的攻击,容易发生非典型新城疫。新城疫的免疫主要分为两部分,即体液免疫与局部免疫,只有两个系统都产生足够的抗体才能有效地防止新城疫。油乳剂灭活苗免疫能提高鸡体的体液免疫,活疫苗免疫能刺激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局部黏膜免疫,二者配合使用能提高新城疫的免疫效果。
新城疫的流行病学变化突出表现在病原学方面,主要是病毒的变异问题。病毒作为原始的生命形式,受环境压力(选择压力、免疫压力)的影响,会引起基因变异和病毒的进化;新城疫病毒作为RNA病毒,由于在复制过程中RNA聚合酶缺乏对核酸的校对功能而具有更高的变异率。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F)和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aemagglutinin neuraminidase,HN)是新城疫病毒致病的分子基础,也是主要的抗原蛋白,F蛋白更是新城疫病毒致病所必需的。大量试验结果表明,我国新城疫病毒F基因和HN基因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部分毒株F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2.9%~97.5%,HN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5.7%~99.3%。新城疫毒株发生变异,导致流行株与疫苗株不符,用低毒力、中毒力传统疫苗预防强毒力病毒,只有交叉保护作用,不能完全保护。当变异的强毒污染后,即使鸡群具有一定抗体水平,也难于抵抗侵袭而感染发病,这可能是引发非典型新城疫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家禽业中使用的新城疫传统疫苗免疫效力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研制安全、高效、廉价的新型疫苗已成为疫苗的发展趋势,动物基因工程疫苗成为今后疫苗的发展方向,如病毒活载体疫苗、基因缺失疫苗等。
(2011–03–29)
S858.31
B
1007-1733(2011)06-0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