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生产中猪的应激反应及预防

2011-04-13 09:14:54段吉坤
四川畜牧兽医 2011年8期
关键词:换料副反应猪只

段吉坤

(云南省曲靖市种猪场,云南 曲靖 655003)

规模化养猪场一般都采用分阶段饲养的方式,这种养殖方式造成了猪在不同时期或多或少地对环境、气候、饲料变化及免疫接种会产生应激反应(也称副反应)。

1 导致应激的主要原因

1.1 环境因素

1.1.1 气候变化导致的应激 冬春季节,气温变化较大,气温相对较低。猪在维持基础代谢的同时,必须从饲料中获得足够的能量来满足生长需要及对抗气候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大猪采食量大而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低,猪易打寒颤、扎堆、咳嗽、气喘、腹泻等。仔猪器官尚未发育完全,皮下脂肪薄,被毛稀少,抗寒能力弱,在低温环境下,仔猪易患低血糖、感冒、肺炎等疾病,严重时会大批死亡。

炎热的夏季,湿热天气会导致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此时猪容易大面积感染传染性疾病及患各类皮肤病、胃肠道疾病。

霉菌毒素大量滋生易造成饲料污染,猪只食用霉变饲料后,会出现中毒及免疫力低下、抗病力下降。

1.1.2 转群、运输导致的应激 断乳时仔母分离、分栏、并栏、转栏,对仔、母猪是较大的刺激,这些操作使猪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猪会表现出惊恐不安、拒食、无意识冲撞、腹泻、尿频及打斗等症状。这会造成猪只皮肤、口、蹄损伤,部份猪会出现皮肤感染、跛行,胆小者会因采食量不足而减重。长途运输时,受驱赶、捕捉、拥挤、饮水不足等因素影响,猪只会出现虚弱、脱水、发热、肠胃不适等症状。

1.1.3 饲养密度过高导致的应激 养猪场为多出栏,常使猪舍过于拥挤。头均占有舍内面积过小时,猪会相互争斗,时时处于自卫和戒备状态,这极易影响其生长发育,在此期间猪容易出现发热、腹泻、气喘、咬尾等,严重时部分猪只因病产生异味而被其他猪咬死、咬伤、咬残。

1.2 更换饲料造成的应激 规模化猪场会根据猪只不同生长时期对营养的需求,采用不同的饲料配方进行饲养。饲料一般可分为仔猪料(教槽料、仔猪前期料、仔猪后期料)、育肥猪料(育肥猪前期料、育肥猪后期料)、母猪料(妊娠期料、哺乳期料)、种公猪料等。饲料营养浓度的差异会导致猪不适,在更换饲料时,猪的采食量会发生变化,有的因饲料营养改变而咬尾打斗、起卧不安。换料不当常会造成猪消化不良、腹泻、腹胀等。

1.3 免疫接种导致的应激 强制免疫是控制畜禽重大疫病的重要手段,但任何一种疫苗都不是绝对安全的。接种疫苗除使动物获得免疫力外,常因生物制品本身的特性、质量及动物的个体因素而导致免疫副反应。出现副反应的哺乳仔猪、保育仔猪呼吸困难、呕吐、站立不稳,严重者死亡,育肥猪发烧、不食、呕吐,母猪发热、注射部位红肿、流产等。接种时遇某种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或有其他慢性疾病存在时,可使疾病发作加快,症状突出。

2 应激反应的作用机理

应激反应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猪受到应激原的作用,如遇寒冷、高温、拥挤、饥饿、打斗、注射时,下丘脑兴奋,分泌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其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使垂体前叶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肾上腺皮质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肾上腺,促使糖皮质激素释放,以应对应激原的刺激。这是机体对抗损伤性刺激的一种反应。机体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以保持体内生理生化过程的协调与平衡。

3 预防措施

3.1 环境因素造成的应激的预防

3.1.1 猪场应根据当地气候特征,做到夏季防暑降温,冬季保暖通风,保持舍内温度适宜,在饲养上做到“圈干食饱”。仔猪保育阶段,圈舍可采用单元舍、半漏缝地板,红外线保暖等保温措施,使保育舍温度保持在22~30℃之间,并注意舍内通风除湿。冬季饲养育肥猪可采用半开放式圈舍,露天部分采用塑料膜覆盖。夏季为防暑降温,可用遮阴网覆盖圈舍。条件许可的,可推广发酵床饲养。冬夏季遇极端天气时,要适当提高饲料营养水平,注意添加电解质和提高维生素用量,同时避免在这一时期进行免疫接种。

3.1.2 转群、合群、运输前,要让猪饮足添加有电解质、维生素等抗应激物质的饮水,此期间可适当减少喂食量。并栏前3d,将母猪同仔猪提前合并,以减少母猪、仔猪单独并栏所造成的伤害。进行长途运输时,在搞好保温、防暑工作的同时,还应备足青绿饲料。运输时间过长时,应加强观察,并补足饮水。

3.1.3 饲养密度:仔猪保育期可采用单元式全封闭猪舍,每个单元最多饲养150头猪,单元内每栏仔猪控制在15头以下,栏内每平方米最多饲养保育猪2头。育肥猪、后备母猪及妊娠期母猪可采用半开放式猪舍饲养,一般育肥猪头均占圈1.2~1.5m2,母猪头均占圈大于2m2。对刚合群的猪,最初几天要进行调教,以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3.2 换料应激的预防 必须根据猪只各阶段的生理特点,从饲料原料、品质、加工方法及饲料配制方面入手,生产或选择能满足猪只营养需求,适口性良好,消化吸收率高的全价饲料。饲料转换要逐渐过渡,换料前3 d按7∶3(即原用料7份,更新料3份)的比例饲喂,后3d按3∶7的比例饲喂,一周后再全部过渡为新料。换料时可在饲料中适量添加Ve、Vc和补液盐,以预防换料应激。

3.3 疾病所引起应激的预防

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好消毒、免疫接种工作。规模化猪场控制疾病首先以保健、加强营养、环境消毒为主,能通过保健解决的问题,不通过预防解决,能通过预防解决的,不通过治疗解决;治疗无效或无治疗价值、潜在风险较大的要坚决淘汰。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减少外来猪只调入,以减少疾病引入风险。必须引入种猪时,应严格检疫、严格隔离,达到相应隔离时间而没有检出有特定病原时,方能并入大群。

3.3.1 疫苗方面 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按疫苗使用说明做好运输、贮藏。疫苗过期、有异物、标识不明、破损、颜色改变的,一律不得使用。同一猪场,在疫苗,特别是弱毒苗选择上,最好选择同一类型毒株的弱毒苗(如伪狂犬病弱毒苗、蓝耳病弱毒苗等),以防不同毒株的弱毒疫苗在饲养环境中发生重组而增大防控风险。各猪场应根据疫苗免疫保护期及当地疫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加以落实。不随意加大疫苗的使用量,避免造成免疫系统损伤及免疫麻痹。

3.3.2 动物方面 注射疫苗前动物必须健康。受威胁的假定健康猪只,在进行紧急免疫时要多方评估,并做好出现不良反应的预防。进行大群免疫,特别是仔猪处于哺乳、保育阶段时,要考虑母源抗体、药物对疫苗效价的影响及不同疫苗间的相互影响,应尽量在适合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联合注射或单独注射,以减少不必要的副反应及疫苗干扰。母猪妊娠前期、后期,特别是配种后一个月内和产前10 d避免进行免疫接种。

3.3.3 人为因素 接种对猪是一种应激源,因此在进行免疫接种时,应保持环境、饲料、饲养方式、饲养人员的稳定,并在饲料中添加抗应激药物,以减轻应激。油乳剂疫苗注射前应升至室温并摇匀。注射部位要准确,注射深度要足够。不管是注射弱毒疫苗还是灭活疫苗,猪出现轻微的副反应是正常现象,但反应严重时,应考虑免疫时间是否适当,如果副反应特别严重要考虑改用其他产品。为减少副反应造成的损失,在使用不同厂家或不同批次的疫苗时,应先进行小群试验,若无明显副反应再进行大群注射。严格按免疫程序、规定免疫剂量进行预防接种。疫苗要严格用厂家指定的稀释剂进行稀释。活疫苗稀释后1 h内用完,灭活苗当天用完,同时应准备一些抗过敏的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对一过性的轻微反应,在加强观察的前提下可不采取措施。对严重过敏者,应第一时间注射肾上腺素,并适当加入阿托品,以减轻呕吐症状,防止食物进入气管而引发窒息。重症猪用去甲肾上腺素2 mg加葡萄糖500 mL静注,症状减轻后再用5%葡萄糖500 mL加VC1 g静注,然后再用5%碳酸氢钠500mL静注。免疫2d内有发热症状的不食者,若症状逐渐减轻可不治疗,无明显改善者可肌注青霉素、柴胡、复方氨基比林或安痛定。如接种的是活苗,抗生素会造成免疫失败,对此要加以注意。

猜你喜欢
换料副反应猪只
降低日粮粗蛋白并添加单体氨基酸对断奶—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排泄的影响(中)
猪业科学(2022年11期)2022-12-17 08:43:54
蛋鸡换料讲科学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1:48
蛋鸡换料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给青年鸡换料不能急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ow separation over a backward-facing step with high Reynolds number
2018年全疆口蹄疫疫苗临床应用安全性结果分析
新农民(2019年19期)2019-02-20 08:08:23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 05:56:18
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副反应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