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清
(唐山市开滦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因局部组织缺损,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局部组织缺损修复则可弥补这一不足[1]。近年来研究发现,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成功率较高,且供区并发症显著少于带蒂组织移植[2]。2008年3月~2011年2月,笔者对3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患者采用游离组织皮瓣移植修补创面,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32例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1~80岁,平均52.64岁。其中舌癌19例,口底癌5例,颊癌4例,唇癌2例,颌下口底区腺样囊性癌2例。肿瘤直径2.3~4.2 cm。TNM分期:T2N1M0者11例,T2N0M0者21例。
1.2 手术方法 根据修补部位、面积选择皮瓣[3],颌面、口腔内软组织缺损以及舌再造者(17例),选择前臂皮瓣;缺损直径≥3.0 cm者(7例),选择股前皮瓣或背阔肌皮瓣;下颌部缺损者(5例),选择腓骨皮瓣;口外缺损者(3例),选择股前皮瓣或前臂皮瓣。根据受区部位,受区吻合血管为甲状腺上动脉、颌外动脉、颈横动脉、舌动脉、面前后静脉、颈外静脉。在显微镜辅助下用缝线将皮瓣及受区相应动脉、静脉直接缝合,或用改进型732-Ⅱ血管吻合器将血管吻合。均为端端吻合。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并适当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头部固定制动72 h。术后24 h内,密切观察皮瓣颜色、温度、质地及肿胀情况,用多普勒超声检测吻合血管内血流情况。5~7 d拔除引流管,1~2周拆线。
本组32例中,吻合动脉32条;静脉40条,其中24例皮瓣吻合1条静脉,8例吻合2条静脉。面部缺损成功修复31例(96.9%),随访6~12个月后,面部外观满意。本组发生术后并发症5例,其中2例发生血管危象,给予血管按摩并适当固定后1例危象解除,随访1个月皮瓣无明显异常;另例为37岁口底癌患者,术后第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较为频繁的恶心、呕吐,引发皮瓣动静脉危象,经积极抢救无效,行移植皮瓣切除术。发生感染2例,经抗感染治疗后恢复良好;局部血肿1例,经清创止血处理后皮瓣愈合。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易造成局部组织缺损,导致功能障碍和容貌破坏。如限制手术范围,可导致肿瘤复发率增高。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后立即采用组织瓣进行缺损组织修复,恢复患者局部功能与外观,可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4]。
以往关于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修复多采用皮管延迟整复或赝复体配戴、游离植皮、临近带蒂皮瓣修复等,治疗时间长,功能恢复差。近年文献报道,游离组织瓣用于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修复成功率可达95%以上[5]。笔者采用前臂皮瓣、股前皮瓣、腓骨皮瓣、背阔肌皮瓣对32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患者进行缺损组织修复,成功率为96.9%,与文献[5]报道相似。我们体会,前臂皮瓣操作简便,可用于修复舌、唇、软腭、颊等功能性较强的组织器官,并可与其他部位皮瓣联合应用。前臂皮瓣较薄,对于咽部、喉部缺损的修复具有独特优点[6],其中以尺侧前臂皮瓣为著,具有供区功能障碍小、更加美观的优点[7]。本组32例中术后发生皮瓣坏死、移植失败1例,发生局部感染2例,血肿1例,血管危象2例。文献报道[8],游离皮瓣移植术的失败主要与患者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嗜好及贫血、凝血功能障碍和心肺功能不全等全身因素、局部放化疗等局部因素以及显微外科手术操作等有关。故术前应嘱患者戒烟酒,积极处理其合并疾病,正确评价患者局部状况,规范操作,以防止血管扭转、痉挛、受压,术后予以严密监测,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修复失败率。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必然造成局部组织或器官的缺损,而游离组织皮瓣在该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修复中效果理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因此我们认为,该皮瓣宜作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首选皮瓣。
[1]严斌,李哲光,游士奇,等.胸锁乳突肌肌皮瓣12例和胸大肌肌皮瓣5例修复舌根癌术后组织缺损比较[J].口腔医学,2009,29(12):671-672.
[2]毛驰,俞光岩,彭歆,等.192例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的临床分析[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2,18(2):104-106.
[3]Wong CH,Wei FC.Microsurgical free flap in hand and neck reconstruction[J].Head Neck,2010,32(9):1236-1245.
[4]李劲松,陈伟良,潘朝斌,等.带蒂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123例临床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20(7):415-416.
[5]毛驰,俞光岩,彭歆,等.545例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的临床分析[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2003,38(1):3-6.
[6]Cordeiro PG,Mastorakos DP,Shaha AR.The radial forearm fasciocutaneous free-tissue transfer for tracheostomy reconstruction[J].Plast Reconstr Surg,1996,98(2):354-357.
[7]Cordeiro PG,Mastorakos DP,Shaha AR,et al.The radial forearm flap in intraoral reconstruction:the experience of 60 consecutive cases[J].Plast Reconstr Surg,1986,78(1):1-8.
[8]叶为民,张志愿,竺涵光,等.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危象的观察和处理:附44 例报告[J].上海口腔医学,2004,13(2):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