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芹,武英伟,张茉莉,刘金霞
(1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067000;2承德医学院)
8p11 骨髓增殖综合征(EMS)是一种非典型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外周血WBC计数明显升高、骨髓中髓系细胞增生、嗜酸细胞增多、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BL)为特征。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EMS患者髓系和淋巴系细胞中8号染色体短臂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受累,相互易位产生融合基因,导致其表达产物酪氨酸激酶活性组成性激活,导致本病发生。本文报道1例EMS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并复习文献,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6岁,因体检发现血常规异常53 d、咽痛10 d、发热4 d于2010年7月23日入院。患者于53 d前于当地市中心医院体检发现血常规异常,入院前10 d出现咽痛,自服头孢类抗生素及红霉素治疗无缓解,8 d前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于社区诊所静点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咽痛症状仍无缓解,咽痛影响进食。4 d前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7℃,伴乏力、食欲减退,无盗汗,体质量无明显变化。随后就诊于我院血液科,查体浅表淋巴结、肝脾均未触及肿大,化验血常规:WBC 38.76×109/L、HBG 146 g/L、PLT 69 ×109/L,WBC分类:嗜酸细胞粒细胞26%、嗜碱性粒细胞3%、早幼粒细胞2%、中幼粒细胞6%、晚幼粒细胞14%、杆状核粒细胞12%、分叶核粒细胞20%、单核细胞7%、淋巴细胞10%。骨髓象示:增生极度活跃,G:50.5%,E:21%,G/E=2.4∶1;粒系增生,以中幼粒及以下阶段细胞为主,嗜酸粒细胞增多;红系增生,以晚幼红细胞为主,成熟红细胞大致正常;全片共见巨核细胞58个。染色体示:47,XY,t(8,13)(q11;q11),+21/[20]。体格检查:皮肤无黄染,未见出血点及瘀斑。颈部、双腋下、双腹股沟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最大3cm×2cm,位于右颌下,质中等,稍活动,无触痛,和周围组织无粘连。咽部黏膜充血、红肿,扁桃体无肿大。余查体正常。考虑为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予以羟基脲、别嘌醇、碳酸氢钠治疗,并根据血常规调整羟基脲用量,0.5~1.5 g/24 h,持续45 d,并进行如下各项指标检测。
1.2 检查方法 细胞形态学检查及细胞化学检查:按“2008 WHO髓系肿瘤的分类方案”进行诊断及分类。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按常规制备染色体并进行R显带。融合基因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融合基因,BCR-ABL融合基因检测由北京海思特临床检验所检测。试剂由日本TAKARA株式会社提供。肝脾淋巴结检查:采用美国GE hight speet VCT及GE-LOGIQ-9 B超检查胸腹腔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情况。淋巴结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检查,DAB显色,所有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试剂公司。
2.1 血常规 WBC 15.2×109/L,HBG 144 g/L,PLT 101×109/L。WBC分类:中性粒细胞49.94%,嗜酸性粒细胞11.5%,嗜碱粒细胞0.34%,单核细胞27.81%,淋巴细胞10.52%。
2.2 骨髓象 增生明显活跃,G:43%,E:15.5%,G/E=2.7∶1。粒系增生:原始细胞6.5%,早幼粒细胞3.5%,嗜酸粒细胞6.5%,嗜碱粒细胞1.0%。红系比例减低,以晚幼红细胞为主,成熟红细胞大致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形态大致正常。全片共见巨核细胞6个,PLT散在可见。
2.3 染色体 47,XY,t(8,13)(p11:q11),+21/[12]。
2.4 BCR-ABL融合基因检测 阴性。
2.5 胸部CT及腹部彩超 胸部CT:纵隔内、隔上、锁骨下及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影。双侧胸膜局限性增厚。右肺胸腔内见少量液体密度影。腹部B超:肝门区、腹主动脉旁、腹膜后可见数个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形态规整,有的相互融合,最大35.7 mm×24.5 mm×21.7 mm,位于腹主动脉旁。腹股沟区可见数个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形态规整,右侧最大24.4 mm×22.2 mm×11.1 mm,左侧最大23.6 mm×16.6 mm×12.6 mm。CDFI检查:结节内课间散在彩色血流。肝脾肾B超:肝多发囊肿,脾厚。双肾囊肿,左肾多发。
2.6 淋巴结活检 颈部淋巴结正常结构破坏,未见淋巴滤泡结构,中、大体积细胞弥漫浸润,其间散在少量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免疫组化:CD21染色可见少量结节样结构,B淋巴细胞标志CD20,T淋巴细胞标志早期T淋巴细胞标志TdT+和诊断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2.7 疗效及随访 患者入院后咽痛、发热,多次血培养无菌生长,咽拭子培养物无致病菌生长,咽拭子培养物无真菌生长。患者先后应用多种抗细菌及抗真菌药物无好转。依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EMS,亦称干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综合征,于2010年8月6日予以VCP方案化疗,化疗第2天患者热退,肿大淋巴结开始缩小,化疗5 d后肿大淋巴结明显消退。停化疗后半个月患者再次发热、淋巴结肿大,复查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G:46%,E:9.5%,G/E=2.7∶1,粒系增生,原始细胞增多占2.5%,以中幼粒细胞及以下阶段细胞为主,嗜酸粒细胞增多占5.0%,红系比例减低,以晚幼红细胞为主,成熟红细胞大致正常,淋巴细胞32.5%,原始幼稚淋巴细胞3.0%,全片共见巨核细胞11个。于2010年8月26日第2次行VCP方案化疗,化疗第3天热退,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停疗后不足10 d患者淋巴结再次肿大、发热,于2010年10月12日予CHOP方案化疗。化疗后肿大淋巴结及发热再次好转。患者停止放疗后约5 d,病情再次复发,淋巴结肿大,抗生素无效,于2010年10月27日、2010年11月15日再次予以CHOP方案化疗,目前患者仍处于治疗随访中。
1992年Abruzzo等[1]首次报道并描述了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髓系细胞异常增生这一疾病。1995年Macdonald等[2]首次提出了EMS这一概念。2008年WHO髓系肿瘤的分类方案将EMS描述为伴有FGFR1重排的骨髓增殖性肿瘤[3]。其临床特征[4]有:①可见于各年龄组,报道病例中年龄最小3岁、最大84岁,男性略多于女性。患者同时有髓系及淋巴系增生,就诊时多数表现为类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或类似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或淋巴结肿大。也有血常规体检时发现WBC增高而就诊。国内仅报道2例以淋巴结肿大、发热起病的患者[5,6],尚无类似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起病的报道。患者可有高代谢表现,如发热、乏力、体质量下降、盗汗。②实验室检查特点:WBC明显升高,平均86×109/L,并可见不等量的原始细胞,一般小于5%,有不同程度核左移,部分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平均大于1.0×109/L,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多数患者降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平均4×109/L。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EMS最突出的特征,见于90%以上的患者。骨髓象:骨髓中髓系细胞增生,可见各阶段粒细胞,似CML或CMML,嗜酸细胞易见。肿大的淋巴结病理多为LBL,也可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多为T细胞来源。LBL为EMS另一典型特征。LBL可见于初诊时,也可见于疾病进展过程中。全身淋巴结肿大,腹股沟、颈部、腋窝淋巴结均可累及,约60%的患者有肝脾肿大。部分患者扁桃体肿大明显。染色体核型分析可见t(8;13)(p11;q12)、t(8;9)(p11;q33)、t(6;8)(p11;q27)、t(8;22)(p11;q12)、t(8;19)(p11;q13.3)、ins(12;8)(p11;p11p22),其中 t(8;13)是 EMS 中最常见的染色体核型[7,8]。③病程与以髓系增殖为特点的EMS与CML相似,也有慢性期及急变期,EMS慢性期平均6~9个月,急变期多发生在诊断疾病1~2 a内,多数患者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少数进展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④治疗反应及转归:目前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尚无有效治疗使EMS患者达到完全缓解。慢性期可用羟基脲治疗,常用淋巴瘤CHOP方案为基础的化疗方案进行化疗,急变期按急性白血病化疗,但这些化疗方案均不能使患者达到遗传学的完全缓解,愈后差。
总之,EMS为罕见的血液系统肿瘤,有其独特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诊断该病时需结合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检查,否则易误诊为CML、CMML、淋巴瘤。
[1]Abruzzo LV,Jaffe ES,Cotelingam JD,et al.T-cell lymphoblastic lymphoma with eosinophilia associated with subsequent myeloid malignancy[J].Am J Surg Pathol,1992,16(3):236-245.
[2]Macdonald D,Aguiar RC,Mason PJ,et al.A new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 associated with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s involving 8p11:a review [J].Leukemia,1995,9(10):1628-1630.
[3]Sabattini E,Bacci F,Sagramoso C,et al.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in 2008:an overview [J].Pathologica,2010,102(3):83-87.
[4]赵喜晨,王建祥.8p11骨髓增殖综合症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5,28(3):212-215.
[5]肖志坚,郝玉书,卞寿庚,等.8p11骨髓增殖综合症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6,17(11):566-568.
[6]李玉龙,商保军,翟亚萍,等.伴有FGFR1重排的白血病/淋巴瘤一例报告附文献复习[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1):52-54.
[7]Smedley D,Demiroglu A,Abdul-Rauf M,et al.ZAF198-FGFR1 trasforms Ba/F3 cells to growth factor independence and results in hith level tyrosinphosphorylation of STATS1 and 5 [J].Neoplasia,1999,1(4):349-355.
[8]Heath C,Cross NC.Critical role of STAT5 activation in transformation mediated by ZNF198-FGFR1 [J].J Biol Chem,2004,279(8):6666-6673.
[9]Michaux L,Mecucci c,Pereira Velloso ER,et al.About the t(8;13)(p11;q12)clinico-pathologic entity [J].Blood,1996,87(4):1658-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