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展开“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研究”的若干思索

2011-04-13 07:20:00宋争辉
河南社会科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院校因素

宋争辉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关于展开“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研究”的若干思索

宋争辉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当前,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教学型本科院校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型本科院校的持续发展关系到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的困境则成了钳制教学型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展开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的研究,从而促进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则具有多重意义。

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地理版图和高等教育理论中,教学型本科院校这一体系和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被提出,本世纪初期所形成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教学型本科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生事物。与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相比较,在中国本科以上的院校中,教学型本科院校大多由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由于起步较晚,它们表现出了与其他各类院校不同的特点。

早在1997年,马陆亭研究员依据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基本职能,从高校人才培养层次主体和比例、高校发展战略以及高校社会服务辐射情况的角度出发,认为在教学型本科院校中,“本科生教学构成了学校的主体,特殊情况亦可有少量的研究生或专科生。在其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同时满足学校规模效益和专业规模效益是这类学校提高效益的主要手段。因此,拓宽专业面、大幅度提高规模效益,是这类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这类高校主要面向本省、市经济发展的需要”[1]。方惠坚和范德清则从人才培养构成的角度对教学型本科院校进行了界定,认为教学型本科院校是“本科、专科教育并重,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并重,原则上不招生研究生,少数学校个别专业需经特别批准方可招收研究生;可授予学士学位,个别专业可授予硕士学位”[2]。广东科学管理研究院武书连研究员则依据每年毕业的本专科学生人数,明确把教学型本科院校界定为“不符合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标准的大学”[3]。

从不同学者对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上看,教学型本科院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具有授予学士学位权力,以本科教学工作为主体,同时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专科专业且很少数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这些院校科研能力相对较弱,服务辐射面立足于本省或者本地区,大部分属于专科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从管理关系上看,这类院校大部分属于省属或市属院校。

透过教学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可以看出,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本科以上院校中,教学型本科院校堪称这一体系中的弱势群体。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以金字塔形状成层分布的。在整个本科以上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居于顶层的是为数不多的研究型大学,居于中间的是研究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居于金字塔下层的则是以培养本科人才为主体的教学型本科院校。在整个本科以上高等教育体系中,无论在师资、生源方面,还是在整个社会的影响力方面,教学型本科院校都无法与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相比肩。如果把当今中国本科以上高等教育体系比作一个生态链,那么,教学型本科院校则正好居于这一生态链的末端[4]。教学型本科院校自身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的“尴尬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向纵深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已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统包统分转移到自主择业。然而,由于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依托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的手段并不完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成为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的普遍难题。在这种宏观形势下,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则尤其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正是因为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凸显,如何对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促进学生顺利择业和创业则逐渐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课题。

然而,教学型本科院校本身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国当今整个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教学型本科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一起,在形成完整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同时,又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有机耦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当今中国社会这一大系统。教学型本科院校是作为中国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而存在的,一般而言,“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其相互联系和作用不能离开整体去考虑。研究整体中某一要素或某些要素的作用也不能脱离整体和整体的环境。整体、要素、环境是处在辩证统一之中,是受整体制约的”[5]。从这一角度看,在对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关注以求得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顺利择业和创业的同时,如果忽视了对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容易导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由于脱离社会现实需要和各种实际因素的影响而陷入误区,而且可能使教学型本科院校难以从高校和社会互动发展的角度来全面把握和展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鉴于这一原因,对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49年到1989年,我们国家一直实行的是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政策,加之其间的“十年动乱”,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也就相应地陷入了沉寂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逐步实行了大学生自主择业政策,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才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理论研究也日渐活跃。研究模式则经历了从大学生职业指导研究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逐步转变。而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的一些论述只是散见于一些章节或以简短论文的形式出现,具体到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从总体上看则处于缺失状态。

详细看来,改革开放后,在职业指导理论研究的重新起步阶段,一些关于职业指导的代表性宏观论著开始对大学生职业指导理论和实践有所关涉。

朱启臻所著的《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从职业指导的学科类型、职业指导的功能和原则以及职业指导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乃至职业指导的基本途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职业指导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梳理,虽然该著作成书时间比较早,但该书的理论价值还是比较大的,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内地职业指导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以及向职业生涯理论的转化,具有筚路蓝缕之功[6]。该书不是一本专门以大学生职业指导为研究重心的著作,但其中部分章节提及了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于大学生职业指导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俞文钊主编的《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则从心理和职业之间的关系出发,全面介绍并评价了职业心理和职业指导的各种理论,同时相对中肯地评价了国外各种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情况[7]。该书不仅在理论上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他山之石”的效果,而且还能帮助求职者获得具体的方法和技能,教给他们如何适应职业等。黄中益等的《职业指导三元理论》则以职业指导的区域性特征、对象性特征和阶段性特征为线索,勾勒出了职业指导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环境等的关系,同时还指出了职业指导和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该书在介绍职业指导理论的同时,还把职业指导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8]。该书的一些思路对于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极具启发性。

然而,在这些著作问世的时候,由于教学型本科院校还没有真正形成①,加之这些论著本身并不是针对大学生职业指导而作,因此,它们并没有涉及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而对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研究付之阙如也在情理之中了。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阶段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大学生就业日益走向市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发展的新趋势。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多元化使他们在就业中拥有更多选择机会,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困境。面对这些新情况,一批从宏观维度思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论著也应运而生。

具有代表性的如李进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李法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论著。在李进宏的著作中,作者首先从理论层面上论述了职业和职业生涯的基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准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与方法,而后,则具体探讨了气质、性格、能力、兴趣与职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论述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培养、口才准备、写作能力培养、健康心理培养以及成功心理培养的重要性。该书的特点在于“努力做到理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训练的有机结合。全书在教会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特征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冷静地寻找自己和职业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形成‘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这一理性共识的同时,还注重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开发,既注重理论的完整又关照实际操作,有利于大学生尽早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培养个人的职业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把握成功的机遇,为其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9]。该书侧重于用理论诠释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来论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链条,对于从整体上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该论著中涉及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但主要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这一角度进行阐释,如个人的个性因素、个人的自然状况因素以及个人所处的环境因素等。由于作者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对大学生个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的论述比较简略。另外,作者所期望面对的对象是高等院校所有层级的大学生,因此,既没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论述,也没有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但作者论著中的一些观点无疑对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李法顺的著作主要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概述、社会环境与职业选择、个性心理特征与职业选择、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涯规划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的准备等方面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相对可行性的研究。作者在对社会环境与职业选择的论述中,则从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否和所选择的行业人才储备紧缺与否等方面通过实际调查与理论分析的方式,论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10]。虽然作者对于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某些影响因素论述颇有深度,但可能由于著作框架的限制,该著作没有顾及其他一些影响因素。同时,由于作者选题的着眼点所限,对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在著作中也处于缺失的境地。

除了这些代表性的著作外,其他的一些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著作也主要是从宏观和整体的层面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对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关注,对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就更无从谈起了。

其后,随着研究视野的扩大,在很多学术论文中,有众多作者开始从宏观角度对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论证。

有作者以436名四川省大学生为被试对象,利用自编问卷,从整体上考察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以及相关影响因素[11]。从整个行文看,由于作者研究对象面对整个大学生群体,因此,它没有针对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研究。也有作者基于对个人动机、自我效能感、社会认知程度、学校教育管理、社会支持等多个因素的分析,研究了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12]。也有人从高校扩招形势下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待业劳动力增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及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等这些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出发,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13]。

随着大学生自主择业政策的全面展开和就业困难的凸显,有作者开始从学科分类的角度,对不同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证和分析。如周树红等以农科大学生为调查和分析对象,把影响农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区分为主体和客体因素,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影响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主体因素,而社会的用人观念、就业的市场和政策等客体因素对农科学生的就业也起了重要作用[14]。潘子豪等根据农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对农科毕业生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15]。王淑芳等通过建立一个和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因子相关的定量关系模型,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了相关因子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的影响[16]。江希和与赵自强以问卷调查为主要工具,运用叙述统计等方法,通过就业市场对会计专业的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分析研究了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17]。林立新通过文献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及调查法等方法,以福建省2006年体育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剖析了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18]。欧秀全等则以服装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内地7所服装专业325名高等院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心理影响和心理干预的角度对影响服装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19]。许玉春根据社会发展和临床本科护士的就业现状,对临床本科护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中肯的分析[20]。

从以上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所进行的研究中,既有从整体上对当今中国高等院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所进行的研究,也有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更加细化地对不同专业大学生求职困境和职业生涯规划中所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从一方面看,这些从不同维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所进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既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影响当今不同层级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以提出恰当的策略,也有助于分门别类地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同时,对于展开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的研究而言,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触类旁通的效果。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可以不无遗憾地说,在相关研究中,系统性地对目前发展迅速的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进行关注和研究的论著则处于空白状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全面展开,对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看都越来越显得必要。从理论上看,以潘懋元先生以及马陆亭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实,对国外高等教育分类体系进行吸纳和内化的基础上,对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层级从理论上所进行的划分获得了相关社会各界的认可,理论的成熟与普及使人们能够更加具体地认识到教学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同时,也看到了教学型本科院校与其他更高层次院校的差别。从实践上观察,从2000年3月21日第一批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开始,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一大批新升格为本科的院校在从内涵和外延上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瓶颈”,其中学生就业的难题则成为各方面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教学型本科院校大多是从专科院校升格而来,一方面,在学校管理、教学手段、学生培养以及办学理念上,虽然在逐步地完善,但是,由于自身内涵的欠缺,短时期内难以形成成熟的大学文化,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也起步较晚,因此,教学型本科院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人员在认识上还缺乏经验。在已经建立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机构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事不分、政事合一的现象,从事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教师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专业人员缺乏,或者将求职择业的技巧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缺陷。而对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研究的缺失则在某种程度上使这种现象无法得到改变。另一方面,由于对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了解的欠缺,学校容易脱离对社会系统影响因素的关注而导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陷入误区。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以整个社会系统的发展为基础的。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促使了社会各行各业分工的不断强化,从而使从事各种职业人员的岗位日益细化和更具专业化。职业的细化和专业化反过来要求高等教育要培养更加专门化的人才,这就要求新建高等院校在社会系统中逐步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在严酷的竞争中不断寻找生机。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作为未来从业者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和研究型大学等老牌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在很多方面相对地还处于劣势。面对变化日益加快的就业形势,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只有明晰地了解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因素,才能准确地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定位,使其对自身做出全面的认识,形成一个完善的自我概念,从而进一步促使学校和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研究意义预想

在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教学型本科院校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成功与否关系着该类学校能否持续发展,从而在深层次上又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健康发展和当今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从这一方面看,展开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有利于和谐社会的顺利实现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建设和谐社会放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胡锦涛同志曾经高瞻远瞩地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21]。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和创业,是关系到人民群众最根本、最长远利益的问题,也正是影响到和谐社会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方面。可以说,和谐社会在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它不仅仅包括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也包括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和谐。在这种意义上,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的实现也意味着学生和家庭获取了经济利益的保障。确保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择业和创业成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本质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决定性也决定了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是以人为本。因此,以人为本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成了高校也包括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和构建和谐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

教学型本科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许多责任,而且担负着为诸多不同的基层单位培养各种高级人才的重任。加强对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研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确保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顺利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有利于促进我们国家持续发展

高校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和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并拉动了经济增长。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扩招的确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最明显的便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而这种情况在教学型本科院校中则尤其突出。当今最实际的情况是,我国城乡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随着社会急剧转型,不同阶层的分化现象也日益严重。因此,人们对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改变自身命运的期望值也就特别高。可以说,高等教育成了提高人们期望值和期望改变命运的主要工具之一。接受高等教育,然后获得一个使自己和家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满意的职业,是高等院校学生的主要目标。但是,在一个价值观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的社会中,社会不同领域的发展速度和容纳力度在满足人们期望方面的能力比人们期望本身增长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要慢得多。当今,随着高等教育的急剧扩张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毕业生要么在数量上、要么在专业上和社会需求不相一致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结果就可能造成一种普遍的而且也是令人担忧的情况:对一部分大学生而言,学业的结束也是自己失业的开始。这种状况在教学型本科院校中则表现得尤其突出。

高等教育是促使我们国家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没有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国家是没有希望的。然而,学生的职业期望和就业现实之间的落差,很可能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威胁,以致可能会影响到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所带来的国民政治需求期望值的提高,会导致政治不稳定,国民所受的教育水平越高,他们的破坏性行为就会越激烈[22]。亨廷顿的观点虽然有可商榷之处,但从大学生就业创业和国家持续稳定发展的关系来看,也不无可取之处。从一定程度上说,教育事业关系亿万学子,关系人民群众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衡量教育工作是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体现在人民对教育的满意程度上。衡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标准,不能仅仅看教育为国家建设事业作出的贡献,也要时刻注意能不能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展开对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对于促使国家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极具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教学型本科院校稳步和良性发展

毋庸置疑,在高等院校发展和高校学生就业越来越依靠市场机制调配的形势下,教学型本科院校一直和其他类型院校在各个方面都处于竞争状态,而竞争的主要目的是使自身在发展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一定程度上,“竞争的状态能激励一些院校像企业那样去寻找特色,并从中取得利益”[23]。也正是由于这种竞争状态的存在,在对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需要开展对相关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教学型本科院校如果不了解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不能清醒地认识自身的发展历史、长处和不足,不了解国内其他同类和不同类别高等院校的发展状况,就不能清醒地认识到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对人才的数量、质量、类型的要求,也可能不能认清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以致可能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和清醒的认识。而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路的偏差,反过来也会影响学校自身持续健康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教学型本科院校自身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对策探求。

(四)有利于帮助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顺利择业和创业

高等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双重功能,因而高等教育需求主要来自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在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也日益受到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动力和压力的相互推动和挤压。一方面,社会发展环境和社会各个阶层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评价和批评,要求高等教育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在对高等教育期望值增加的同时,加大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它自身应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然而,“高等教育短时间内急剧发展在满足民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同时,又使高等教育内部超越自身的承载力而破坏系统的平衡,最终导致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态危机”[24]。在对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如果对各种影响因素不甚了解,就会反过来从发展战略上促动教学型本科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展开同质化的恶性竞争,从而导致高等教育的生态性危机。而高等教育的生态性危机也容易导致教学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困境。

因此,加强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生态性危机的出现,使教学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变得更加合理、科学和更具可操作性,更符合社会的趋势和潮流。它有助于解决学生实践经验、社会认知缺乏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满足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也能够使教学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在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取得主动,从而有利于帮助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顺利择业和创业。

注释:

①2000年3月,我国一批专科院校率先升格为本科。在此之后,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众多的专科学校又陆续升格为本科,教学型本科院校才真正形成。

[1]马陆亭.如何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我国高等学校层次类别的一项剖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7,(2):47—53.

[2]方惠坚,范德清.清华大学发展研究报告(2000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25—29.

[4]宋争辉.论高等教育分层下影响教学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J].河南社会科学,2009,(6):193—196.

[5]王陆原,等.系统科学总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俞文钊.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8]黄中益,杨昌江.职业指导三元理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9]李进宏,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修订本高校公选课精品课程系列教材)[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0]李法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11]郭鑫,吴薇莉,谢海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状况及影响因素[J].青年研究,2008,(5):1—7.

[12]杨建超.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4):58—59.

[13]张宏,刘京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4):86—87.

[14]周树红,楼成礼.农科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3,(7):73—76.

[15]潘子豪,闫相伟,倪丹梅.农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8,(Z2):129—130.

[16]王淑芳,孙怡,谷慧敏.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旅游学刊,2005,(S1):62—167.

[17]江希和,赵自强.会计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5,(32):46—48.

[18]林立新.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以福建省为例[J].闽江学院学报,2006,(5):131—135.

[19]欧秀全,陈志驹,周捷.服装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2):173—176.

[20]许玉春.临床本科学历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及管理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07,(15):89—90.

[2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22]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4]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G64

A

1007-905X(2011)06-0128-05

2011-08-11

宋争辉(1966— ),男,河南淇县人,南阳师范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责任编辑 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院校因素
解石三大因素
中国宝玉石(2019年5期)2019-11-16 09:10:20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冰雪运动(2016年4期)2016-04-16 05:54:56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加大职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