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网络舆论对网络问政的影响探析

2011-04-13 07:20:00
河南社会科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问政舆论

陶 鹏

(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 信息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2)

新形势下网络舆论对网络问政的影响探析

陶 鹏

(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 信息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2)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互联网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大舆论载体。与此同时,在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推动下,网络舆论自身的特征也在发展变化,这就对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促使其网络问政的理念与方式不断转变。

网络舆论;新特点;网络问政;影响

一、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互联网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大舆论载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伴随网民数量的激增,网民的声音成为民意诉求的重要力量,许多省份把网络问政写入了当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与此同时,在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推动下,网络舆论自身的特征也在发展变化,这就对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其网络问政的理念与方式不断转变。

二、新形势下网络舆论出现的变化

(一)微博客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传统网络舆论载体的作用被弱化

以往网络舆论所选择的传统载体一直是论坛、博客、新闻评论跟帖,特别是社区论坛,在2010年之前它承担了50%以上热点事件的议论、发酵和传播。但是,当我们进入了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的2010年后,三大传统网络舆论载体的功能明显被弱化,其承载网络舆论的活跃程度大幅减弱,网络舆论的首选载体变成了微博客。尤其在“宜黄事件”中,微博所显现出的实时性、现场感和快捷性,以及推动问题解决的快速性,使人们普遍开始重新审视微博在网络舆论传播中的作用,由此也带来了微博在网络问政中的重新定位。现在的微博客所议论的话题重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生活中的琐事,而是逐渐演变成为介入热点事件的新媒体,发展成了网络舆论传播途径中最具冲击力的一种。部分热点事件虽然初次曝光的平台是论坛、博客,但舆论发酵的主要舞台随后就转到了微博上。在类似日本大地震的重大公共事件中,微博甚至充当起了信息披露的源头,成为凝聚公共意见的舆论场。在一些特定事件中,微博充当起了网络监督、舆论示威的角色,对热点事件的发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促使这种转变出现的原因来自四个方面。第一是2010年中国微博用户的数量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根据易观国际2010年年底发布的一项报告,至2012年中国微博用户的数量有望达到2.4亿。第二是各级政府普遍开始加大针对网络舆论的监控力度,对传统网络舆论载体中论坛、博客的管理日趋严格。第三是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微博并不仅仅是年轻网民的“时尚网络玩具”。作为具有影响力的“网络意见领袖”,不少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和热点事件的当事人开始使用微博,从而带动了一大批的追随者。第四是各级政府机构和领导干部对“网络问政”日益重视,部分党校为官员开设了“微博必修课”,许多政府机构和领导干部第一时间进驻微博。时至今日,在中国知名网站新浪网的微博平台上,政府机构微博已达1500多个,领导干部的实名微博也有1200多个,政府机构与官员开微博已然成为一种趋势。

(二)网络舆论的存在空间渐成思想文化新战场

在网络社会化和社会网络化的大趋势下,网络舆论的存在空间日益受到重视,它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比以往更加重视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通过互联网大肆散布它们的政治主张与价值观念,试图把西方文化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近几年,为了操纵网络舆论,一些国家开始建立“网络水军”,凭借技术优势和网络优势构建“精神摧毁系统”,把利用“巧实力”开展网络外交提升为国家战略。

(三)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交错、交融,交织放大,呼应更加紧密

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们正处在网络海量信息爆炸般增长的年代,如今靠通过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人数日渐减少,传统媒体的作用明显减弱,最近“美国之音”、“德国之声”停止对华广播就印证了这一点。与网络信息传播相比,传统媒体素材来源少,传播速度慢,受众大量流失。因此,关注网络舆论,在网络上寻找素材加以采访,成为近年传统媒体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就要没落消亡了,相反,借助网络舆论所提供的素材并挖掘出新的事实,体制内的传统媒体,包括各级党报、电视台,关注和回应网络舆论,既可以表达政府实施网络问政、改进公共管理的诚意,也可以对突发事件的解决起到定性、定音的作用,使传统媒体的介入在突发事件的演进过程中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样一来,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就往往出现交错、交融,交织放大的现象,彼此间的呼应更加紧密了。

(四)网络舆论的传播内容出现多元化,商业利益正在加速渗透其中

最初的网络舆论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单一,缺少深度,多数是为了满足单纯的娱乐冲动和猎奇心理。近年网络舆论的传播内容则出现多元化特征,大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针对社会公信力下降的现象,网络舆论开始参与舆论监督;第二,农民工新生代权利意识觉醒,开始使用网络维护自身的权益;第三,以网络作为低成本工具,“上访不如上网”,通过网络舆论反映自身诉求;第四,广大网民把互联网当做“自媒体”,讲述自己的生活感受。随着网络舆论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其潜在威力也逐渐被发掘出来,商业利益正在加速渗透其中。最近几年,操纵网络舆论的主体已经从当初的网络推手个人行为,开始披上网络营销和网络公关的新式外衣,向公司化、产业化跃进。

(五)网络舆论参与主体的构成发生变化,各方见解出现分化

根据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2010年,30岁以上各年龄段网民占比均有所上升,整体从2009年年底的38.6%攀升至41.8%,10—19岁年龄段的青少年网民所占比例下降较多。2010年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25亿,占整体网民的27.3%,同比增长16.9%。和以往不同的是,前几年青少年在网民中所占比例很大,学生是网民的主要职业构成。这说明网民年龄结构更加优化,职业结构更加合理,网络舆论参与主体的构成正在发生变化。与此同时,网络舆论“意见领袖”的来源更加广泛,主要包括: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声望的人士、媒体记者和自由撰稿人、网络营销公关公司专业枪手和热点事件当事人等。与以往网络舆论经常出现一边倒的情况不同,随着各方“意见领袖”和网民们对相关信息判断力的增强,以及近年社会矛盾有所加剧,“意见领袖”的价值立场发生了明显分化,各方见解出现分化。

三、网络舆论的新变化对网络问政的影响

(一)促使网络问政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网络舆论的监测体系

随着网络舆论的涉及面越来越广,网络作为民意的一个表达渠道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成为网络问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测更好地实施网络问政,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也成为衡量网络问政质量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由此也促使形形色色的网络舆论监测系统遍地开花,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人民网的舆情监测室,规模最小的甚至出自作坊式的个人软件。然而对于网络舆论的监测和处置,不是单一的地域或一两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目前的网络舆论监测缺乏统一的数据挖掘标准,没有规范化的通报渠道,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是导致在网络问政实施中对网络舆论的监测和处置效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1]。要想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舆论的监测体系,首先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监测指挥中心坐镇、各级政府资源共享、各地快速联动的一体化监测平台。它主要负责网络舆论的采集、分析、加工、发布等,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做出及时回应,同时将此作为网络问政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次要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这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通信管理部门、安全部门、硬件厂商、网络运营商等要通力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及时、高效应对,为网络问政中的各种决策提供依据。只有不断完善网络舆论的监测体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快速反应机制,才能在网络问政中充分重视民意,有效吸纳民意,达到官民双向互动的效果。

(二)促使网络问政将网络舆论作为涉及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

近年,网络舆论参与的主体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导致了其内容日渐增多,数量日渐庞大。目前,网络舆论已经成为超越媒体的政治软力量。而要想通过网络实施问政,创新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具备一个稳定、安全的基础环境。网络安全作为网络问政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措施,不仅要提供信息安全技术、安全设备等方面的硬性条件,还要提高包括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等方面的软性条件[2]。从国内情况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增多,各种网络舆论传播活跃。因此必须将网络舆论作为涉及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防止由于“蝴蝶效应”的出现导致网络舆论向舆论暴力演化,以致阻碍网络问政的顺利实施。从国际层面来看,随着网络舆论对网络问政影响力的逐渐增强,美国等西方国家越来越重视利用互联网加工改造信息,人为误导、操纵民意,千方百计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以图对我实施政治上的全方位打压。这些活动直接威胁我国政权和政治制度的稳定,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我党在维护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同时,利用互联网加强和改进党的宣传方式,从而更好地保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虚拟世界的主流地位,在今天看来更显得尤为重要。

(三)促使网络问政不断拓宽决策信息来源的渠道

一方面,网络问政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执政中的一种常态和机制,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成为中国政府执政为民、改进工作的新渠道。由于互联网传播信息具有传统信息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新形势下的网络舆论内容,具备丰富性、立体性、多元性、开放性的特征,极大丰富了网络问政的决策信息来源,使得网络问政实施过程中可以用作为决策依据的信息更加充分,有助于通过网络问政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3]。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舆论传播环境的开放性和传播主体的匿名性,参与公众可以不用过多顾忌一些外在因素表达出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意愿,这就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了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失真现象,最大限度确保了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样就有利于网络问政在做出决策时,能够获得更加丰富和真实的决策参考信息,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开始重视这个决策信息新的来源渠道,中央领导人也经常上网了解公众意愿,直接在网上与网民交流。各级政府在出台重大政策前,通过互联网进行公示,征求意见和建议已成为普遍做法。

(四)促使网络问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网络问政已成为当今时代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新尝试、新路径,伴随其不断发展完善,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各级政府开始逐渐意识到,通过互联网倾听民声、吸纳民意,有助于增加决策的针对性、准确性、公开性和透明性,能够有效提高行政效率,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互联网在传播信息时具备双向互动、快捷便利、资源共享等特点,公众可以通过网络问政平台积极表述自己的见解,民主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4]。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社会架构下的交流沟通壁垒,各级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能够与公众及时沟通交流,收集社情民意。这一方面弥补了政府做出决策时在某些问题上的不足,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和智力上的支持,另一方面提高了公共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网络舆论得到了重视,增加了公众对政府决策的认同感,提高了政府公信力,从而有利于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伴随着网络问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政治文明水平将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五)促使各级领导干部更加重视网络问政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从2009年开始,温家宝总理连续三年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通过网络来收集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真正做到了问政于“野”,问政于“网”。他谈及自己“三顾网海”的历程,用了这样几个词分别来总结:“有点紧张”、“十分珍惜”、“责任重大”。而当前网络舆论的新变化,更是对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对通过网络施政、问政的重视度的督促,网络问政正在成为解民情、排民忧的直通车,成为改进工作、创新服务的助推器,这就给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网络问政不是形式,更不是作秀,而是重在提高执政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需要紧跟形势发展,注重以下四方面的培养与提高:一是要重视学习互联网知识,提高在网络问政实施过程中的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二是要提高应对新型媒体的能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形成强势的正面网络舆论,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三是要将上网习惯化,领导干部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外,还要养成上网这一“第五习惯”,要能够通过网络对社会舆论做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判断;四是要建立与网民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这种网络民主建设,最终使网络问政快捷高效、和谐有序、理性文明。

(六)促使网络问政不断创新

网络舆论伴随着网络大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出现新变化,在网络问政实施过程中,既要肯定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自身存在的自发、无序、散乱的特点带给网络问政的负面影响。网络问政是个新兴事物,它自身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网络舆论虽然在某些方面给正常的网络问政设置了障碍,但在另一些方面也为网络问政的创新和完善提供了契机。为了充分应对网络舆论带来的影响,网络问政应当在制度上有所创新,使网络问政常态化、实效化;应当在手段上有所创新,使网络问政更加高效;应当在理念上有所创新,使网络问政更加科学、民主。与此同时,要把网络问政这种新的执政方式与传统手段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网上的事情,毕竟要靠网下解决,不能一味地过于强调网络问政的积极作用,如果仅仅停留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问政就只能是一种形式,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网络毕竟只是承载了部分的民意而非全部,要把它与传统的执政方法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补充。这样才能以创新的思维不断推动网络问政走向成熟,使执政方式更加丰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民主政治之路,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1]张继梅.提高领导干部网络问政能力探微[J].理论与改革,2010,(5):94—97.

[2]黄明哲,王云燕.有效提升领导干部“网络问政”能力的思考[J].求实,2010,(12):18—21.

[3]王桂芳,周荣.促进网络问政健康发展的思路[J].理论探索,2010,(3):121—123.

[4]蒋明敏,赵春雷.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模式与制度保障[J].河南社会科学,2011,(1):77—80.

D6

A

1007-905X(2011)06-0116-03

2011-07-04

陶鹏(1976— ),男,山东莘县人,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信息中心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吕学文

(E-mail:dalishi_sohu@sohu.com)

猜你喜欢
问政舆论
“视察+问政”双击民生实事项目
公民与法治(2022年3期)2022-07-29 00:57:12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环球时报(2019-04-12)2019-04-12 08:19:01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人大建设(2017年6期)2017-09-26 11:50:49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新闻传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5:05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剑南文学(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22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41
人大代表电视问政
浙江人大(2014年1期)2014-03-20 16:19:57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