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杨泳兰
(武隆县石桥苗族土家族乡畜牧兽医站,重庆武隆 408506)
(一)病毒性腹泻
1.传染性胃肠炎。该病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临床上以厌食、呕吐、严重腹泻、失水为特征。特别是寒冷季节,能迅速传染各种年龄的猪。10日龄以内仔猪病死率高达100%,5周龄以上猪的死亡率很低,成猪几乎没有死亡。康复猪带毒可达10周甚至100多天,在不良环境下重新排毒而导致病原传播。该病原体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此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多发生于春季和冬季,发病高峰期达1~2月。病毒可通过猪的直接接触传播,母猪乳汁可以排毒,并通过乳汁传播给哺乳仔猪,也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该病流行有3种形式:流行性多见于新疫区,地方流行性多发生于疫区,周期性地方流行性在疫区。由于母猪具有免疫力,其初乳中的免疫抗体可为哺乳提供保护力,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但在断奶后极易感染。该病传播迅速,数日内可蔓延全群。首先呕吐,继而发生频繁水样腹泻,粪便黄色、绿色和白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极度口渴,脱水,体重迅速减轻,日龄越小越严重,病死率越高。
2.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仔猪易患此病,哺乳仔猪死亡率达15%~100%,其特征为呕吐、腹泻。病毒存在于病猪的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随粪便排出后通过污染环境、饲料、饮水、交通工具及用具而传染,在寒冷的季节里对断奶前后的仔猪危害最大。
3.轮状病毒感染。病毒存在于易感动物的肠道内,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在人和家畜之间可能相互感染。在寒冷、潮湿、不良的卫生条件下发病率较高。病毒经口进入机体能抵抗蛋白分解酶和胃酸的作用,所以能顺利到达小肠,经胰蛋白酶激活而感染小肠绒毛顶部上皮,在其中增殖并使之发生变性、溶解或脱落,绒毛遂缩短变宽。隐窝细胞未及分化成熟就移向感染发病的绒毛上皮,并取代其位置,于是发生吸收不良症状。双糖特别是乳糖消化障碍。电解质从细胞外液转移至肠腔,从而导致水样腹泻。8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高,一般为50%~80%,若混合感染大肠埃氏菌发病率更高。
(二)细菌性腹泻
1.猪痢疾。猪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菌引起的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发生,7~12周龄猪发病率最高。该病最初在猪群中呈散发性,发病急,继而同群猪陆续发病,病情严重的发生死亡,病愈的猪生长也很缓慢。猪群起初发病时,常呈急性,主要表现食欲废绝和剧烈下痢,严重者发生喷射状水泻,带有血液、血块或粘液。随病程的发展,粪便混有脱落的黏膜或纤维素渗出物的碎片,味腥臭,粪便呈灰色或黄色。发生该病的原因是一些养殖户观念陈旧,不重视猪的生活环境,不常打扫清洁卫生或环境消毒。
2.仔猪黄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猪以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或浆糊样稀粪和迅速昏死为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主要发生于5日龄以内的仔猪,3日龄以内的猪发病率90%左右,死亡率达100%。该病的特点往往是一窝窝地发病。该病在武隆县农村散养户中尤为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养殖户缺乏科学观念,封建迷信思想严重。母猪在产仔后,羊水、恶露污染的垫草没能及时清除,这样就给大肠杆菌形成了良好的培养基,导致仔猪发生黄痢和白痢。
3.仔猪白痢。该病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突然腹泻排出白色、灰白色粥性粪便或糊状粪便,有腥臭味,形状粘腻。病猪表现畏寒、弓背、行动缓慢、脱水,呼吸次数增加,皮肤粗糙无光泽,食欲减少,饮水增强。病程短的持续2~3 d,长的1周左右,15日龄以上的病猪多能自愈,但多数病例容易反复,对仔猪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
4.仔猪副伤寒。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因为目前使用的仔猪副伤寒疫苗均为活苗,采用口服或注射法免疫。一些专业户将疫苗稀释后拌在大盆饲料中让仔猪一起采食,造成分配不均,引起部分仔猪发病。还有的将疫苗用温热水稀释,使疫苗在使用前即失去活性,引起大批仔猪发病。
5.仔猪红痢。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主要发生于1周以内的仔猪,1~3日龄的新生仔猪多见,偶尔发生于2~4周龄以下的仔猪。0~3日龄发病率71.1%,4~7日龄为10.5%,2周龄的猪发病率为13.2%,3周龄的猪发病率为5.3%。死亡率一般在20%~70%。发病有一定的规律性,发病仔猪由于肠黏膜炎和坏死,以排出红色稀粪便为特征,病程短,死亡率高,该病在我县较偏远的地方,怀孕母猪以散养和放牧方式为主的猪群中时有发生。
(三)寄生虫性腹泻
1.猪球虫病。在该县散养和规模化的猪群中常有球虫病的发生。主要是由艾美属和等孢子属的球虫寄生于肠上皮细胞造成的上皮细胞损伤而引起的腹泻性疾病。球虫在成猪体寄生,一般只呈带虫状态而表现临床症状,对7~10日龄的仔猪危害较大。病畜发生水样腹泻、衰弱、脱水、发育迟钝,时有死亡。
2.线虫病。生于猪消化道内的线虫有猪蛔虫、食道口线虫、毛属线虫、类圆线虫等,主要侵害仔猪,可引起腹痛、腹泻、粘液性或血性下痢。在散养和规模化的猪群中都有发生。
(四)营养性腹泻主要发生于仔猪。哺乳母猪营养不良,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不足,影响母乳的数量和质量。如母乳中VA不足可导致消化道黏膜上皮角化,VB不足会出现胃肠消化机能障碍,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腹泻。
(五)应激因素断奶期的仔猪没有控制好断奶,加之饲养管理不当,饲料突变,圈内环境卫生条件差,很容易引起腹泻。此外,饲料霉烂变质、误食有毒饲料、饮用污水、天气多变、阴雨连绵、受寒等应激因素都会引起仔猪发生腹泻。
(一)一般性仔猪腹泻病的防治为了降低仔猪腹泻的发病率,提高成活率,应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技术措施。
1.做好母猪的饲养管理。保证仔猪能够及时吃上健康的乳汁,母乳浓度过稀或过浓极易造成仔猪腹泻。因此,应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适当增加母猪的蛋白能量饲料,以增加初乳的乳脂率,增加体内能量和蛋白的储存,提高乳猪的体质;母猪分娩后2 h内,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消毒,并及时喂给初乳。
2.提早诱食。为使断奶仔猪能更快的适应断奶后饲料,在哺乳阶段要进行早期补料诱食。仔猪一般是从出生后第五天开始试喂,每天7~8次,每天补料量不要过大,最多0.04 kg,最好先将少许饲料放在仔猪的嘴里,以提高其兴趣,同时提供充足干净的饮水。实践证明,在断奶时采食量达到0.45 kg以上,才能使仔猪的消化系统耐受日粮的刺激,减少腹泻的发生。
3.适时补充铁、铜、硒及维生素B12。仔猪出生3 d后每头用1 ml牲血素和1 ml维生素B12肌肉注射,到20日龄重复肌肉注射一次,以补充铁质、硒和血色素的含量,增加仔猪的抗病能力。
4.饲料不要突然调换。断奶时饲料不要突然变化,断奶前后7~10 d逐渐改变其饲料,第一天改变10%,以后逐渐增加10%~20%,直到全部改变,这样才能使仔猪的消化系统逐步适应,减少因换料引起的拉稀。
5.控制每日采食量。断奶仔猪离乳后,仔猪因营养成分发生变化容易产生饥饿感,采食量会增加,而此时仔猪的消化系统还不完善,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要求断奶前3~5 d饲料逐渐减少,断奶后3~5 d饲料逐渐增加,才能使仔猪的消化系统逐步适应新饲料,以减少仔猪死亡。
(二)病毒性腹泻的防治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产房的防寒保暖和清洁消毒工作,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减少猪与病原体的接触机会。只能依靠加强饲养管理,清洁消毒、防寒保暖、使仔猪及早吃到初乳等措施,以减少发病和减轻病症。
(三)细菌性腹泻的防治对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等引起的仔猪黄痢、白痢和水肿病,应在怀孕母猪产前用大肠杆菌单价或多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通常在母猪产前30、15免疫各1次,以保证初乳中有较高浓度的母源抗体。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配制饲料,做好仔猪饲养管理和防寒保暖工作。对发病的仔猪,首先应选择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做药敏试验后进行治疗。
(四)寄生虫性腹泻的防治对于球虫病的防治,仔猪与成年猪应该分群饲养,保持圈舍清洁,发现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治疗可选用抗球虫药如氯苯胍、莫能菌素、马拉菌素和三字球虫粉等治疗。对于线虫的防治,应注意保持圈舍和运动场的干燥、清洁,舍内最好铺水泥地面。及时清扫粪便,堆积发酵,每年春秋2次定期驱虫,药物治疗可用丙硫咪唑、伊维菌素等。
(五)营养性及应激腹泻的防治
1.日粮营养水平。随着早期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和断奶日龄的提前,很多饲养者放弃简单的玉米-豆粕日粮而选择复杂的高营养浓度的日粮作为仔猪开食料。但目前蛋白质的推荐量可能不适宜于断奶时体重较轻的仔猪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仔猪日粮原料应选用消化率高的动物性蛋白饲料(奶粉、乳清粉、鱼粉等),增加赖氨酸含量,减少豆粕等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与育肥猪相比,仔猪对植物性蛋白消化能力较差,是导致仔猪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2.应激。
(1)群体应激。将乳猪与母猪分开对乳猪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应激,这一应激原因是将乳猪转移至新圈和不同窝的乳猪混养在一起,仅这些应激就足以导致乳猪患病。转圈时尽量做到仔猪留在原来的圈舍,把母猪敢到其他圈舍。
(2)营养应激。把液体奶料突然改变为固体饲料,对仔猪来讲也是个应激,使消化酶分泌减少或停止分泌、,增加了消化系统的负担,导致仔猪腹泻。做到少食多餐,以七成饱为宜,是减少仔猪腹泻病发生的关键。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