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不同语言习得背景译者的词汇组织功能*——一项基于文科与工科学生译文语料的选词差异研究

2011-04-13 06:05陈吉荣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文科学生工科学生语料

陈吉荣,刘 妍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2.大连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翻译中不同语言习得背景译者的词汇组织功能*
——一项基于文科与工科学生译文语料的选词差异研究

陈吉荣1,刘 妍2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2.大连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为比较翻译中不同语言习得背景译者的词汇组织功能异同,研究选择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的本科生两个班60人,非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的本科生两个班60人,要求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相同任务的课堂定时翻译。其后,将学生译文转化成电子文档进行语料分析。研究表明,在高频词的重复使用方面,文科学生更加得心应手。但是,工科学生在某些富含生活体验和认知经验的词语方面的表达较文科学生更为贴切。就基于语言独特性的语料分析和统计来看,工科生的翻译创造性并不比文科生低,反而稍高,这说明翻译过程中语言习得背景的影响不是绝对的因素,除了语言能力,带有认知体验的翻译能力高低也是影响翻译结果的一个方面。

学生译文;词汇组织功能;翻译能力

一、引言

译者的研究一直是翻译学关注的热点问题。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哈蒂姆的《语篇与译者》、鲁宾逊的《译者的登场》,分别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领域介入译者的研究。从早期的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到当代的译者风格文体研究,都致力于描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种种努力。随着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对译者的研究也逐渐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过渡。语料库对翻译研究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从研究的应用领域来看,语料库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翻译产品,首先通过定量研究方法确定译文中系统而稳定的现象及规律,并结合定性方法以进行有效的解释和阐明”。[1](P149)语料库应用于翻译研究的主要特征是:考察真实的语料得出相对有限的结论。语料库对翻译教学的启发意义尤其突出,因为通过语料库收集的是真实的翻译文本,可以让师生对翻译过程中学生的识解偏好有更加客观的认知,启发学生从认知体验上分析自己的翻译行为,通过这种带有行动研究性质的翻译分析过程,帮助学生使用自然的语言来进行翻译训练。

早在1993年,英国学者Mona Baker就创立了“语料库翻译学”(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这可看作语料库翻译研究途径的开端。这种翻译研究方法的宗旨是,揭示翻译文本作为沟通媒介的本质,明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某些共性特征,如简略化、明晰化、规范化、平整化。[2](P154)此后,关于翻译共性和译者识解偏好的研究不断向前推进。如Susan Huston就指出:“特定译者的文体偏好会对目的语篇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已经成为语料库翻译研究的主要方面”。[3](P124-128)一系列应用于翻译教学的语料库研究也应运而生。国外的语料库翻译研究也带动了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①译本比较;②译者风格比较;③具体语言结构翻译的比较;④具体词汇翻译的比较;⑤翻译教学研究;⑥翻译人才培养。[5](P46-49)

其中,语料分析应用于翻译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研究者重视。在近7年的翻译教学研究中,基于语料分析和学生翻译真实用法的翻译教学研究模式呈稳步上升趋势,逐渐赶超传统翻译研究,在速度、合作程度、一致性、时效性、专业性、方式与工具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出优势,也给翻译教学研究带来新的理论研究思路。翻译教学研究的另一发展趋势是不再局限于英语专业(含翻译专业或翻译方向)的教学研究,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如王金波的研究表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对翻译课程兴趣浓厚,怀有明确而实用的动机。他们希望开设更多密切结合自身需要的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材料的真实性。[5](P72)

由于翻译本身就有跨语言、跨学科的性质,翻译教学的应用性导向也逐渐促进各类翻译教学之间的并生互动。翻译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双向需求也使得翻译教学逐渐隐化学科壁垒。在现有的翻译教学研究中,基于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研究和基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研究均取得一定成果,如魏清光、丁卫国“面向理工科研究生的‘语义—语用’翻译教学模式建构”,钱春花“基于心流理论的体验式翻译教学对翻译能力的作用分析”,王立非“高校《机辅商务翻译》课程建设及教学系统的研发”,李德超的翻译语料库研究和TAPs翻译研究,还有研究者关注布莱恩·哈里斯的“自然翻译”教学理论。中外研究者对翻译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都有细致的研究。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翻译中词汇的组织功能这一角度,对英语专业(文科生)和非英语专业(工科生)的翻译行为做比较研究。

二、研究简介

本文通过课堂定时翻译来分析不同语言习得背景的学生在翻译中的词汇组织功能。研究选择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的本科生两个班60人,非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的本科生两个班60人。不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专业的学生此前都没有接受过翻译技巧的训练,也没有上过翻译课。定时翻译共两次,每次为30分钟。第一次是翻译客观选择题,第二次是翻译主观实践题。翻译客观选择题的结果差异很明显,工科班的及格率为11.50%,文科班的及格率为34.82%,文科班有4.46%的极高分段,工科班没有,而工科班有2.65%的极低分段,文科班没有。文科班和工科班在及格线附近的人数比较接近,工科占53.09%,文科占58.92%。这一统计结果初步显示,文科班学生和工科班学生在对译文语言理解方面存在差异。若除去比例很小的最高分段和最低分段,总体来看,文科学生与工科学生在翻译客观选择题上的理解很接近。由于这是全部客观选择题的翻译测试,尚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具体语言层面的翻译组织差异,所以本文涉及了另一个翻译主观测试的定时翻译研究。通过主观题定时翻译的对比研究,本文主要分析两个方面问题:从词汇组织功能看语言能力,从词汇组织功能看翻译能力。具体的研究问题主要有三个:①翻译中不同语言的习得背景是怎样影响学生的翻译理解的?②是否认知能力的提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做好定时翻译?③在定时翻译中谁的创造性更高,是英语专业学生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

三、从译文词汇组织功能看语言能力

课堂定时翻译的主观题部分选择了老舍的散文《小麻雀》的片段,以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刘士聪的英语译文为参照,内容如下:

中文:雨后,院里来了个麻雀,刚长全了羽毛。它在院里跳,有时飞一下,不过是由地上飞到花盆沿上,或由花盆上飞下来。看它这么飞了两三次,我看出来:它并不会飞得再高一些。它的左翅的几根长翎拧在一处,有一根特别的长,似乎要脱落下来。我试着往前凑,它跳一跳,可是又停住,看着我,小黑豆眼带出点要亲近我又不完全信任的神气。我想到了:这是个熟鸟,也许是自幼便养在笼中的。所以它不十分怕人。可是它的左翅也许是被养着它的或别个孩子给扯坏,所以它爱人,又不完全信任。[6](P176)

英译文:As soon as the rain stops,a young sparrow,almost full-fledged,comes to the courtyard.It hops and flutters,up to the edge of a plant pot or back to the ground again.After it has fluttered up and down a couple of times,I realize that it can not fly any higher as the plumes on its left wing have got twisted,and one sticking out as if about to come off any moment.When I make an attempt to move toward it,it hops off a bit and stops again,staring back at me with its small,black-bean-like eyes that have a mixed look of wanting to be friends with me but not sure that I am a friend.It occurs to me that it must be a tame bird,having been caged perhaps since it was hatched.No wonder it does not bother much about my presence.As its left wing has been injured by its owners or some other kid,there is distrust in its look though it shows some intimacy with man.[6](P177)

这一段原文的文字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情趣,需要仔细斟酌才能译好。定时翻译可以反映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翻译认知能力。研究要求文科班和工科班的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段落翻译。然后,回收学生译文,手动输入电脑,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定时翻译英译文做成两个学生译文语料库,检索关键词、词块、词语搭配,通过语料分析不同索引词的侧面。研究发现,文科学生和工科学生在词汇组织功能上有很大差异。

(一)词频重复率比较

文科学生与工科学生的词频重复率有差异。根据AntConc索引软件的统计显示,文科学生译文语料的类/形符比为7.5%,工科学生译文语料的类/形符比为9.0%。语料库中的类符与形符之比可以反映译者使用词语的词汇密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翻译译文语言的丰富性。上述统计数字表明,文科学生在译文的语言使用密度上稍低于工科生,在语言的丰富性上稍高于工科生。要具体来看文科生和工科生的单词重复频率,我们可以各自选取两个语料库中分别排在前100位的高频词语做详细比较。

从整体上来看,双方各自重复率很高的前100词中,文科学生的译文里有16个词没有在工科学生的译文中重复,工科学生的译文中有3个词没有在文科学生的译文中重复。文科学生与工科学生译文高频词汇的重复率为81%。这个比例很高。但是如果仔细看一下各自高频词汇的频次可以发现,这些高频词汇在使用上存在着具体的差异。首先,文科生人称代词的使用比工科生稍低。例如,文科生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第一人称主格I为183次,宾格me为148次,而工科生在这两项上的使用频次分别是205次和152次。其次,在时态的使用上,文科生偏好过去时,工科生偏好现在时,如文科生使用was的频率为140,使用is的频率为88,工科生使用was的频率为104次,使用is的频率为124次。第三,在双方共同重复使用的词汇中,文科生的使用频率略高于工科生。在双方各自重复率很高的前100词中,除了13个词的使用文科生略低于工科生之外,其余87词文科生均略高于工科生。

(二)词块与搭配比较

原文中有很多认知意义丰富的词块与搭配,这些在文科学生与工科学生的译文中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如,原文一句话中有:“我想到了:这是个熟鸟”。对于“熟鸟”一词,学生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将出现频率超过两次以上的单词做了统计,文科:a bird 11次,domestic bird 9次,mature bird 7次,familiar bird、house bird、skilled bird、tame bird、the bird各2次;工科:a bird 9次,ripe bird 9次,the bird 6次,mature bird 5次,familiar bird、tame bird各4次,adult bird、domestic bird、the bird各3次,rare bird 2次。

由统计可见,关于“熟鸟”的译文,工科学生的选择方式略高于文科,并且其中准确答案tame bird的使用也略高于文科学生。因为“熟鸟”所反映的不是学生单词的记忆和积累能力,而是对于这个单词的认知经验和生活体验,该单词描述的是从小在笼子里被养大的鸟,有过养鸟经验或者在生活中喜爱鸟、经常接近鸟的学生对这个词应该更有体会。因此,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在翻译过程中,认知经验的丰富可以促进学生的翻译能力的发展。

另外两个突出的搭配是“翅膀拧在一处”和“小黑豆眼”。关于前者,文科学生的搭配较为丰富,高频词汇分别使用了动词如twist、wring、stick、bind、entangle、tangle、cross、wrench等,工科学生的高频词汇集中在screw和twist两个单词上。关于后者,文科学生与工科学生的表现方式也有所差异,文科:black eyes 18次,little black eyes 10次,bean eyes 8次,its little black eyes 7次,like eyes 7次,bean-like eyes 4次,bean-liked eyes、black bean-like eyes、its small black eyes、little black bean eyes、small black eyes、the eyes各2次;工科:black eyes16次,its eyes 6次,small black eyes 5次,little black eyes 4次,small eyes 4次,its small eyes、its small black eyes、the eyes 2次 ,in its small eyes、its little eyes、its small eyes、little eyes各2次。

由上述统计可以看出,文科生在具体的细节表述上比工科生更细致,比如“小黑豆眼”中“豆”的形象,文科生有突显出比喻意义,而工科生没有突显比喻意义。但两者在高频词形的搭配数量方面比较接近。

(三)创造性比较

翻译中的创造性与创造心理过程的认知框架有关。德国翻译理论家库斯莫尔采用认知语言学的场景与框架语义学等理论来研究翻译中的创造性,其核心观点是:“译文与原文相比有所变化,即加入了一些新的东西,但它符合翻译任务的目的要求”[7]。另一位德国翻译理论家肯尼则利用语料库研究翻译中的创造性在词汇层面的表现。肯尼出版过《翻译研究的趋势》、《翻译中的词语与创造性》等论著,着重分析译文中只出现过一次而不再重复使用的词语,认为这些独特的形式最能体现出词汇的创造性,也容易界定并利用语料处理方法从文本中检索到[7]。根据肯尼的思路,译文中词语的独特性也可看做是翻译创造性的表现。本研究也对文科学生与工科学生的译语独特性做了统计,文科学生只使用一次的译文单词共计273个,工科学生只使用一次的译文单词共计349个。在译语的独特性方面,工科学生更加显著。当然,这里的译语的独特性只是反映学生使用语言的一个侧面,究竟这些译文语言是否表现了原文的特点还要根据原文的语境加以判断。

四、结语

文科学生与工科学生不同的语言习得背景应该是影响翻译过程的一个因素,在高频词的重复使用方面,文科学生更加得心应手,对文学作品翻译中一些关键词的处理更明确,细节上更具体。客观翻译测试的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工科学生在某些富含生活体验和认知经验的词语方面的表达较文科学生更为贴切,这说明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语言能力,带有认知体验的翻译能力高低也是影响翻译结果的重要因素,认知能力的提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做好定时翻译。就基于语言独特性的语料分析和统计来看,工科生的翻译创造性并不比文科生低,反而偏高,这说明翻译过程中语言习得背景的影响不是绝对的因素。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的词汇组织功能除了与已有的语言能力有关,也与学生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偏好有关。当然,上述只是影响翻译过程的一个方面,学生翻译时的生理、心理和情感等因素也会对翻译结果产生一定影响。这一研究结果启发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对以认知能力为基础的翻译能力投入更多的关注,也能更有效地鼓励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词汇组织功能。

不过,由于本研究是初次尝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受试样本有限,不能代表不同水平的所有的在校本科生。第二,目前以文科和工科学生译文词汇组织功能为基础的评估研究尚不多见,笔者的研究发现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检验。为了使进一步的研究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笔者有几点建议:第一,教师在给学生做定时翻译时可先评估翻译材料是否适合学生进行定时翻译。第二,教师也可以提前讲授一些翻译技巧给学生。第三,学生应该尽可能做更多的自主性翻译训练,以助于其长期翻译能力的培养。

[1]穆雷.翻译研究方法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Baker M.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M]//M.Bakeret al(eds.).Text and Technology:In Honor of John Sinclair.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3.

[3]Hunston S.Corpora in Applied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4]黎士旺.语料库与翻译教学[J].中国科技翻译,2007(3).

[5]王金波.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学需求调查——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外语界,2009(5).

[6]刘士聪.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7]Olohan M.Introduc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Routledge,2004.

The Lexical-organizing Functions of Translato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ranslation——Based on Lexical Differences in Students’Translation Corpus of English and Non-English Majors

CHEN Ji-rong1,LIU Yan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lexical-organization functions of translato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ranslation,we chose two classes of 60 undergraduates of English majors and those of non-English majors as the subjects to complete the same translation task within the same time.Then,the students’translations are converted into corpus for analyzing.It indicates that English majors are more perfect in repeating usage of high-frequency words.However,non-English majors do better in some words with more meaning of life and cognitive experience.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uniqueness of language in translation,we conclude that the creativity of non-English majors is rather higher than that of English majors.It shows that the background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not the final element in translation.Besides language capability,translation capacity with cognitive experience can also influence the translation product.

students’translation;lexical-organization functions;translation capacity

H315.9

A

1009-1734(2011)06-0101-04

2011-10-24

2011年度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基于语料的识解研究与翻译人才培养(2011lslktwx-05)”的阶段性成果。

陈吉荣,副教授,博士,从事翻译学研究。

[责任编辑 陈义报]

猜你喜欢
文科学生工科学生语料
如何提高高中文科学生数学成绩
工匠精神视角下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浅谈文科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足与策略
独立学院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浅析新建本科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违约的成因
针对文科学生的通识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