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瑞森小说中的消费文化透视*

2011-04-13 06:05苏冬凉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美国黑人高跟鞋黑人

苏冬凉

(泉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托妮·莫瑞森小说中的消费文化透视*

苏冬凉

(泉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托妮·莫瑞森作品多处描写了一战后到六七十年代美国黑人独特的消费文化现象。鲍德里亚有关消费文化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读莫瑞森作品中与消费文化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即饮食、穿着、娱乐休闲、品牌以及身体消费,分析“大众消费模式”所带来的美国黑人消费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的转变,并借此探讨消费对于黑人的符号价值意义和颠覆作用。

黑人;消费文化;符号意义

一、总述

大众消费诞生于20世纪初的福特主义生产,到了20年代,当汽车占据美国文化中心位置时,消费社会在美国产生。福特主义生产的重要意义在于造就了史无前例的大众消费模式。经济学家卡图纳对此进行了清晰的概括:“除了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外,从前的奢侈品如拥有私房、耐用品、旅游、休闲和娱乐不再限定在少数人身上了。芸芸大众都参与到享受这些物品的行列,并表现出对这些物品的最大的需求。”[1](P5)随着大众消费的到来,消费所具有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功能日益显现,也不断改变着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说,随着美国20年代进入大众消费社会,消费生活方式已经逐步取代出生、血统和种姓等级成为个人的识别系统,而20世纪20年代对于黑人来说也是一个大转变的年代,黑人在政治上和文化上进一步觉醒,出现了哈莱姆文艺复兴。这次黑人运动伴随着大众消费模式,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了美国黑人的生活。从20世纪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到60年代的黑人文艺运动,美国黑人作为“芸芸大众”中的一员,也享受着“消费社会”所带来的丰盛,在经济、文化、社会及心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变。而这一切的变化在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的作品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从1970年第一部作品出版并蜚声美国文坛起,莫瑞森至今已创作了八部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孩子》、《宠儿》、《爵士乐》、《天堂》及《爱》。这八部小说除了《宠儿》故事是发生在1873年外,其余七部都发生在一战后到六、七十年代的美国。这七部小说多处描写了一战后美国黑人各种商业消费活动,在文本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国黑人消费文化现象,这主要体现在饮食、穿着、娱乐休闲、品牌以及身体消费等方面。分析“大众消费模式”所带来的美国黑人消费价值观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伦理观的转变,可以探讨消费对于黑人的符号价值意义和颠覆作用。

二、小说中的消费文化现象

(一)饮食

饮食是消费的第一也是最基本的大事,但是饮食不是纯粹的生理活动,莫瑞森“经常使用食物形象去探索美国黑人身份”。[2](P90)美国黑人一开始从非洲大陆到达美国时,生活条件极其低下,基本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也逐步形成了一些自己的饮食特征,主要以自然中生长的水果如草莓、葡萄等以及其它农作物为食。然而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美国黑人的饮食中不断吸取了白人饮食的成分,原始自然的东西逐步让位于牛奶、糖、饮料、酒、咖啡等现代食品,食物变得富足而多样化。《最》①本文中的小说名称都只用第一个字代替,比如《最》表示《最蓝的眼睛》,以下同。中佩科拉喜欢吃玛丽·珍牌的糖块,喜欢到爱斯乐冷饮店买冰淇淋吃,喜欢用印有雪莉头像的杯子喝牛奶《秀》中奈尔和秀拉经常光顾埃德娜·芬奇的“醇芳馆”冰淇淋店。《爱》中到科兹旅游度假胜地的黑人游客吃着“蟹肉沙拉、火腿、鸡肉、蛋卷和柠檬味蛋糕”[3](P6)。从这一切可以看出美国黑人的饮食已经逐步过渡到了食物的相对富足以及加入白人饮食特点的阶段。而在“哪里吃”的问题上,许多美国黑人也开始选择咖啡厅、酒吧、电影院等作为他们饮食消费和放松自我的地方。《最》中波莉到电影院里一边看着电影一边吃着糖:“我就那样梳着头坐着看电影,特别开心。我想要从头到尾再看一遍,就起身去买糖吃。”[4](P78)《所》中麦肯不但喜欢吃甜食,而且经常跟他的朋友吉他到玛丽酒家喝酒和咖啡。《柏》中吉德不但喜欢吃奶昔、法国面包、喝白兰地和威士忌,而且还会去旅馆喝酒:“薄荷酒……等着侍者端着饮料回来,她当即后悔了,就又要了苦艾酒。”[5](P240-241)小说中到处有酒吧、聚餐、狂欢节以及庆祝生日的聚会。“吃什么?怎么吃?哪里吃?跟谁吃?食物变得意味深长,超出了表面的现象,成为文化的符码,延伸出所谓的‘胃口的政治’”。[6](P112﹣113)

(二)穿着

穿着同样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意义或身份的符号和手段。服装的款式和质地折射出不同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形态。同时,穿着还常常被用作反抗和颠覆的工具。随着美国黑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及白人价值观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黑人开始选择高档的服饰来摆脱贫穷和地位低下的“污名”,展示自己新的地位和品位。这一时期黑人对穿着的选择印证了让·鲍德里亚所说的商品符号价值理论,即商品是一种符号和象征,能够为人们创造自我,建构身份。对穿着的选择赋予了黑人积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使黑人得以隔断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颠覆传统意义上的富有属于白人,贫穷属于黑人的区分。

在小说中,几位主人公在衣着质地方面都选择了动物的真皮:《最》中波莉的兔皮衣、《秀》中秀拉的狐狸尾巴毛大衣、《柏》中吉德的海豹皮衣、《天堂》中双胞胎父亲为其母亲买的海豹皮大衣。在她们看来,真皮是高档、品味和富有的象征。有能力买真皮大衣象征着她们进入富人的行列。另外几位主人公则在衣服的款式方面进行了考究,如《天》里吉姬的迷你裙,《爵》中多卡丝跳舞时穿的风骚的衣服,《爱》中女孩穿的短得像短裤的裙子,还有《所》中麦肯“穿的都市阔人的三件套西装和时髦皮鞋”。[7](P424)这一切无不显示了他(她)们对时尚的追求和品位。作为美国大众中的一员,他们也享受着物质丰盛给他们带来的一切。白与黑、富与贫的界限被打破。时尚不再集中在少数的白人身上。而更具颠覆性的是黑人女性穿高跟鞋。高跟鞋是区分女性阶层的标志物,因为为生计所累的所谓下层妇女是很少穿高跟鞋的。正如科林西安丝所说:“只有不必整天站着干活的人才能经得起高跟的压力长途搭车回家”。[8](P221)小说中多次提到黑人女性对高跟鞋的喜好。在《最》里,“镇上的女人们都穿高跟鞋,波莉也试了试”;《天》里琼恩“穿着一双白色的高跟鞋”;《爵》中有“大城市的街道上穿着高跟鞋匆匆疾走”的女人;《所》里麦肯的姐姐科林西安丝“总是穿着高跟鞋上班”;《爱》里费斯穿的“高跟鞋,鞋的前头还有一个粉色的皮质的X”。“高跟鞋是女性的鞋。高跟鞋就像一条小船,能够载着她们到达时尚、精致、浮华的现代生活。”[6](P103)

几位女主人公对穿着和高跟鞋的选择和喜好凸显了让·鲍德里亚的观点,即“今天的消费已然不是人的真实消费,而是意义系统的消费。[9](P70)《柏》里有一个场景描写的是吉德在自己房里穿着她的海豹皮大衣,即使天很热还舍不得脱下:“天气虽然热,但海豹皮的感觉实在太好了,她舍不得脱掉了……额头已形成了汗珠,她抹掉汗珠,但仍未脱下大衣。”[5](P77)这一场景很好地说明了商品的消费异化,即商品与人的实际需要相脱节。大衣的实际功能是用来御寒的,但对于吉德而言,大衣的真正使用价值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象征着一种高地位和高品位。“正是由于物品的符号象征性,导致社会生产了许多从功能角度来看‘无用’的产品。”[10](P150)而高跟鞋不但没有任何实际的使用价值,有时甚至是一种累赘和负担,但它代表了女性、性感和时尚,表明生活的相对富足(至少不用干重活)。所以小说中几位黑人女性更是不惜一切代价去拥有它。《最》中波莉试着穿高跟鞋,“可高跟鞋使她走路一瘸一拐得更明显了”;《所》中科林西安丝总是穿着高跟鞋上班,等到工作的地方再换上平底鞋,为的也是在路上炫耀她不用干重活;《爱》中费斯穿高跟鞋“除了跳舞和炫耀外一点用处也没有”;《天》里的帕拉斯“穿着高跟鞋跑动起来时真是一道景观”。

(三)娱乐休闲

一战后,美国由于远离欧洲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直接破坏,经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一时期,一些“省时”消费品如洗衣机等的出现使美国经济出现了休闲化,减少了美国主妇做家务的时间,增加了她们的休闲时间。此外,美国还出现了集休闲、美食、娱乐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开始提高,闲暇的生活已经不再只是白人和上层社会的专利品,而是逐渐扩展到了其他不富裕的团体之中,黑人群体便是其中之一。逐渐摆脱了经济和政治上的束缚,美国黑人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了休闲娱乐上,这在莫瑞森小说中也有深刻的体现。小说以一种崭新的角度展开了对这一时期美国黑人娱乐休闲消费的描写,比如电影、舞会、旅游,以及各种俱乐部、游戏,购物广场等。

电影自1927年出现以来,以其强大的吸引力风靡了当时西方绝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当时人们一种重要的消遣方式。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电影院的数量已有2万多家。莫瑞森小说中有许多关于看电影的描写。《最》中波莉自己回忆说:“惟一让我快乐的时光是在电影院里度过的”;《爱》中克里斯廷是从电影中了解当情妇的可悲下场的;《秀》中奈尔的“孩子们到爱尔米拉影剧院看妖魔影片”。在《天》中,玛维斯提前开车出发到佩特森,为的是能“在《秘密风暴》开演前赶到那里,她整整一个夏天都没赶上看那部影片”。《爵》中有恋人从电影院出来时互表爱意的情景:“当他们从电影院走进阳光中时把线头从他的蓝哔叽呢外衣上掸下去的那部分”。[11](P243)电影给这一时期的美国黑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理和精神愉悦,成为他们最主要的消遣方式。

跳舞和参加舞会也是美国黑人消遣娱乐和放松自我的另一重要方式。在《秀》里,经常可以看到“穿着花布衣裙的黑种妇女,随着口琴奏出的轻快乐曲跳着黑人步态步、扭摆舞或是什么随心所欲的舞步”。在《爵》中,多卡丝“喜欢科尼岛、出租舞会”。在《所》中,“坐卧不宁的主妇们也可以在这店(指玛丽酒店)得到满足,可以跳舞跳到把鞋后跟踢掉”。《爱》中科兹游览胜地可以说是夜夜笙歌,到处是音乐和舞蹈:“他们来这里部分是为音乐,但主要是为了跟漂亮的女人在海边跳舞”。他们都在跳舞中体验着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放松。

小说中还有各种各样的游戏:《秀》中的“消磨时光”弹子房,《所》中的“羽毛”弹子房和叫牌游戏,《天》和《所》中的纸牌戏,《爵》中的扑克、台球和高尔夫球。此外,外出旅行和购物也是他们很重要的休闲消费方式。在《所》中,“全家(指麦肯一家)在周日下午乘车出游已经成为一种习俗惯例”;《爱》中的库什旅游胜地是很受黑人们欢迎的外出旅游胜地。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大规模的超市、购物商场和连锁店,逛街因此成为了一种时尚,“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商品有效地构筑了一个物质享受和放纵的梦幻世界。”[12](P96)在《天》中,玛维斯在吴尔沃思连锁店买了内衣和编带凉鞋;《柏》中吉德驾车一路驶向“十九区的那家超市,她的清单上列出的东西一定应有尽有,而且不必考虑期待品和折中物”;《爱》中克里斯廷去沃尔玛超市逛街,带回所有她所需要的东西。各种娱乐消费不断出现,而作为美国大众中的一员,美国黑人也开始享受着消费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放松。

(四)品牌

莫瑞森小说中随处可见品牌,其范围涉及衣食用行。虽然我们不知这些品牌在当时有多出名,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黑人已经从最初的对生活的简单要求慢慢地跨越到对生活相对高的要求。《秀》中妇女们用“努·奈尔”牌发乳、穿“骆驼”牌长裙、用“酸奶姑娘”牌烘烤粉。《天》中双胞胎兄弟俩嚼着“双薄荷“牌口香糖、吸着“特·阿莫”牌香烟,还有“蠢鸭”牌线衣、“顶好牌”胶布、“伊维昂牌”矿泉水、“福斯塔夫牌”啤酒、“象牙雪牌”洗浴剂。《所》中奶娃买给女朋友的“泰梅克斯牌”手表和“白肩牌”科隆香水,以及“卡尔森”剥皮刀、“南船星座”牌玉米淀粉、“杰米玛”牌鞋子和“红帽牌”啤酒。《爵》中乔卖的“克里奥特佩拉牌”化妆品。《柏》中儿子和吉德抽的“高卢人牌”香烟等。品牌与非品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品牌在这里不仅是一种质量的保证,也是一种身份”。[13](P106)而非品牌产品往往代表“廉价”以及社会低的阶层崇简节约的消费观念。黑人对品牌的追求表明一种身份的蜕变,象征着他们颠覆了黑白的界限,同时迈向更高的社会地位。

从20年代福特T型轿车出现以来,拥有小车不再只是属于白人的特权,黑人也逐渐加入到有车族的行列。莫瑞森小说中经常提到品牌汽车。《最》中佩科拉的隔壁邻居罗莎玛丽“坐在1939年的别克牌小汽车里吃着黄油面包”;《爵》中“一向喜欢喧哗的福特汽车也安静下来”;《爱》中Dr Rio开的是卡迪拉克汽车。《所》中麦肯开的是别克牌轿车,而他父亲开的是“双色福特牌轿车”,还有“一辆灰色‘奥尔兹莫比尔’牌旧汽车”和“一辆一九五四年出的‘雪佛莱’”。《天》中有一段对汽车的专门描写:“一辆是五三年的‘上佳空气’,外表是绿色的,里面是奶色的,车牌号是085B,六缸,双模式后护板,双速自动换挡。再比如说,一辆是四九年的道奇‘旅行号’式,黑色,后风挡破裂,边缘式护板,液压制动,棋盘式格栅。还有一辆是配用阿肯色钢板的五三年的‘奥尔兹’汽车”。[14](P11)美国社会学者奥尼尔认为:“汽车是一种象征性物品。它不仅是身体的承载工具,也是那种看重私隐观和自由观的身体的承载工具。”[10](P216)对于黑人来说,拥有汽车表明他们拥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活动自由,这是之前的美国黑人所享受不到的。因此“尽管小汽车有其实用的价值,它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是同小汽车的符号表现功能相联系的。”[10](P215)

(五)最美的消费品:身体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到:“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9](P120)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美国,是一个奉承“白尊黑卑”的社会。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的身体时常受到压抑和玩弄。随着美国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美国黑人女性摆脱了被压抑的历史处境,也开始享受着追求身体美的特权,并获得了空前的解放和自由。“身体的价值曾在于其颠覆性价值,它是意识形态最尖锐矛盾的策源地。”[9](P128)美国黑人以自己的身体为美,尽可能地装扮自己,并获得了社会的认可,这颠覆了“白是美,黑是丑”二元论的意识,体现了黑人地位的提高。《最》中芝娜买卷发器做头发、在脸上涂厚粉、画眉毛和嘴唇;《柏》中吉德用矿泉美容保健,对自己的指甲精心呵护;在《爵》中,纽约到处有美容院和美发厅,女生们涂口红,到“高级时尚”烫头发、买化妆品,到美容院美容、买染发膏和雪花膏做头发;《所》中女生们用唇膏、口红、香粉、香水等来打扮自己;《爱》中茱莉亚“把自己的指甲涂成蓝色,用的口红像黑莓一样的黑”。“美丽之于女人,变成了宗教式绝对命令”。[9](P124)小说中的黑人女性购买着能使自己变得美丽的一切东西,压抑已久的灵魂得到了释放。

三、结语

长期以来,宗教在黑人生活中一直扮演及其重要的角色,这在许多黑人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最早的便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的形象。在黑人特殊的生活经历中,宗教被认为是抚慰心灵的一方良剂。而随着美国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宗教在美国黑人生活中的影响渐趋衰微。“许多研究者认为,伴随着西方现代性出现的消费文化代表了一种治疗性精神气质,即通过无止境地追求商品和服务寻求心理和生理上的愉悦和自我实现,以取代传统宗教的救赎功能。”[1](P29)消费成为逃避痛苦和不幸的避难所。然而消费所带来的这种满足只能带来暂时的快乐,因为“欲望是永远不能满足的”[15](P37),现代人永远都是失望者。

而在两战之间,随着美国消费文化的兴起,美国人的伦理观和价值观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初次显露了消费文化的发展迹象……众多的新品味、新秉性、新体验和新理想广泛传播开来。与一般宗教、尤其是清教徒所恪守的传统古训(禁欲、勤奋、远见和节俭)背道而驰,人们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16](P165)美国社会的这种消费文化也直接影响到了美国黑人群体。新一代的美国黑人跟美国年轻白人一样,抛弃勤奋、节俭和禁欲的传统价值观念,接受享乐主义原则,注重自我表现和自我感受,追求身体的解放,从消费中寻找快乐。

一战后,消费关系已逐步取代种族关系和其它一切关系成为美国社会的主题。美国消费时代的到来赋予黑人消费积极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意义。在社会意识形态上,美国黑人的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颠覆作用,颠覆了白与黑、美与丑、富与穷的二元界限,重新诠释了黑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美国黑人消费更多表达的是一种维护黑人自身权利和反对不平等的立场。购物,对于美国黑人来说,是一种权力的来源,同时也符合当时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对于当时的美国社会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莫瑞森小说展示了一战后美国黑人多方面的生活,其中包括美国黑人独特的消费文化现象以及道德观和伦理观的转变,这对于我们研究美国黑人发展史以及消费文化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杨中举,王红坤.黑色之书:莫里森小说创作与黑人文化传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3]Morrison Toni.Love[M].New York:Alfred A.Knopf,2003.

[4]托妮·莫瑞森.最蓝的眼睛[M].陈苏东,胡允桓,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5]托妮·莫瑞森.柏油孩子[M].胡允桓,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6]焦雨虹.消费文化与都市表达[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7]王家湘.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8]托妮·莫瑞森.所罗门之歌[M].胡允桓,译.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2005.

[9]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角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1]托妮·莫瑞森.爵士乐[M].潘岳,雷格,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6.

[12]Lindner,Christoph.Fictions of Commodity Culture:From the Victorian to the Postmodern[M].Hampshire: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2003.

[13]程箐.消费镜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4]托妮·莫瑞森.天堂[M].胡允桓,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15]Evans Dylan.An Introduction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M].London:Routledge,1996.

[16]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A Consumer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the Works of Toni Morrison

SU Dong-li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Quanzhou 362000,China)

Toni Morrison’s works describe the unique consumer cultural phenomenon from after the WWI to the 60s and the 70s.Jean Baudrillard’s theories about consumer culture can help analyze several aspects concerning the consumer culture,such as food and drink、apparel、entertainment、brands and body consumption,and help explore the changes of African-American people’s consumptive values and ethic values brought about by the mass-consumption pattern,as well as the symbolic meaning and subversive function of consumption.

African-American people;consumer culture;symbolic meaning

I712.53

A

1009-1734(2011)06-0015-05

2011-10-29

2011-2012年度年泉州师范学院校级课题《托妮·莫瑞森小说中的消费文化透视》(项目编号2011SK14)研究成果。

苏冬凉,讲师,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陈义报]

猜你喜欢
美国黑人高跟鞋黑人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高跟鞋浴缸
常穿高跟鞋或致“腰突”
黑人谈河流
THE JAZZ AGE
高跟鞋
偷穿高跟鞋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