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娜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或肺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病理特点是支气管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多。临床出现有连续2年以上,每年持续3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气喘等症状。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晚期炎症加重,症状常年存在,不分季节。严重时可并发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甚至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它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的常见病,尤以老年人为多见,患病率男性较女性为多,而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老年人中,约90%以上的肺气肿和肺心病是由慢支发展而来的[1],该病起病隐袭,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病程迁延反复,肺功能逐渐恶化。当出现气促的症状就诊时,多数肺功能已达中度损害。现就笔者所在科30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预见性护理及康复训练方法报告如下。
本组 30例。 男 18例,女 12例,男女比例为 3∶2;年龄75~86岁;病程10~22年。
2.1 戒烟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首先要戒烟,避免被动吸烟,因为烟中的化学物质如焦油、尼古丁、氰氢酸等,可作用于植物神经,引起支气管的痉挛,从而增加呼吸道阻力;另外还可损伤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及其纤毛,使支气管黏膜分泌物增多,降低肺的净化功能,易引起病原菌在肺及支气管内的繁殖,致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2]。
2.2 注意保暖 在气候变冷的季节,患者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避免受凉。因为寒冷一方面可降低支气管的防御功能,另一方面可反射的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黏膜血液循环障碍和分泌物排出受阻,可发生继发性感染。
2.3 加强锻炼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多去空气新鲜的地方,少去或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尽量不与感冒患者接触,感冒流行季节,少去公共场所,家中患有感冒者,要设法隔离避开,以提高免疫能力和心、肺的储备能力。试用冷水洗脸,以增强对寒冷的锻炼。
2.4 过敏性慢性支气管炎的防护 对有明显过敏因素、常反复发作或肺通气功能进行性下降较快者,可试用规律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对部分患者可能有保护作用。此外,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避免环境污染、加强卫生宣教和改善工作条件及卫生习惯,加强营养等对慢支的防治都有重要意义。
2.5 预防感冒,包括病毒、支原体或细菌感染 对于易感人群,可以试用流感病毒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对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近年亦有使用一些免疫调节剂,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预防慢性反复呼吸道感染。
2.6 做好环境保护 定时通风避免或减少吸入烟雾、有害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以免诱发慢性支气管炎。
2.7 合理饮食 摄入营养丰富的清淡膳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果汁等。多食平喘祛痰、温肺、健脾的食品食物如白萝卜、胡萝卜、白果、枇杷、柚于、南瓜、山药、栗子、百合、海带、紫菜等,忌食已明确引起过敏的食品如鱼、虾、奶类、蛋类,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咖喱等,不要饮食过咸、过甜,忌油腻与饱餐;要戒烟酒;以避免咽喉刺激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而诱发。
2.8 改善居住环境 居住房间应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新鲜,保持适宜的温度18~22℃、湿度50%~60%,鼻黏膜不觉干燥,不用煤炉,被子和枕头要用纯棉绒类,不用鸭绒,羊毛毯。房间要清洁,力求简洁,不要养动物、花。
3.1 咳嗽排痰的方法 协助患者坐起,做深而慢的呼吸,做第二次深呼吸时,吸气后屏住呼吸,2次短而有力咳嗽,从胸部咳出痰液。
3.2 呼吸训练的方法
3.2.1 腹式呼吸 患者取卧位或半卧位,双膝半屈曲,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吸要慢而均匀,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下陷,可将一手放在腹部,可感到腹部起伏,呼与吸时间比例为 2~3.1,训练 2 次/d,10~15 min/次。 熟练后可增加训练次数。其目的是:加强腹肌、膈肌的训练,以提高呼吸效率。
3.2.2 缩唇呼气 患者用鼻吸气,然后通过缩拢嘴唇慢慢呼气,边呼边数数,开始患者可以数到第四、第五次做出一个“扑”的声音完成呼气,经过训练,可以慢慢加长呼气时间,患者可数到第七、第八次时发“扑”的声音,呼出最后一口气。其目的是:使患者呼气时提高支气管内压,防止小支气管过早塌闭,有利于肺泡气体的排出。
3.3 指压按摩 点按中府、膻中、天突、太渊等穴各1~2 min,以感到酸麻为度;按揉定喘、风门、肺俞、厥阴俞各1~2 min,以感到酸麻为度,用掌拍法拍打胸背部至背部发热,皮肤以发红为度;推按膀胱经及胸背部经络,自上而下,反复10~20次。
3.4 氧疗 饭后、睡前低浓度吸氧2 L/min,15~30 min/次。
[1]耿德章.中国老年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
[2]张文康.支气管炎与哮喘防治[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8,9(2):502.
[3]吴阶平.中华医学百科大词海[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