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英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山东潍坊 261061)
尿素及非蛋白氮中毒是由于饲喂饲料中含有尿素及非蛋白氮化合物添加剂后,在瘤胃内释放大量的氨引起,在临床上是以强直性痉挛和呼吸困难等为特征的中毒性疾病,其实质是高氨血症,即氨中毒。本病多发生于牛,尤其是成年奶牛与肉牛等较为多发。
1.使用尿素饲料添加剂不当。据试验结果表明,尿素0.5 kg可相当于粗蛋白质1.3~1.4 kg,在瘤胃内可相当于豆饼3.5 kg所含的蛋白质。若饲喂量过大,如尿素每日每头牛超过100 g以上,饲喂方法不当,如尿素溶解水中以及没有经过适应阶段便突然间大量饲喂等,或放牧在喷洒尿素等化肥草场等,都可引起中毒。或对添加的尿素未经搅拌均匀等因素,也是造成中毒的原因。
2.非蛋白氨化合物。特别是铵盐等含氮量较高的中性速效化肥,由于保管不当,堆放在饲料近旁,导致发生误用(如误认为食盐)或被动物偷吃而发生中毒。
3.饲料中糖类含量不足,而豆科饲料比例过大,肝功能紊乱,瘤胃液pH值升高在8.0以上以及饥饿或间断性饲喂尿素等,也可成为发生中毒的诱因。
当尿素及非蛋白氮化合物进入瘤胃后,在反刍动物瘤胃中脲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脲酶的作用最为旺盛,可使多量的尿素在短时间内被分解,通常瘤胃液中氨含量高达80 mg/100 ml时,尿素分解成氨的速度加快,并使其量增多超过微生物群合成氨基酸、蛋白质的限度,便导致氨在瘤胃内大量蓄积,而被吸收进入血液,使血氨含量增多达2 mg/100 ml以上时,即可发生氨中毒。
牛采食尿素后约20~30 min即可发病。在临床上以痉挛性强直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为主要特征。其症状按其经过分为初、中和末期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表现不安,呻吟,肌肉震颤和步态踉跄,共济失调等,多摔倒在地不能起立。
中期阶段:发生在采食或饲喂过后2~3 h,病牛食欲废绝,反刍、嗳气停止。瘤胃蠕动大大减弱,伴发程度不同的臌气,反复出现全身强直性痉挛症状,如牙关紧闭,反射机能亢进和角弓反张等,同时呼吸困难,自口、鼻流出泡沫状液体,心搏动亢进,心跳加快,脉搏增至120~150次/min,心音不清,节律不齐,体温升高,失去知觉。
末期阶段:呈高度呼吸困难,从口角流出大量泡沫状涎水,瞳孔散大,皮温不整,胸背部出汗,肛门松弛,排粪失禁,尿淋漓。急性中毒病例,仅1~2 h以内即因窒息而死亡。
病牛经过6~7 h后,若体温恢复正常,其它症状有所轻减,可自愈。个别病牛有后躯不全麻痹或尾力降低等后遗症。由于不能站立而被迫卧地的病例,则继发褥疮或败血症,死亡或被淘汰。
采食尿素史对于诊断本病有重要意义,可根据发病病史有尿素等添加剂或放牧在喷洒尿素及非蛋白氮化合物等化肥的草场,以及强直性痉挛和呼吸困难症状等,可建立病性诊断。为进一步确诊,应对瘤胃液、尿液、血液中氨的含量进行检验,当瘤胃氨含量高达80~200 mg/ ml,血氨含量高达2~4 mg/ml时,可确诊为氨中毒。
治疗:本病病程极短,通常在发病后1~2 h内死亡,甚至死亡率高达80%以上。故对本病宜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
1.早期可灌服大量的食醋或稀醋酸等弱酸类,以抑制瘤胃中脲酶的活力,并中和尿素的分解产物—氨。可给成年牛灌服5%醋酸溶液1~3 L,若混加糖蜜和水适量,可获得满意效果。
2.可用硫代硫酸钠溶液静脉注射,作为解毒剂,同时对症地应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水合氯醛以及瘤胃制剂等,可提高疗效。
3.对症疗法,如强心、兴奋呼吸中枢以及镇静等为目的,应用氧化樟脑制剂、25%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肌甙注射液和维生素B1、维生素C等。当瘤胃臌气时,可行瘤胃穿刺术放气急救。
1.必须严格饲料保管制度,不能将尿素肥料同饲料混杂堆放,以免误用,做到专人负责保管,一定做到不使牛误食发生中毒。
2.饲喂尿素等饲料添加剂的牛群,正确控制用量,以不超过日粮干物质总量的1%或精料干物质的2%~3%。同时在饲喂方法上宜由小剂量逐渐增大剂量,并不要以间断饲喂为原则,使瘤胃内原生动物有习惯或适应过程。
3.不要单独饲喂尿素等饲料添加剂,应与富有糖类饲料混饲,但要严禁饲喂富有蛋白质类的大豆或豆饼等精料。
4.饲喂时不宜用水溶解,以免尿素过快分解,易发中毒,在与其它饲料混合时要求调拌均匀,尤其在制作青贮过程中添加尿素更要注意拌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