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兰
小论韩国五腧穴针刺疗法
黄玉兰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五腧穴;针刺疗法;刺法;舍岩针法;太极针法;八体质针法
五腧穴是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的五个特定穴,是被古今医家所重视的常用要穴。五腧穴又配属五行,即《难经·六十四难》中“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指出了五腧穴的五行属性。《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提出了五腧穴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结合经络、五脏、六腑的五行属性进行选穴,实施“补母”、“泻子”调节阴阳盛衰。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论述了运用五腧穴的五行属性自经选穴补泻。张世贤在《校正图注难经》中,将补泻适用范围扩大至他经补泻。目前,韩医界又在以上五腧穴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了韩医传统的四象医学理论和饮食疗法等等,创立了舍岩五行针法、太极针法、八体质针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舍岩针法始于朝鲜中期(1644年以后),舍岩道人所创,因此被命名为舍岩针法。舍岩针法是在《难经》和《神应经》的五行针理论上,结合了兼备自经和他经补泻的五行补泻针法,此法配方严谨巧妙,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疗效卓著。
舍岩在《五行序》中所言:“木母补于火子,心病自痊。土官泻于水臣,肾亡回惺。抑西官之金气,肝胆安稳。洗东将之木贼,脾胃遐龄。肝位东方,肾受生而肺受克。心居南乡,北受克而东受生。相生则可补,相克则必泻。虚则可补,实者可泻”,即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上进一步结合了贼邪关系,“克实则令我虚(亢则害),虚则抑其官;克虚则令我实(抗则侮),实则补其官”的。在这里“官”是有权势、官使的意思,指“克我”的五行。舍岩依据以上原则创建了四套方系,即正格、胜格、寒格和热格处方,分别指十二经脏腑虚证、实证、寒证、热证的配方。如肺正格是补太白、太渊,泻少府、鱼际;胜格是补少府、鱼际,泻阴谷、尺泽;寒格是补少府、鱼际,泻阴谷、尺泽;热格是补阴谷、尺泽,泻少府、鱼际。
舍岩针法的补泻方法使用手法补泻、呼吸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和迎随补泻方法与目前国内临床上使用的补泻手法一致,而手法补泻则随施术时间(午前、午后)、男女、阴经和阳经、上肢和下肢不同而加以区别。例如患者为男性,拇指向前针向右旋转为补,相反为泻,再结合九六补泻,而女性则相反。
1974年李炳幸创建了太极针法。他在朝鲜末期医家李济马的《东医寿世保元》理论基础上结合了针法。李济马是朝鲜末期的医家,他以“天人性命”理论作为根基,发现了“四象人脏腑性理”,即现今韩医“四象医学”理论。
《东医寿世保元·脏腑论》指出:“心为一身之主宰,负隅背心,正向膻中,光明莹彻,耳目鼻口,无所不察,肺脾肝肾,无所不忖,颔臆脐腹,无所不诚,头手腰足,无所不敬。”《东医寿世保元·四端论》指出:“五脏之心,中央之太极也,五脏之肺脾肝肾,四维之四象也。”由此可知,李济马强调了心统属四脏而高出于四脏,故取心经的五腧穴抑制大脏器五行属性,应用于鉴别体质,因其为治疗心经为主的针刺法,故叫作“太极针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东医寿世保元》中记载:“曾见少阴人中气病,舌卷不语,有医针合谷穴而其效如神,其他诸病之药能远效者。针能速效者有之,盖针穴,亦有太少阴阳四象人应用之穴而有升降缓速之妙。”因此,太极针法重用原穴,治疗以取各大小脏器的原穴为主——泻大脏器的原穴,补小脏器的原穴。
心为太极属土,人因先天禀赋不同,可分为四种体质,太阳人、太阴人、少阳人、少阴人。太阳人,肺大肝小,属金性体质;太阴人,肝大肺小,属木性体质;少阴人,肾大脾小,属水性体质;少阳人,脾大肾小,属火性体质。
治疗原则是“大者泻之,小者补之”,这与《内经》“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阴阳偏盛、偏衰的治法互相融合。因此调节阴阳而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四象医学的基本治疗原则。治疗以针刺手少阴心经穴为主,以协调不均衡为原则。有以下三种选穴方法。①根据不同体质。太阳人,金气太过,火克金,补少府穴(心经火穴)来调节气血。以此类推,太阴人补灵道穴,少阳人补少海穴,少阴人补神门穴。②根据不同脏局。太阳人脏局肺大肝小,治以泻肺补肝,即泻太渊补太冲。太阴人脏局肝大肺小,治以泻肝补肺,即泻太冲补太渊。少阳人脏局脾大肾小,治以泻脾补肾,即泻太白补太溪。少阴人脏局肾大脾小,依据“肾气温而蓄故不可泻”原则,选择肾之“党与”大肠之原穴合谷穴,治以泻合谷补太白。③根据不同疾病。太阳人耳病,耳属肺“党”,因其肺大,泻太渊穴。太阴人眼病,眼属脾“党”,因其脾小,补太白穴。少阳人腰病,腰属肝“党”,因其肝小,补太冲穴。少阴人骨病,骨属肾“党”,因其肾大,泻大肠原穴合谷穴。
太极针法的补泻方法使用圆补方泻法和捻转补泻法,无男女、经络、午前午后之分。
1965年,韩医博士权度元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一届世界针学术大会中首次提出了八体质论、针刺疗法和相应体制脉象图表。他在四象医学的基础上结合了独特的诊脉法将人体质划分为八个体质,根据不同体质实行饮食疗法和针刺治疗,并建立了完整的治疗体系。
①八体质。八体质论在四象体质的基础上将四体质分阴阳,属阴者以腑者大小排序,属阳者以脏者大小排序,划分为八种体质类型,即木阳、木阴、土阳、土阴、金阳、金阴、水阳、水阴。②脉诊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以二、三、四指,分别搭在患者左右手的关、尺、尺后。诊脉时先用三指同时重按到无脉搏跳动,继而将三指同时一点点松开,以感受最先入指的部位。根据左右手入指部位辨别体质。③饮食疗法。权度元注重食药同源,认为饮食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根据O-ring test法[9],研究出对不同体质有益和有害的食物和药物。④八体质针法。穴位处方有基本方和副方。副方包括免疫方、腑系炎症方、脏系炎症方、活力方、退行性方、杀菌方、精神方、脑神经方和内分泌方。每种处方由四个穴位组成一组。穴位组成均属五腧穴。其基本原理灵活应用了自经“补母泻子”理论。
八体质主要通过脉诊法加以辨别。根据不同体质的脏腑布局,再辨病因所在脏腑。金阴体质主因大肠实为病,金阳体质主因肝虚为病,土阴体质主因胃实为病,土阳体质主因肾虚为病,木阴体质主因大肠虚为病,木阳体质主因肝实为病,水阴体质主因胃虚为病,水阳体质主因肾实为病。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基本方和副方及C、P、M治疗法。C、P、M治疗法分别用于上焦、中焦和下焦病症,要求一次或重复针刺相应的补穴和泻穴。在治疗过程中严格要求患者遵守饮食禁忌。
八体质针法不同于其他针法,不追求得气,不留针,刺法使用单刺法,重复次数随使用的处方有所不同。补泻方法使用迎随补泻法。针刺深度不超过5 mm。阳体质多刺右,阴体质多刺左。针具有特制的带弹簧的针管,里面插入毫针使用。
综上所述,上述三种针法运用了五腧穴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结合了自经补泻与他经补泻,用穴精当,执简驭繁,其疗效显著,广泛用于韩医临床中各科病症的治疗。舍岩针法是辨证论治选方施治,其他两种针法则根据辨别与生俱来的体质进行治疗,各具其特点。期待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和针灸临床治疗有一定帮助和启发,希望能将其融合到中医学的研究中。
[1] 全国韩医科大学针灸经穴学教室编著.针灸学<下>[M].首尔:集文堂,1994:1129-1136.
[2] 朴喜守,方载盛.韩医疗养法汇通(地)[M].首尔:图书出版新千年, 2000:67-103.
[3] 舍岩.舍岩道人针灸要诀[M].首尔:杏林出版社,1985:221-226.
[4] 李炳幸.针道源流重磨[M].首尔:杏林书社,1974:344-353.
[5] 李济马.东医寿世保元[M].首尔:骊江出版社,1992:28-137.
[6] 权度元.体质针研究[R].东京:1965.
[7] 权度元.关于体质针治疗的研究(第七集)[A].韩国:明知大学, 1974.
[8] 朴喜守,方载盛.韩医疗养法汇通(地)[M].首尔:图书出版新千年, 2000:387-403.
[9] 朴智佑.四象体质诊断法[M].首尔:杏林出版社,1996:58.
2011-07-30
R245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1.12.862
1005-0957(2011)12-0862-02
黄玉兰(1985 - ),女,2004级7年制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