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隐喻的原理与方法

2011-04-13 03:11:41刘风景
关键词:法学隐喻法律

刘风景



法律隐喻的原理与方法

刘风景

法律隐喻是法学家为了理解或解释某一法律问题(本体)而借用其他领域的概念(喻体),以实现从其他知识领域到法律领域的意义转换的思维活动,是法学中常用的定义方式和认知方法。法律隐喻以类比推理为基础,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各种法律现象的有效方法,还有助于培育公众的尊法情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彰显对人性的尊重。运用法律隐喻时,须遵循事物本质,了解其工作机制。

法律隐喻; 法律修辞; 类比推理; 法学方法

一、法律隐喻的概念分析

隐喻是与明喻相对而言的,在本体与喻体的关系上它比明喻更为紧切,是各种比喻中一种最典型的形式。隐喻原本是一种修辞格式,其中有关话题被一种用于非字面意义描述的语词或句子来指称。在典型的隐喻用法中,字面上似乎不合逻辑和荒谬的,但人们的理解和交流并不因此而失效。近年来,隐喻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学领域,已成为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它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方法论地位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法学领域,许多重要的法律现象也是通过隐喻来表征的。隐喻是所有法律之母。 从词源的角度看,像民法、刑法、诉讼法这类传统的学科或者领域,大部分法律隐喻因被长期而广泛地使用,往往不被看作隐喻,遂成为“死喻”;而在一些新的法学学科或者领域中,人们只得使用语言系统中已有的词语来隐喻地表述新的内容,存在着大量的生动而新鲜的法律隐喻,即“活喻”。例如,在证券法的公司收购领域,就高密度地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法律隐喻:夜半突袭、狗熊的拥抱、烟幕弹、表演制止者、白马王子、灰马王子、黑马王子、鲨鱼驱逐剂、伤亡名单、扫射、雇佣杀手、垃圾证券、杠杆式买进、一网打尽、囚徒困境、穿靴大汉防御、毒药丸、毒药抛出、绿色邮件、金色降落伞、锡色降落伞和焦土政策等。 本文也主要是对法律中的“活喻”进行分析和研究的。

从法学方法论的角度看,所谓法律隐喻,就是法学家为了理解或解释某一法律问题(本体)而借用其他领域的概念(喻体),以实现从其他知识领域到法律领域的意义转换的思维活动,是法学中常用的定义方式和认知方法。法律隐喻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法律隐喻是一种法律修辞和法学思维。在法学上,许多法律概念是以隐喻的方式存在着,就此而言,法律隐喻属于法学本体论的范畴;同时,法律隐喻也是法学家认识复杂的法律现象一种理论工具,属于法学方法的范畴。本文主要是从法学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法律隐喻的,在此意义上,法律隐喻是法学家为了认识、表征相关法律现象而运用的理论工具。其次,法律隐喻是以类比推理为基础而构建的。法律隐喻的运用过程是,法学家基于某一法律现象与其他领域现象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从而将已掌握了的其他领域现象的相关知识,由此及彼地转换到法律领域,实现对某一复杂的法律现象的认知、表征和交流。再次,法律隐喻是由作为本体的法律现象(本体)与作为喻体的其他领域知识所构成的。“隐喻总是引导我们依据较熟悉的系统去看不那么熟悉的系统。”*[荷]F.R.安克施密特:《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韩震译,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16页。其中本体是需要认识和把握的法律现象,而喻体是来自其他领域的知识,属于人们熟悉的“身边事物”,是认识的工具。

相对于只用来表述普通的法律概念的一般隐喻,还有用来阐释法的概念或者法的基本范畴的核心隐喻。一般而论,核心隐喻在特定思想体系中居于中心位置,集中体现其独特的世界观,它是一种全新的理解系统、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当我们注意到赫拉克利特的“河流”,柏拉图的“洞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赖尔的“机器中的幽灵”以及罗尔斯的“无知帷幕”,就不会否认这些思想家的理论体系都是以核心隐喻为基本范畴而构建起来的。同样,在法律概念体系中也存在着核心隐喻,如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规矩方圆,自然法学派的社会契约,柏拉图、黑格尔的法律(国家)有机体,庞德的社会工程,博登海默、苏永钦的建筑物,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法学中的核心隐喻是法学世界观和法学方法论,决定着人们观察、研究世界的进路、方式。可以说,几乎每一个法学流派或者著名的法学家都有其独特的核心隐喻,一部法律思想史也是各种核心的法律隐喻兴衰更替的过程。

二、法律隐喻的理论证成

(一)感性是法律的内在因素

类比推理正视人的感性,结束了三段论推理在法学界之一统天下局面,不断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在立法领域,“通常可以选择,或者以概念性的方式,质言之,借助尽可能清楚地描绘其轮廓的,不可或缺并且终局确定的要素来支撑意想的案件事实,或者以类型描述的方式,易言之,接着提出一些例示的特征或事例来描绘案件事实。”*[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01页。毋庸置疑,概念与类型都是法律的构成要素,如果法律仅以抽象概念来设定权利义务,难免词不达义、挂一漏万,偏离法律的真正目的。在司法领域,“规则适用的范围也许不确定,因此法官就必须不断地决定,这一规则对制定规则时未曾预见的或至少是未作决定的情况是否适用。规则总是把无限连续的现象一分为二。对夜间入室行窃的惩罚要比白日入室行窃的惩罚更严厉,这个规则在语义学上很清楚,但是由于不关心实际的白天黑夜间的联系(一种难以觉察地逐步过渡),这条规则就不能跟踪其描述的实在,造成适用中的模棱两可。更为普遍的一点是,法律规则频繁地把那些其实确定指涉的语词都当作确有所指的语词(例如‘白天’和‘黑夜’)。”*[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第59页。与抽象概念相对应的三段论推理方式,在调整范围上比较封闭,在解决方法上比较呆板,在价值取向上比较中性,难以胜任纠纷解决的繁重任务。美国法学家孙斯坦认为,与三段论推理相比,“类推推理位于法律思维的核心,而且理由非常充分。它非常适于律师和法官担任的特定角色——非常适合这样一个制度,即各种不同的人尽管在时间和能力上有各种限制,尽管在根本性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但他们必须得出结论。类推过程没有任何静止的东西;它为灵活性留有大量余地,实际上也就是进行大量的创造活动。法律中的许多创造活动都来自于人们能够看到新的类推的能力。不管一个法律文化是多么的复杂,也不管它对法治是多么的投入,它都可能为类推推理留下大量空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的类推思维在法律中也得到反映。”*[美]凯斯·R·孙斯坦:《法律推理与政治冲突》,金朝武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20页。总之,人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理性只是人存在的一个侧面,同时也应该给感性以适当的位置。“在法律理性后面,潜藏着非理性。掘开文明的表层,人们就会发现大量冲突的感情和欲望。”*[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李桂林等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11页。法律作为人的一种重要生存方式,它既具有理性也不排斥感性,两者各有自己的作用空间和特殊功能,缺一不可。与之相适应,法律隐喻作为感性的产物和表征,通过类型以及类比推理的方式,也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各种法律现象的有效方法。

(二)法学须给隐喻留下一个位置

三、法律隐喻的积极作用

(一)法律隐喻的认知功能

从法学方法论的角度看,除了上面已提及的核心的法律隐喻所具有提供新的法学范式、形成法律概念体系等功能外,法律隐喻还是法学家认识、表征法律现象的有效工具。

第一,经由法律术语的“概念史”考察,把握法律发展规律。从词源的角度看,绝大部分的概念和短语都是隐喻*[法]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何兆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35页。,也可以说隐喻是概念的近亲或者远亲。但是,概念的隐喻性是有程度之分的,一方面是隐喻性极高的新鲜隐喻即活喻,另一方面是已经失去隐喻性的死喻。如果某一词汇的隐喻义与该词的原义之间已经失去了联系,或已经成为该词的常规意义的一部分,那么这个词就可被称为“死喻”。新鲜隐喻一旦被接受和传播,随着使用频率的加大,其隐喻义便成为词义的一部分,隐喻性开始减弱,最后变成“死喻”。例如,破产(bankrupt)一词,源于意大利语“banca rottp”,其中“banca”意指“板凳”,“rottp”意指“砸烂”。在中世纪意大利商业城市,商人在市中心交易市场各有自己的板凳。当某个商人不能偿付债务时,依据习惯,他的债权人就砸烂他的板凳,以示其经营失败、经营资格丧失。*王卫国:《论重整制度》,《法学研究》1996年第1期。现在,破产一词的原义已经退化,其隐喻义变成其真正的用法。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看,即使是死喻,也是一座随时可能“复活”的“死火山”。通常人们只注意到一个概念的常规意义,而忽视其最初的出处和源头,但不可否认的是,隐喻的意象仍然在或强或弱地型塑着人们的思维结构。还有,各国家早期的法律都是用隐喻式的诗性语言写成的,这些法律语言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承载着法律发展过程的丰富信息。维柯指出:“如果各民族都是用法律来奠定的,如果在这些民族中,法律都用诗来制定的,如果这些民族最早的典章制度也都是保存在诗里,那么必然的结论就是:凡是最早的民族都是些诗人。”古罗马法是一篇严肃的认真的诗,是由罗马人在罗马广场表演的,而古代法律是一种严峻的诗创作。在“十二铜表法”里,大半都以阿朵尼(Adonil)诗格结尾,也就是英雄体诗的结尾部分。*[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241、563、240页。“如果我们能通过任何方法,断定法律概念的早期形式,这将对我们有无限的价值。这些基本观念对于法学家,真象原始地壳对于地质学家一样的可贵。这些观念中,可能含有法律在后来表现其自己的一切形式。”*[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2页。正是基于“一种东西的本性是它的起源”的判断,许多学者对法律概念、法律制度进行了细致的词源学考察*意大利思想家维柯的《新科学》,可谓这方面的代表作。,让人看到法律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以及难以更改的制度基因。因此,对法律概念、法律隐喻进行词源学考察,有助于探寻法律的起源,把握法律的发展规律。

第二,通过诗性的话语形式,增进人们对抽象法律命题的理解。人们在把握所感知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时,隐喻能从其他事物、概念和语言中发现相似点,建立想象丰富的联系,实现认识上的质的飞跃,从而形成新的关系、新的语言表达方式。“隐喻会使一个人用一种新鲜的、或许更有启示的方式看待某个东西,因此他会从自己先前的参照系中惊醒过来,在这里,隐喻扮演了一种很有用的认知角色。”*[美]理查德·A·波斯纳:《超越法律》,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98页。隐喻是一种转义,是一种词语的借用,将其所指和认知内容作反常并列,初看起来是不合语法的,令人产生不自然的反应,但其特点在于想象、虚构和夸张,包含了人们从别的地方得不到的东西。一般地,越是严格的、抽象的地方,人们就越需要隐喻进行思考和交流,隐喻的使用就越频繁。黑格尔曾经作过许多生动形象而又耐人寻味的比喻,来阐述非常复杂的哲学问题。他曾运用“庙里的神”、“厮杀的战场”、“花蕾、花朵和果实”、“密涅瓦的猫头鹰”、“消化与生理学”、“同一句格言”和“动物听音乐”等比喻,以启发人们了解哲学的意蕴和哲学思考的实质,帮助人们获得哲学的辨证思维。隐喻是一种诗性语言,法律以隐喻的方式存在,也就意味着法律在隐喻中“诗意地栖居”。由于法律具有一般性,其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经由隐喻的中介,可为法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挖掘出为人忽视的新意蕴。

第三,利用形象化的思维与话语,为中华法系的复兴提供学术资源。与欧美人比较,中国人的思维结构是感性的、形象性的。何兆武先生在谈到自己关于中国人思维特征的心路历程时说,初读中国哲学最感到惶惑不解的莫过于中国古人何以总是以比喻来代替论证。如“性,犹水也”或“性,犹杞柳也”之类。为什么他们不能采用严谨的逻辑,直接推导出自己的结论来?比喻能够代替论证吗?大概当时我们那一辈青年头脑里先入为主地是以欧几里德和笛卡尔为准的。后来逐渐体会到中国古人大抵是诗意的,他们偏爱具体的形象有甚于抽象的概念;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诗情的领悟,而非一种名理的推导。*何兆武:《西方哲学精神》,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2页。中国人之思维,不重逻辑推论,不重演绎归纳,不重文法句法,而重直观联想、类比关系。这种类比既有情感因素,也有经验因素,无固定秩序,呈模糊多义状态。中国人的这种思维特征,与其语言文字也有一定的关联。中国人所使用着带有象形文字特色的方块单字,在语句中充满着讽喻、比拟和暗隐。*[法]孔狄亚克:《人类知识起源论》,洪洁求、洪丕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221页。例如,“囚”字,有拘禁、囚犯、俘虏等含义。作为一个词素,可以组成囚犯、囚禁、囚牢等词语,使人自然产生监狱、牢笼等意象,进而引申出拘束、监禁等意义来。这种思维方式,对人们的认识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给法律下定义时,往往采用的就是隐喻的方法,例如,管仲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考夫曼认为,拉德布鲁赫有着东亚人的语言风格,即“不仅不为概念和抽象的思维所羁绊,而且还使既有的概念重新面对实际。这是一种类型学和分析学的思维”。*[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考夫曼中译本序言。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我们的法学家们如果能够有效地运用隐喻,形成符合中国人思维特征的法律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可为形成有中国气派的法学理论提供新的契机和路径。

(二)法律隐喻的政治功能

有学者指出:“在构造知识以服务于我们的社会和政治目的的方面,隐喻有着明显的效果(而且这也说明为什么社会的、政治的,因而,还有历史的世界是隐喻所喜欢的领域)。在我们支配把实在转变成人类目标和目的能够接受的世界方面,可以论证隐喻是我们拥有的最强有力的语言工具。隐喻把社会实在有时甚至把物质实在‘拟人化’,而且通过这样做,使我们在这些词语的真实意义上把握或者变得熟悉实在。”*[荷]F.R.安克施密特:《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第16页。法律隐喻除了具有认知功能外,在政治方面还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功能。

第一,以喜闻乐见的词语,培育公众的尊法情怀。具有强烈美感的法律隐喻,有助于社会成员对法律的认同和接受。在古代中国,乐与礼、刑、法、律一样具有国家强制力,其被作为特殊的“法”用于治国平天下。乐在当时包括乐制、器乐、声乐、诗歌、歌舞等内容,其既可娱人、化人,也可治国。刑、法、律这些中国古代法的重要形式最初都不同程度地源于乐。“法源于乐”绝非只意味着法借用了乐的概念、术语,更重要的是,法的原理也是模仿乐而形成的。乐的规范将杂乱的音乐元素组织协调为节奏清晰、悦耳动听、和谐流畅的曲调,而接受这种乐的人,心态、思想、行为自然而然逐渐也会变得规范、和谐起来。同理,法也是使社会、国家、民众思想、行为规范化、有序化的工具。因此,乐与法同源、同理、同旨。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古代,乐是最温和、最美妙的法,而法则是最严肃、最枯燥的乐。*张飞舟:《中国古代的乐与法》,《法律科学》2005年第4期。而隐喻初看起来是不合语法的,读者或听者会产生不自然的反应,即张力感。隐喻是一种转义,是一种词语的借用,包含了人们从别的地方得不到的东西,其主要功能是能够使演说词熠熠生辉,可以增加怡悦的氛围。*[意]西塞罗:《论演说家》,王涣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21页。法律隐喻同样也起着娱人、化人的作用,是另一种形式的“乐”。好的法律语言在我们心理引起一种反应,作用在我们的精神波长上。我们在自身之内有一个和法律语言的发送器相同波长的接收器。就如同士兵们按照鼓点行军一样,我们是被法律语言的结构、韵律和声音迷惑住了。法律隐喻之类“语言承载着我们基因中继承的文化感觉;我们对法律的服从,乃是源于一种两厢情愿的内在冲动,我们把这种冲动当做道德义务甚至是快乐来体验。法律在我们体内引起共鸣。法律是我们自己的;我们现在要做我们应该做的,因为我们与之相和谐。没有任何自由的法律体系能没有这一点而有所发展。”*[德]伯恩哈德·格罗斯菲尔德:《比较法的力量与弱点》,孙世彦、姚建宗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5页。毫不夸张地说,充盈着人的生命意志的法律隐喻,可改变社会成员对于法律的束缚性、约束性、压迫性的消极意象,将权利义务内化为内心的自觉追求,从而主动地遵守、信仰、爱护、捍卫法律。

第三,以含蓄的表述方式,体现了对人的尊重。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成为修正后的宪法第33条第3款。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发展,也意味着国家价值观的重大变化。对人权、人性的尊重,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制度和活动上,也体现在话语和称谓方面。特别是,国家公权机关、新闻媒体,对待违法犯罪者及其行为,不得使用侮辱人性、贬斥人格的话语,尽可能地选择尊重人性的或者中性的语言来表述。有时,运用合适的法律隐喻,可婉转地表达特定内容。如“两进宫”、“三进宫”,指的是人犯抓了进来又放出去,放了出去又抓了进来的现象。这里“进去”的地方,考虑到当事人的羞耻心和尊严,而不愿直呼其名(拘留所、看守所、劳教所、监狱等),而委婉地表达其义。*陈忠诚:《法窗译话》,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第110页。这类法律隐喻可以避免或淡化令人不快的感觉,体现了对人的理解和尊重。

法律隐喻在认知和政治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小视的先天性缺陷,诸如认识片面、界线模糊、情感滥用、概念偷换等,须遵循特定的运用规则。

四、法律隐喻的运用规则

第一,目标准确。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如果不以价值判断为先决条件,法律隐喻的运用将是盲目的,也难以为人所理解。“相似”应被理解为两个事物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它们在法律所关注的要点上呈现出相同之处,而其不同之处是无足轻重的,因此,两者在法律目的、评价的要点上具有完全相同的意义。*林立:《法学方法论与德沃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1页。法律隐喻以某种特定的价值取向为前提,通过将两个事物并置,可以发现两种事物之间存在着事先未被注意到或未被发现的相似性。隐喻并非客观的描述,而是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性。例如,进入20世纪80年代,代孕母问题引起美国全社会的关注。根据代孕母契约,使用委托方男性的精子,通过人工方法怀孕,代孕母将出生的孩子交给委托方,而委托方支付给代孕母一定的价金。代孕母是个新问题,对其属性、解决方案可能有多种选择。*[日]松浦好治:《法与比喻》,东京:弘文堂(日本),1992年,第57页以下。这里,对隐喻的选择,实际上包含着使用者的价值预判。其中,提供服务、租赁、收养子女、慈善行为、基本权、平衡等的比喻,都是以社会承认的某种现象为基础,这自然地导出承认代孕母契约的结论;反之,卖淫、孩子买卖等为社会所否认的负面隐喻,就蕴涵着否定代孕母契约的价值判断。可以说,在思维过程上,先进行价值判断,然后才可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法律隐喻。

第二,依托语境。法律隐喻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它只有建基于言者与听者之间共有的信仰、观念、知识背景之上,才能是成功的、有效的。言者在说话时,通过使听者了解其想法来传达他的意图。对理解过程的完成,需要通过利用言者和听者共享的知识、信仰和假设来实现。听者通过参考言者和听者共享的知识,可以就法律现象与其他领域现象的显著特征,在隐喻所拥有的无数可能意义中确认其中一个或几个。相反,脱离特定语境的法律隐喻将是失败的,如“利维坦”系《圣经》中的一种力大无穷的巨兽,霍布斯借此词意比喻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下这无疑是个成功的隐喻。但对于不了解基督教教义的人来说,该隐喻将导致交流失败。再如,证券法上的“鲨鱼驱逐剂”,对远离海洋的内陆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来说,只能使人费解,徒增迷惑。由此可见,法律隐喻具有很强的语境性,它只有建基于言者与听者之间共享的知识背景之上,才能是成功的、有效的。

第三,关注本体。隐喻包含本体与喻体两个组成部分,在两者之间,本体是理解和说明的内容和目标,而喻体只是用来说明本体的工具和手段。隐喻意义是喻体的特征经过映射转移到本体上,但本体的特征决定着喻体的哪些特征可以转移,它起到一种“过滤”的作用,强调某些特征而抑制另外一些特征。在隐喻理解过程中,喻体实际上只有部分的特征发生转移。苏力教授在分析社会契约的隐喻时指出:“实际上,就国家学说而言,最重要的是研究国家本身,而不是研究提供某一研究思路的那个原型或隐喻。霍布斯、洛克的例子都表明,普通契约理论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构建各自的国家学说的工具,因此必然会随着他们各自所理解、感受到的社会需要而有所调整。如果忘记了这一点,将契约、家庭、有机体或其他任何一种隐喻无限推延、绝对化,把它当作普适的绝对真理,都同样会使学者放弃对国家本身的研究,而专注于隐喻,削足适履地用原型套国家,其结果必然会使对国家的研究或国家学说的发展陷入困境,甚至会造成政治实践上的困境。国家就是国家,任何隐喻也仅仅是隐喻。说国家像什么,恰恰因为国家不是那个‘什么’。”*苏力:《从契约理论到社会契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在法学领域,人们通过隐喻把握熟悉事物的意义,并将其含义辐射到相对陌生法律现象的本体之上,可实现由此及彼的意义转换。在这里,喻体只是认识的手段,而本体才是最终的认识目标。

第四,藉“熟”释“生”。人类认识遵循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即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基本规律。一般地,隐喻中的喻体对言者或听者来说,要比本体更为熟悉。在两者发生互动反应时,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就被影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在言者与听者之间建立起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以帮助认识本体事物的属性。法律隐喻是以我们身边的日常行为和现象为基础,即使不是法律专家的一般人,也能够知道比喻基础的事物的。在19世纪下半叶,法理学受到了当时正在兴起的生物科学尤其是达尔文理论的影响。*[美]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第100页以下。由于达尔文为那一代人创造了大量的语汇,提供了各种类比,而且还指明了思路,因此,物理学定律的类比以及星球运动的类比已被生物学定律的类比所取代。法律进化的概念深深扎根于英美法律思想之中,以致大多数法律家甚至不再意识到它是一种比喻。进化论的比喻是时代精神的一个部分,如果在法理学中没有进化理论就将令人费解。法律家们“试图利用进化论模式的独特的力量,在很少知道特定案件的决定因素时,在抽象的水平上做相对精密的陈述。”*[美]E.唐纳德·埃利奥特:《美国法学中的进化论传统》,《法学译丛》1986年第5期。对法学家而言,以“身边事物”为喻体,可将其已熟知的意义投射到陌生的本体上,使崭新的话题可以言说,使难解的法律问题通俗易懂。

[责任编辑:李春明]

ThePrinciplesandMethodsofLegalMetaphor

LIU Feng-jing
(Law School,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P.R.China)

legal metaphor; analogical reference; legal methodology .

2011-06-03

刘风景,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071)。

① [德]伯恩哈德·格罗斯费尔德:《比较法学家与语言》,载[法]皮埃尔·勒格朗等主编:《比较法研究:传统与转型》,李晓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6页。

猜你喜欢
法学隐喻法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44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2021年4期)2021-03-23 07:55:52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让人死亡的法律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法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9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让法律做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