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项目”模式在《新闻采访写作》课教学中的尝试

2011-04-13 02:59王美岭
关键词:剪报能力课程

王美岭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传媒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100)

《新闻采访写作》课是高等职业学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也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往的教学方法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很少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课程设置上则是将知识点分章节进行讲授,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新闻全局观和新闻视野。结果是学生虽然学会了理论和概念,但依然不会采写新闻。针对此种情况,笔者在讲授《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时,抛开传统的知识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围绕能力目标,用具体实践项目开展实训,提出了“能力—项目”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相应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一、 “能力—项目”模式的设计思路

“能力—项目”模式是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根据不同的能力需求设计不同的项目,项目的设计不是以学到知识点为目标,而是以培养能力为目标,通过一个个能力目标的实现,最终达到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目的。就《新闻采访写作》课程而言,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新闻采写能力,使学生具备新闻敏感和识别新闻的能力,以及冷静客观分析新闻事件、探求事实真相的能力。根据这个能力目标,在项目的设计上,既有培养宏观全局能力的项目(如剪报本和读报),又有培养微观细分能力的项目(如情景模拟采访)。此外,提供院学生自办报刊《行知》作为课程的实践基地,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能力—项目”模式的实施过程与步骤

根据“能力—项目”模式的设计思路要求,主要从三个层次进行设计和实施。

(一)设计“剪报本”和“课前读报”实践项目,培养新闻全局观和新闻敏感度。《新闻采访写作》课不只是要学会怎么采写新闻,对记者来说,具备新闻敏感和识别新闻的能力,比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中探求真相更重要。而这种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也不是通过某几次训练就能养成,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设计实践项目贯穿整个学期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

1. 剪报本。学生每周从新闻媒体上至少剪两篇文章,加以评论,可以是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评论,也可以是对新闻本身的操作手法、用词用语、角度取材等方面的评论。通过剪报本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新闻的取材角度和写作手法,另一方面还可以督促学生多读新闻,多分析新闻,培养良好的阅读新闻的习惯,进而培养新闻触觉和敏感度。除了日常剪报,同时还根据教学内容布置需要的剪报任务。如(1)同源新闻比较。在不同的媒体上寻找同一新闻的报道,了解同源新闻的不同操作手法,对比其操作手法和角度取材的不同,从中分析哪些是可以借鉴的,哪些是应当避免的。通过这种比较,培养学生对新闻的初始印象。(2)新闻价值判断。在同一天的报纸上,找出最有新闻价值和最没新闻价值的新闻,说出理由。掌握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3)把握新闻标题,寻找优秀导语。在最近的中外新闻中,找到最好的新闻标题和不好的新闻标题,分析原因,借鉴好的,纠正不好的,从中把握新闻标题的特点、原则和制作要求,培养新闻标题制作的能力。诸如此类的剪报内容训练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中。学生课后完成剪报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课堂上的点评和总结,形式多种多样。总之,剪报既是学生课后自学的一种方式,也是课堂实训的一个有效手段。

2. 课前读报。每次上课前请学生上台,点评他在课外精选的本周中外媒体上发表的优秀新闻作品。要求学生以“口播新闻”的方式讲述新闻,同时配以独到的几句话点评。台下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最后由老师总结点评。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口述新闻的能力,同时,每周关注新闻动态、分析评价新闻事件,也培养了学生的新闻全局观和新闻敏感度,对专业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二)设计“任务驱动”和“情景模拟”教学实践项目,培养学生新闻采访写作能力。对记者来说,采写能力非常重要。记者能力和素质如何,最终都要落实在采写稿件的质量上。所以,学生只会看新闻、点评新闻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会采访、会写作。在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学生新闻采访和写作方面的能力培养尤为突出了。

1. “任务驱动”教学。在课堂上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根据教学安排,每个单元设置一个或几个任务,首先由学生做,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老师只是参与者,帮助学生完成这些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到知识,培养本专业所需的能力。任务的设置多种多样,比如看采访录像《新闻调查》、《面对面》、《焦点访谈》等节目,让学生分析讨论其中的提问方法和技巧,老师点评总结,从中掌握提问技巧;还可以用最新的新闻做案例,或学生在课外精选本周媒体上的优秀新闻作品,进行点评分析。整个教学环节都可以划分成一个个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的设置和完成,学生带着疑问去做,最终随着任务的完成,相应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 “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有两种形式,一是把教室当做新闻发生的现场,模拟采访;二是走出教室,到现实中实地采访、写作,在真实的环境中锻炼新闻采写能力。如:(1)模拟采访现场。两个学生一组,把教室当作采访现场。先想好问对方的五个问题,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轮流向对方提问,一边提问一边记答案。两个同学都完成后,其他同学可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由老师点评,除了对提问的问题进行点评,还可以对学生的仪表仪态、用词用语、神态神情等方面点评,全面提升学生素质。(2)模拟新闻发布会。模拟两会、记者招待会、产品宣传会等不同形式的新闻发布会。“情景模拟”教学不仅将课堂变成新闻发生的现场,又将广阔的现实环境变成新闻实践的舞台,从课内到课外,都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多角度的培养了学生的新闻采写能力。

3. 设计实践项目,培养对整个新闻流程的把握能力。通过日常的实践环节和每堂课进行的实训,学生开始初步形成新闻视角,也掌握了新闻采写的基本能力,但如何将这些细分的能力整合起来,真正熟悉新闻制作的整个流程,这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能力目标。为此,笔者设计了两个实践项目,一是到生活中采写新闻。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现实生活中实地采访、写作。学校的食堂、网络中心、学校所在派出所、附近社区、菜市场都能成为新闻实践的舞台,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自己去发现新闻选题,自己采访与写作,完成之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二是开展第二课堂,学生自己办报纸。参与办《行知》报刊。要让学生熟悉新闻制作的整个流程,培养较为全面的新闻素质,参与办报无疑是个很好的方式。因此,《行知》成为课程的实践实训基地,在课堂外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笔者所教的新闻采编专业为例,部分学生在《行知》担任记者、编辑、发行等工作,直接深入到新闻制作的第一线,部分学生是《行知》的通讯员,经常在《行知》上发表文章。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实践方式外,还有一些灵活运用的方法,比如小组讨论,课堂上模拟“说新闻”,学生新闻作品的评比等,总之是把各种形式的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并且,每次实训都细化到目的、具体任务、操作流程、控制方式、经验总结、考核等方面,真正做到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能力—项目”模式教学的成效及困惑

作为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多设置实践环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并取得不错的效果。学生从对新闻一无所知到会看新闻,会写新闻,能够用准记者的理性、客观、公正的眼光分析新闻事件,从只会写文学作品到会写合格乃至优秀的新闻作品,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新闻触觉和新闻敏感度,为今后成为合格记者打下了基础。

当然,“能力—项目”模式教学也有困惑和不足之处。实践课比较自由活跃,如何在活跃的氛围和应有的课堂纪律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如何对实践效果形成量化考核标准,这些问题都需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剪报能力课程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我为父母做剪报本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中国剪报
我为父母做剪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