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丹 丰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兰州 730070)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各类高职院校已经占到全国高校总数的50%以上,高职学生已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国家发展建设的一支生力军。社会建设所需的合格高职人才不但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更要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如何使这样一群年轻学子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成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已成为摆在广大高等职业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学生们经过高中阶段的艰辛学习,并通过竞争激烈的高考,进入了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对于他们而言,通过努力取得了升学深造的机会,这是他们人生的一个崭新阶段,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但是,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最后一批录取的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在高考中发挥失利、分数不尽如人意,最终出于无奈才进入了高职院校学习,因此,心理上会形成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情绪会在他们心中留下阴影,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不能消散。他们往往在高考中获得高分的同学面前、在父母亲人面前有一种抬不起头的感觉,低落的情绪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有些学生还会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干脆就放弃了学习,平时旷课、违反学校纪律,导致考试多门功课不及格,甚至面临不能毕业的危险。这样的心理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巨大障碍。
对于广大高职新生而言,由于对家庭、教师依赖的减少以及与昔日好友的分离,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心理困扰。正如心理学家霍尔姆兹(Holmes)和瑞赫(Rahe)所指出,重要人际关系的丧失与改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大。从中学步入高校,是一个人人生的重要转折,远离父母的呵护来到陌生的环境,面对全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的迅速改变加上自身性格可能存在的缺陷,往往使得部分高职新生对一些问题处理方式不当,从而感到无法适应学校环境,焦虑、抑郁等情绪随之产生。
大学生活完全不同于中学时代的生活。首先,应试教育的压力明显减小,素质教育的成分显著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加大;其次,过去是偏重基础性的全科学习,而现在转向了基础与应用紧密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清晰。另一方面,由于高等职业院校是近几年才大力发展起来的新型高等院校,它们与办学历史悠久的普通本科院校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诸如,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发展自中等专业学校,校园的面积相对较小;图书、实验仪器设备还在不断的添置之中;学校的管理水平、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也正处于不断规范、逐步充实提高的过程中等等。因此,这许多的不如意使得高职学生感到现实远非以前所想象的那么美好,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造成了他们内心的巨大失落感。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由于对学校各方面条件不满意而产生的失落感会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各种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广大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一段时间后,对环境逐渐适应,学习生活也逐步走上轨道。同时,在学校良好校风和学习氛围的熏陶下,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进取心也不断增强。许多学生都希望在三年的学习中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今后在本行业中成为一个才能出众的职业人。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要求的逐步提高,整个社会正处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这就使得每年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都要经历激烈竞争的洗礼。高职生本身在文凭上对自己就有一定的自卑感,而现实社会对高文凭的追逐也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这种自卑感。现实的不公以及高职学生自身存在的自卑感,使他们在就业竞争面前胆怯、退缩,这样无疑影响到了就业的效果。因此,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感,尤其对于即将毕业的高职学生,精神上的负担更加严重。
我们发现,有一些高职学生特别是新生,在进入了新的学习环境以后,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注重的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这与他们在高中一贯的学习方式形成很大反差。在面对全新的学习方式时,一些学生一时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纵然平时苦读,但是学习成绩依然不高,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学习上的压力情绪。而学习的压力会形成他们对待各种问题的消极心态,一时的挫折往往会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感觉自己日后前途暗淡,产生了人生的迷茫心理,严重束缚了高职生自身潜力的释放与自身价值的实现。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征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健全的人格表现为个体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各方面均获得良好发展。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针对学生的不良人格品质,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使得他们养成自信、自制、坚韧等一系列良好的人格品质,成为心胸开阔、见解深刻、爱护自己同时又为他人负责的身心健康的人。
3.1.1 自信
自信是对自我的一种积极评价。过低的自信会导致自卑,而过高的自信就变成了自负。只有适度的自信才是高职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保障,它体现了一个人能够肯定自己、相信自己。通过培养高职学生建立适度的自信,能让他们确信自己具有潜能和价值,并一定会在不懈的追求中实现这些潜能和价值,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向上。
3.1.2 自制
自制力是指一个人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约束自己言行的能力。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自制能力,可以确保他们抵制当今社会中的一些负面影响,使他们远离网络成瘾、避免消极处世、克服盲目冲动,成为对消极情绪和行为具有克制能力的人,以理智自律的方式为人处世,提升高职学生今后人生的质量。
3.1.3 坚韧
心理学对于心理韧性的研究表明,心理韧性高的个体抵抗困难和失败的能力强于心理韧性低的个体,从而获得成功的机率更高。坚韧是强者之歌,要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让他们在学习与生活当中不畏挑战,勇于面对现实,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出今后美好的人生。
3.2.1 适度的期望水平
现实的结果与期望水平的比值决定了情绪反映的性质和强度。如果个体的抱负水平偏低,虽然可以很轻松地满足期望,但是这样的结果没有多少强化力,无助于自信心、自尊心的满足和提高,而潜能被压抑又会引发空虚、苦闷、彷徨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和心理。如果期望水平过高,即使尽其所能,依旧会导致失败的结局,同样会损伤一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要教育学生适当调整期望水平,通过对现实和理想的正确分析和把握,对人生目标建立起切实合理的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奋斗的信念,通过成功来形成学生高水平的自尊。
3.2.2 良好的挫折认知能力
认知是指人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对挫折的认知是挫折事件与挫折情绪行为反映的中间环节,是挫折事件对个体造成影响作用的中介因素。通过心理学家艾利斯(Ellis)的A-B-C理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件是否对个体造成不良影响不是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决定于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即相同事件下不同的信念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挫折认知决定了挫折情绪、行为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因此,要通过教育,让高职学生形成对挫折的正确认知,不应对眼前的失败做对内的归因,从而一味责备、埋怨自身,造成自尊水平的下降,而是要有战胜暂时苦难的信心和决心,相信自己,不畏挫折和困难,以更大的努力投身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去。
在一个人的能力系统中,创造力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极大地挖掘学生丰富的智力资源,同时促进其各种心理品质的全面、协调发展。面对当今社会对人才创造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提高学生创造力方面的教育,通过形式各异、内容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观念也就是个体认识事物、看待世界的态度。有句名言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高职院校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人际交往、恋爱情感等方面树立正确的观念。
人际交往是人际互动的过程,处在集体生活当中的高职学生必须要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实现顺利学习和积极生活的保障。在人际交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与人沟通技巧、获得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相关知识。
高职院校学生大都处于17、18~22、23岁之间,是处于青春后期进入成年初期的年龄阶段,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出现恋爱的心理现象非常正常。但这段时期的青年学生往往心理发展还不是很成熟,由于不成熟的恋爱态度和错误的恋爱观会产生情感的困惑,这都成为他们内心苦闷的来源,严重的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成为极端行为的导火线。综观媒体报道,由于恋爱挫折导致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不胜枚举。因此,对高职学生恋爱观的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帮助大学生走出这个心理的困惑期,是确保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兴力量,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级技术人才的重任。因此,为社会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是所有高职院校的共同目标,而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等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把握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脉搏,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通过积极探索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以科学、正确的思想为指导,不断创新教育手段,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有力武器,使广大高职学生能够成为健康、有为、创新的新一代青年。
[1]叶奕乾.现代人格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美]Sarafino,E.P.健康心理学[M].胡佩诚,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张海钟.跨越青春的障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5]谢承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7,(6):19~21.
[6]张海钟.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概念、标准、评价[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1):6~10.
[7]彭晓蓉.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3):8~10.
[8]张国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社会心理科学,2005,(2):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