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文,刘建明,李艳景
(垫江县中医院,重庆 垫江 408300)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不少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帕金森病有着较好的疗效,能明显改善症状,笔者在2005年10月-2008年12月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患者40例,并与单独服用美多巴40例相对照,现将治疗结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来源于垫江县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80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SAS统计软件产生随机数字表,将全部入选病例按收集顺序编号按随机数字表分配治疗方案。治疗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63.34 ±9.32)岁,病程(4.85 ±1.32)年;对照组 4O例,男 17例、女 23例,年龄(64.23 ±8.97)岁,病程(4.65 ±3.0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根据l984年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关于《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根据1991年第二届中医学会老年病研究会制定的《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的评定标准》[2],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血两虚型、痰热动风证、血瘀动风证、肝肾不足证、阴阳两虚证。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方案:治疗组:在美多巴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纯美多巴治疗;疗程:20天为一疗程,共2疗程。西药治疗选药标准参照《帕金森病治疗指南》[3]。
1.3.2 取穴方法:主穴:内关、人中、合谷、三阴交;配穴:大椎、风池、天柱、完骨、后溪、申脉、太冲;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加用穴位:如血瘀动风证加血海、合谷;肝肾不足者加三阴交、复溜;气血两虚型者加足三里、脾腧;痰热动风者加阴陵泉、丰隆等。
1.3.3 针刺方法:①主穴。内关穴:采用捻转和提插相结合的泻法,针深(1.0-1.5)寸,得气后施捻转提插泻法,即左右手分别持患者左侧和右侧的针柄,左手拇、食指呈顺时针捻转(此时拇指所施作用力的方向为离心),右手拇、食指呈逆时针方向捻转(此时拇指所施作用力的方向为离心),并配合提插泻法。捻转的角度>180°,频率为(50-60)转/分,手法持续操作(1-3)分钟;人中穴:用雀啄手法,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将针向一个方向捻转360°,采用雀啄手法,以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针刺达到量学要求的效应指标;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开为度;三阴交穴:采用提插补法,针沿与胫骨后缘皮肤呈45°角方向斜向后刺入,深(1-1.5)寸,行重插轻提之补法,以患者下肢连续抽动三次为达到手法量学要求,以上四穴均不留针。②配穴。风池、完骨、天柱:均针向喉结,进针(2-2.5)寸,采用小弧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留针60分钟;大椎:深刺(1.5-2.5)寸左右,使病人产生触电感,向四肢或全身放躯为度,不留针,治疗完后用三棱针在大椎穴处刺络拔罐,出血量(5-10)毫升左右,(3-5)天刺络拔罐一次;后溪、太冲、申脉:针刺(0.5-1)寸,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60分钟。每天治疗1次,20次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3)天,再继续下一疗程治疗。
1.4 观测指标及疗效判定方法:疗效评定参考Webster[4]评级方法进行评价。包括面部表情、起坐障碍、言语、步态、上肢运动障碍、上肢伴随动作、震颤、生活自理能力、肌强直、姿势,每项又根据程度分为轻1分、中2分、重3分,最后各项得分相加。
评价方法:10项所得分相加,如总分在1-10分为轻度,11-20分为中度,21-30分为重度。疗效评价根据下式进行:进步率(%)=(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评定的标准为:治疗后总分较治疗前减90%以上者为痊愈,减少50%以上者为显效,减少1l% -50%者为有效,减少10%以下或加重者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秩和检验,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
2.1 中医各证型比率比较,见表1。
表1 中医各证型比率比较
2.2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2.50%,对照组为85.00%(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例)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含色素神经元变性丢失,以黑质致密部为甚,而导致纹状体内多巴胺显著减少,造成与乙酰胆碱等递质失衡。引起黑质变性的原因迄今不明,衰老、工农业毒素、遗传是比较肯定的发病因素,自由基堆积在黑质纹状体中发生脂质过氧化损伤,也是导致黑质纹状体受损而变性的重要原因。该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变性疾病,目前的药物疗法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本病的自然进展,而且随着药物用量的增大、时间的延长,疗效越来越差,副作用越来越多。
中医将本病归为“颤证”范畴,认为本病与肝的关系更为密切。《证治准绳》云:“颤,摇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医学纲目》日:“内经云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掉即颤振之谓也”,其实质是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标实,主要是风、火、痰、瘀。在治疗上中医往往强调滋补肝肾、活血熄风、化瘀通络。在本实验中的80例入选者中,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血瘀动风分别占40%、26.25%、20%,痰热动风证仅占 3.75%,临床实践与理论相符合。因为纳入病例相对较少,在本实验中,未能就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医各证型颤证的疗效进行统计比较,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研究以完善。
现代研究认为,针灸能够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而且这种调节具有双向作用,由于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从而使体内环境更趋于平衡。在临床实际中,有不少学者采用头针、体针、穴位注射药物等治疗措施进行帕金森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大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果。“醒脑开窍法”是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石学敏教授近年来提出的治疗中风病的一种学术观点。与传统针灸相比,醒脑开窍法具有创新的理论指导,其理论基础在于“窍闭神匿,神不导气”,醒脑开窍法的作用机制重在醒神调神,将醒神、调神、通导经气的整体性治疗与根据具体症状取用相应有效穴的局部性治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施治过程中规范祖国医学中“神”不单指人的思维、意识、智慧,而是一切生命活力的外在表现。认为只有通过治神调神,才能调和阴阳,气复神使、气血调和使人体恢复正常功能。据此我们将该法运用与帕金森病,通过近几年的临床实践,借用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帕金森病,提高了有效率。主穴与配穴相伍,共凑醒神、调神、通导经气之功效,血瘀动风证加血海、合谷,肝肾不足者加三阴交、复溜,气血两虚型者加足三里、脾腧,痰热动风者加阴陵泉、丰隆等,通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2.50%,对照组为85.00%,经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美多巴能够有效地加强帕金森病的疗效,同时醒脑开窍针刺法法强调量化,在临床实际中操作性强,具有很好的运用前景。
[1] 王新德.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鉴别标准[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4,17(4):255
[2]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2,15(4):39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帕金森病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6):55-58
[4] 鲍远程.现代中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