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中文化的多元性和同质性阐释
——以都市、人、文化三者的关系为视角

2011-04-12 17:29
关键词:同质性多元性都市

盛 蓉

(上海交通大学 媒体与设计学院, 上海 200234)

都市中文化的多元性和同质性阐释
——以都市、人、文化三者的关系为视角

盛 蓉

(上海交通大学 媒体与设计学院, 上海 200234)

全球化趋势加速了资源、人口和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多元性已经成为都市中一个重要的特性。另一方面,都市环境中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质化的倾向。在都市空间简化和分类的基础上,人们行为模式同质性增加了,价值体系也渐渐同化,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了都市空间和物质实体的形式。从都市、人和文化三者关系出发,基本上可以归纳出:虽然需求是多元性的,但满足的方式却形成了同质化;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情况增多,但当代人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又高度一致;都市中的异质元素增加,但却处在强大的文化建构体系中。这可以看作都市中多元性和同质性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

都市文化;多元性;同质性

全球化趋势加速了资源、人口和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多元性已经成为都市中一个重要的特性。另一方面,都市环境中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质化的倾向。首先,人口流动和聚集可以看作文化多元性的一个基础因素。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学者沃斯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生活》中指出了三种现象,即人口数量上升,人口密度增加以及人口分异程度增加[1]194。虽然城市化和都市化都不仅局限于人口集中和分异的层面,但这确实是一个基本的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后现代性思潮进一步推动了都市的多元化,社会主流文化和观念不断地被解构,90年代兴起的全球化趋势也加速了资源化人口和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多元性已经成为都市的一个重要的特性。与此同时,都市环境中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质化的倾向。都市中建筑物和交通体系乃至城市规划形式都在无形中塑造了一种空间形式。空间形式与文化有一个共同的功能,即建构作用[1]57。都市中的这种空间形式规定了身处其中的居民都要遵循某种准则和流程,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城市建筑为例,居住建筑同时满足了人们对于形式和精神性居所的消费愿望,而商业性建筑如购物中心则在满足人们购物、餐饮和休闲一站式需求的同时塑造了都市居民的休闲习惯和观念[2]。此外,在都市空间中还存在着强大的媒体信息流,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作用。同质化和一致化的步伐日渐显现。如在都市消费活动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就是如此。当代都市环境中这种多元性和同质性作为两种相反的趋势同时存在,并且这种局面在所谓后现代或后工业化都市中还将继续存在下去。

一、人与都市:分工的细化和形式的简化

“从城市发展史的视角看,都市是人类城市历史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3]探讨人与都市的关系可从人与城市着手,劳动和职业分工是城市环境的一个显著特点,分工的细化体现了多元性,而人类思维和理性活动又不断地对这些纷繁复杂的活动进行分类,赋予其简化清晰的形式。

首先要从初期人与城市的互动开始,人们在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中,自身的完整性被割裂了,特别是职业分工和分化日益明显。“蔡尔德指出,固定的劳动分工的概念把许多自然活动固定为一种终身职业的概念,束缚于某种单一技艺的概念,大约都起源于城市确立的过程中。”[4]109在城市中,人们日渐集中于某种特定劳动或职业,人进行各种不同活动的潜在能力丧失了。“那些曾统一于村庄社区中的种种社会功能——睡眠,饮水,吃饭,谈话,婚配,教育——都逐渐被拣选,被扩大,被分别搁置在城市中专门的房子和区域中,客店,酒店,市场,寺庙,学校,妓院等,都成了专门职业者主办的事业。”[4]112当人们处于城市环境中时,个人的整体性不存在了,但正是这种个人的牺牲才保证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稳定和协调。如果没有城市内部的相互依赖性和合作,其中各种因素的冲突和不同方向效用的抵消会不断损害城市的内聚力。然而,如果换个角度看,尽管固定从事某种职业看似对于个人活动的局限性很大,但事实上个人需求满足的范围、专业度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吃饭可以去酒店,教育要去学校,都不仅仅是从前个人层面的活动,在城市中这些活动被赋予了更多社会性的含义。在完整性被割裂的同时,城市生活以舒适性和集体供给的多样性弥补了这种缺憾。

其次,当这种多元性和异质性趋向于无限发展的时候,人类思维本身的特性会发生相反的作用。“Christopher Alexander在其经典文章《城市不是一棵树》中解释说:思维的首要功能是减少混乱状态下的模糊性和重叠性……”[5]人类思维活动本身的简化倾向就会限制城市活动的多样化,至少会简化这些活动的外在形式或者说对他们进行过于生硬的分类,虽然这有可能损害城市活动的活力和机能,但是这种现象在当代都市中非常普遍。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城市形式规划中有关功能分区思想的运用,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被分为四个相对阻隔和独立的部分。虽然现在有许多提倡混合式和密集式的发展理念,但是作为一种西方20世纪初就非常盛行的城市规划形式,它至今还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西方的模式对于分析国内的城市状况不能完全套用,但是由于我们在当代城市建设中借鉴了大量西方的经验以及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我们也会看到许多分区的影子或者变体。在城市空间简化和分类的基础上,人们行为模式同质性增加了,价值体系也渐渐同化,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了都市空间和物质实体的形式。

最后,在都市环境形成的过程中,多样性和同质性进一步加深。发展于城市环境下的分工由于需求的多样化越来越细致,形成了与这些不同活动相适应的价值体系、生活方式、以及物质结构形式。而同质性也在技术发展和媒体宣传的影响下升级。人类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从追求大规模到追求精细水平的过程。早期追求的宏观和大规模的效应无疑会导致同质性的增加,然而关注微观和精细度的技术发展也并没有减弱这种同质性,而是使之发展到了更深入的程度,如果从人体DNA和电脑芯片开始这种同质性就存在的话,那么这种趋势也许是无法逆转的了。媒体信息流也强化了这种同质性,人们接收到的是类似的信息,关心讨论的是同样的话题,甚至持有基本一样的观点。所谓媒体的分众和受众市场的细分从本质上也只是挖掘和释放出了人们更多的需求,但是对于种种需求的满足模式还是没有本质的变化。可以说,无论空间、技术还是媒体都借由多元性实现了更高程度的同质性。

二、人与文化:智慧的积累和符号经济

首先,如果将文化放在人类整个发展历程中,就会发现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得以在自然界生存的手段。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与交换中,人的自体积累以文化的方式体现出来。当人们发现历经漫长岁月而具有偶然性的一些行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变化不定的自然界时,就会有意识地将之作为各种行为模式固定和传承下去,正是有了这些祖祖辈辈的积累,人类的智慧才不会因为个体生命的终结而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是生存智慧的传承。起初人类面临的只是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在人类群居和人类社会形成之后,人与人的交往方式也以文化的形式积累下来。人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需要文化提供共同的准则和价值体系,这样才能建立更好的合作关系,更好更有效地发展下去。需要面对的问题和状况越来越多,作为生存和发展手段的文化也就自然显现出多元性。在城镇化和城市化之后,人类现在已经处于迅猛的都市化进程中。我们所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和简单的社会维系的问题,还要面对快速城市化所遗留的问题以及都市环境下的新情况。都市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了自然与社会初期的轨道,而进入了其自身的一个发展模式。在都市中,我们不仅会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面临着粮食短缺的问题,要对抗之前工业城市所留下的污染,当代都市居民所处的是一个有着高自杀率、低幸福感同时充满各种“都市病”的环境。环境的复杂性加深了文化的多元性,我们需要更多种文化的手段才能在都市环境中生活下去。

其次,从工业社会前期开始,人类发展过程中集中出现了另外一种趋势,即一致性。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工业主义社会关注的是大规模的生产,这就不可避免地趋向于程式化和一致化。这种大规模的生产无疑帮助填补了人们的物质性短缺,但是无论是生产还是商品消费都促进了同质化的社会发展。流水线生产出的不仅是单一的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出了同质化的人的精神世界。20世纪70和80年代,后工业主义盛行。这一时期虽然服务业繁荣,生产活动更加灵活有针对性,并且生产层面出现了分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但是同质化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向并集中体现在了消费活动中。西方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文化工业理论着眼于近当代社会的文化体系,该理论认为文化的标准化批量性生产具有操纵性,扼杀了大众的自由和个性[6]。文化工业推动了社会同一性的形成:商品交换中抽离商品质的规定性从而量化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基础;商品生产中福特主义的普遍化日益加深;文化意识的同一性既是同一性生产和交换的结果,又是它们的推动因素[7]。

再次,在当代的消费经济和符号经济环境下,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的消费,要求服务和商品中包含有更多的含义和符号价值,以体现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那么为了体现这种能力,具备同样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人所做出的消费选择大多是相同的,对于商品和服务实用价值的考虑成为其次。当然,影响消费选择的因素除了经济实力还包括审美习惯,审美因素也日渐在产品包装推广和媒体建构中趋向一致。鲍德里亚曾说:“您有一位出自名门的妻子和一辆阿尔法—罗密欧2600斯普林特?但是假如您使用绿水牌香水的话,那就拥有了名士所必需的完美的三要素,您就拥有了后工业时代贵族气质所有必需的部分。”[8]240可以说,符号社会和符号经济加剧了消费活动以及整个社会的同质性。

三、都市与文化:多元素碰撞和同质化建构

首先,在探讨都市文化之前,还是要从城市文化出发。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开放性,城市不仅有人口的聚集,还汇聚了各种新的观念和技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感受到的不是日复一日的一成不变,而是各种元素的相互碰撞与相互作用。“城市突破了乡村文化那种极度俭省的自给自足方式和睡意朦胧的自我陶醉。”[1]103在这一基础上,城市往往是各种艺术形式发展和繁盛的地方,这也是最能体现城市吸引力的一个方面。芒福德将城市戏剧看作这种城市生活多样性和对话的集中表现方式。在多种艺术形式背后所隐含的是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生活观念的冲突和疏解借由艺术进行表达。大多数游客都将都市的文化和艺术活动列为他们造访伦敦的首要因素。普及大众化的文化艺术活动是伦敦都市文化的特点,也是都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伦敦一年中有超过32 000个音乐表演,17%是免费的,51%的伦敦人在过去12个月内去过博物馆或者艺廊,每年有超过17 000个剧院表演[9]。当然,除了以上的艺术和精神层面,城市文化的物质层面也日渐丰富,也同样表达着城市多种元素的聚集和互动。在当代的都市环境中,这种多种元素的聚集和拼接性质愈加明显,或者可以说都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定空间内的元素拼接。都市区域的传统文化和形态总是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许多外来的元素,可以是移民人口,这些人所带来的异地文化,也可以是异域风格的建筑物,等等。都市景观在不同的区域空间内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代表着在其中居住和活动的各种人的特性。

其次,由于人口较为集中以及大众媒体和流行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建构功能在都市中也最明显,特别是通过空间如交通设施和建筑物的手段进行的建构过程。在文化的建构背后,很大程度上包含着权力和经济利益的成分。这种同质性对于达成政府、商家以及媒体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随着人口的不断聚集和用地的紧张,大都市区域的扩张在全球各地都是一种普遍的趋势,空间的延伸必然要求快速跨越空间的交通工具,汽车大规模地使用,走进社会和家庭,加快了经济活动的效率。汽车不仅成为社会空间流动性的一个重要工具,而且成为当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汽车改变着世界,汽车文化随之诞生,扩散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体现在实物和技术的层面,更参与了当代都市环境中人们审美心理和价值观的形成。“值得一提的是BMW倡导的‘宝马生活方式’,它把宝马品牌延伸到服饰、文具、礼品、居家用品等细微处。”[10]这种以汽车为主题的建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同质性的趋势,由于经济活动和日常活动的思维方式趋向一致,行为方式也存在同质化的现象。

全球化使得当代社会步入了一个整合性的阶段,人口、资源以及各种要素都在以更快的速度流动,当代都市环境中这种多元性和同质性作为两种相反的趋势同时存在,并且这种局面在所谓后现代或后工业化都市中还将继续下去。从都市、人和文化三者关系出发基本可以归纳出:虽然需求是多元性的,但满足的方式同质化;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情况增多,但当代人所采取的方式又高度一致;都市中的异质元素增加,但却处在强大的文化建构体系中。这可以看作都市中多元性和同质性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在都市环境中,人、文化与生活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不再表现为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之初简单的关联,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和微妙。在都市中,除了吃饭、睡觉和其他基本的需求外,人们还有娱乐、消费、奋斗和被认同等许多更复杂的需求。只有都市才能够满足这些高层次的需求。人们从事的工作也越来越细化,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以满足人们的新需求。同时,本来就已经充满异质元素的城市更加多元,人口的聚集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并且影响了都市中既有的艺术表达和物质形式。同样人们也被都市景观和艺术改变着。在都市环境下,旧有的经验也许大部分都会失效,人们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形成新的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生活和发展自身。这种不断积累的经验和生活智慧一代代传承下去。在以上的一般性过程中,都市环境在人、文化和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趋向于多元化。

但在另一层面,人类思维又倾向于对繁杂的城市活动进行清晰的划分,在空间上将同类活动集中在某片区域,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在其集聚的社会空间内又不断强化群体的某些特征,人在改造空间的同时,都市生活也被空间所建构。在都市环境下,工业时代的大规模同质性生产渐渐离我们远去,为满足更多的需求,产品种类增多,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更为灵活,但以符号为特征的同质性消费活动,在媒体以及技术的推动下凸现了当代都市环境下的文化同质性。传媒竞争的趋势使得对于文化引导的作用强化了,然而,与以前相比有所不同的是传媒在议程设置这个重要的环节上转向简约化、大众化,日益走向快餐式的文化接受方式和处理方式,而且传媒还把这种审美的价值观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强调来影响受众[8]245。当代传媒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波兹曼提出了“娱乐至死”的观点,认为鉴于电视媒介本身的特点和传媒竞争日益激烈,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被表现,这种文化的表达方式可被称为娱乐的附庸。节目内容的娱乐化以及娱乐节目的同质化都负面地影响着都市人的精神状态,思维活动变得懒散僵化,缺乏创见,行为方式少有个性,整个都市虽然不断增加新的异质人口和文化,但是都市的活力和创新性消磨在同质化的建构过程中。

[1] [美]保罗·诺克斯史蒂文·平奇.城市社会地理学[M].柴彦威,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王又佳,金秋野.中国当代都市景观的变迁与消费文化[J].现代城市研究,2008(2):44-47.

[3] 刘士林.都市化进程论[J].学术月刊,2006,38(12):5-12.

[4]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 Richmond,J.E.D.,Simplicity and complexity in design for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d urbanforms[J].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1998,17(3):220-230.

[6] [德]狄奥多·阿多诺,马克斯·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7-109.

[7] 仰海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4.

[8] 蒋晓丽,石磊.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9] http://www.london.gov.uk/priorities/art-culture,2010/11/23.

[10] 敏虹.汽车文化如此多彩[N].解放日报,2002-05-22.

G112

A

1007-8444(2011)02-0231-05

2010-12-02

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8-0899)。

盛蓉(1985-),女,内蒙古包头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都市文化学、文化产业学研究。

责任编辑:刘海宁

猜你喜欢
同质性多元性都市
库淑兰剪纸艺术中的多元性探究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瑞狮壶”的艺术构成与文化多元性分析
穿越水上都市
基于同质性审视的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研究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理性程度的异质性: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考察
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同质性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