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军
(扬州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2)
【历史学】
江淮大儒丁晏《禹贡》学平议
——以《禹贡集释》为考察中心
孔祥军
(扬州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2)
江淮大儒丁晏贯通经学,精熟舆地,于《禹贡》之学深有研究,不但对胡渭《禹贡锥指》多有匡正,还在此基础上撰成《禹贡集释》三卷。该书丛集前人众说,又多有丁氏见解,体现了丁氏深厚的文献功底和超卓的考据水准。
丁晏;《禹贡》;地理考据
丁晏,江苏淮安人,为清代江淮地区重要学者,尤于先秦地理多有究心,所撰《禹贡集释》三卷,于《禹贡》各条之下,详列《史记》、《汉书》所引《禹贡》异文,另行低一格别择诸家解说罗列于后,再另行低两格出按语阐释疑窦、平亭是非。既广泛蒐集前人解说之作,细加分别,又间出己见,多有其独到之处。
丁氏是书多为释语,间有论辨。若论其考证之功,则丁氏可谓熟稔文献,善于全面占有材料,以考订先秦地理也。如卷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条:“按《汉志》据古文以太一为终南,孟坚所称即孔壁古文说也。《初学记》终南山引《五经要义》云:终南山,长安南山也,一名太一。《要义》刘向所撰,向亲校中秘古文,故所说与孟坚合,足征《汉志》之核。《续汉书·郡国志》右扶风武功:永平八年复,有太一山,本终南。《文选·西京赋》‘于前则终南太一’吴薛综注:二山名也。李善从其说,失之。然《水经·渭水注》引杜预曰:中南亦曰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初学记》引《秦州记》: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福地记》云:终南,太一山,在长安西南五十里。陆德明、孔颖达并据《汉志》太一即终南,《史记索隐》同,皆古文说也。”[1]324丁氏旁征博引,罗列众书,以辨终南即为太一,时人魏源则援经证经,以明此说,其云:“释终南为太一山,则古今文无异说,自家法不明,信道不笃,于是皆析终南与太一山为二……请以经正之……《秦风·终南》美襄公始有岐周,《史记》曰:襄公伐戎至岐而卒,子文公以兵破戎,闢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盖岐在渭北,终南为太白山正在渭南,地相准直,故秦人美其始有终南,若岐以东之南山,则襄公兵未至其地,其子文公又以献诸周,安得为秦有哉。以《诗》之终南证《禹贡》之终南,非太白而何……盖太白居群山之中,隆然独高,故名中隆,其中终隆南皆同声假借,不以始陇终秦为义。”[2]丁魏二人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也。
不仅如此,丁氏复能从文献记载先后入手,仔细梳理异说源流,从文献学的角度揭示误说之源,以明是非,足见其广泛占有材料的深厚学养。如卷二“岷嶓既艺”条:“案《班志》谓嶓冢在西县西汉水所出,郑君谓汉阳,据后汉时地名即西县也。《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云:嶓冢山在陇西氐道县之南。《郡国志》:汉阳西有嶓冢山。今甘肃秦州即汉陇西地,嶓冢山在秦州西南,即《禹贡》之嶓冢也。自后《魏地形志》华阳郡嶓冢县有嶓冢山,汉水出焉。华阳,今陕西汉中府宁羌州沔县界。杜佑《通典》云:嶓山在今汉中郡金牛县,《括地志》:嶓冢山在梁州金牛县东二十八里,并承魏收之误。后人遂以宁羌州北之嶓冢附会为东汉水之源,不知东汉水即《汉志》沮水,未尝经宁羌之地也。”[1]320经过丁氏细密爬梳,异说之起源于《魏书·地形志》盖无疑也。又卷三“东过洛汭至于大伾”条:“《水经》河水又东过成皋县北注云:‘河水又东迳成皋大伾山下,《尔雅》云:山一成谓之伾,许慎、吕忱等并以为邱一成也,孔安国以为再成曰伾,亦或以为地名,非也,《尚书·禹贡》曰过洛汭至大伾者也,郑康成曰:地喉也,沇出伾际矣。在河内修武武德之界,济沇之水与荥播泽出入自此,然则大伾即是山矣。’案大伾在成皋,《说文》作坯,字从土。薛瓒注《汉书》误以黎阳山当之,黎阳石山,甚高且大,非一成之坯,明矣。《隋地理志》、《括地志》、《书正义》、《史记正义》、《杜氏通典》、《蔡传》、《程大昌图》并沿薛氏之误,唐洪经论刻石黎阳,名为大伾,皆后人肊说,不足据。”[1]334丁氏采用这种方法不仅明白示人以是非,正本清源,而且对后世误说所据系列记载加以彻底驳斥,从而避免因误说文献记载的堆积和罗列最终动摇正解,实际上为考证纷纭疑滞、解决文献两歧之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丁晏自序云:“呜呼,博学如(胡)东樵,犹不能信好古文,证合经义,其所著书,多沿宋以后之俗说,泝其流而不先溯其源……余既为之正误,以匡东樵之失。复采获古文,甄录旧说,砭俗订讹,断以己意,自《史》、《汉》、《水经注》及许郑古学,取其说之确者著于篇,传以后儒之解,证以地志,期于发撝经文,无取泥古。”[1]295则揭明胡渭《禹贡锥指》之误,亦为是书着力之一端。丁氏既精熟文献,则其所发胡渭之误自然以文献问题为夥。有误引文献者,如卷三“溢为荥”条:“《锥指》引《水经》济水又东至北礫溪南,东出过荥阳北。东樵云:北礫溪未详。案《沟洫志》颜注引《水经》‘济水东过礫溪’,本无‘北’字,后人妄加,而东樵不能辨也。又引《水经》济水东迳荥阳县北,又东南礫石溪水注之。东樵云:‘石’字衍,上有北礫溪,故此为南礫溪。案郦注下云:世谓之礫石涧,则‘石’字非衍,明矣。经言礫溪皆于荥阳,明是一水,东樵误为二水,其讹甚矣。”[1]338东樵既不能晓《水经》原文之误,又率尔篡改文献,丁氏谓之“其讹甚矣”,是也。有引据误说者,如卷三“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条:“胡东樵引吴澄《书纂言》谓泗水县陪尾山。毛晃《禹贡指南》曰:《博物志》泗出陪尾即斯阜也,此自是鲁国泗水之所出,俗呼嬀亭山,偶名陪尾,非安陆之陪尾山也。此解最析,东樵失之。”[1]328有不考旧注者,如胡渭《禹贡锥指》卷七“九江孔殷”条:“渭按:今岳州府巴陵县,本汉下隽县地,县西南有洞庭湖。《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浦,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楚地记》本此。”[3]165丁晏《禹贡集释》驳之云:“然郭注寻阳九江,引《书》‘九江孔殷’,则非洞庭明矣。”[1]313胡氏于郭注避而不谈,不知其何义。且胡氏于此实犯下望文生义之大误,钱穆先生云:“《山海经·中山经》有洞庭之山,后人多以巴陵洞庭释之。然长沙巴陵之山不得列《中山经》,且自洞庭之山以下,又东南一百八十里曰暴山,又东南二百里即曰即公之山,又东南一百五十九里曰尧山,又东南一百里曰江浮之山,又东南二百里曰真陵之山,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阳帝之山,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此乃江西九江之柴桑,岂有巴陵洞庭转在其西北千余里之势……然以《山海经》洞庭之山,定《楚辞》洞庭之泽,应在楚之随阳右壤,当今湖北安陆应山一带。”[4]所辨甚明,胡氏望洞庭之山即以为今洞庭湖,而以九江为遂在此,其既不通先秦地名多通名非专名,又不考《山海经》本文即郭注,宜其舛误如此也。
胡渭除了在文献方面多有讹误外,其对先秦古地理复多茫昧,尤以不解《禹贡》“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之“南海”为甚。《禹贡锥指》卷十二云:“南海者,涨海也。秦置南海郡治番禺,其下县揭阳,王莽改曰南海亭,盖南海自此始……是东起揭阳,西讫林邑、扶南,东西相距六七十里,并称涨海,即《禹贡》所谓南海者也。”[3]406此南海非后世之所谓南部大海者也,清人孙星衍解此“南海”云:“经云南海者,即居延海之属。《史记·大宛列传·索隐》引《太康地记》云:河北得水为河,塞外得水为海也。故《地理志》羌谷水亦云:北至武威入海。不谓大海也。孔氏《书》疏以为越河入海,张守节以南海为扬州东大海,谓黑水合从黄河而行,河得入于南海。俱失之矣。”①孙氏所云甚是,今人亦谓:“海字本义,原谓西北沙原中的低漥之部,得雨则潴水成为绿洲,草木生长,牧民依集,干涸则牧民徙去。故其字从水从每,(每字从屮从母,隶变作每,屮即草与灌木本字。)并非以每为声。”[5]可为孙说之补充,此处之海乃大漠绿洲之义,绝非胡氏所谓大海也。丁氏云:“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州南近界,涨海连天。如东樵之说则南海距张掖黑水绝远,相隔数千里。东樵谓水行徼外,亦莫知其从何处入海,可谓失笑!”②胡氏难圆其说,丁氏洞若观火,所讥是也。其甚者乃据南海反证黑水所在,阮元《云南黑水图考》云:“求入南海之水于滇之南,今有三焉:南盘江由粤西至粤东入海;礼社江由交阯入海;澜沧江由南掌入海,此三大水既入南海,安得不谓之黑水……吾固曰:求导水之黑水不可得,当于入南海之水求之”[6],阮氏聪明反被聪明误,其谬更甚于胡渭也。
丁氏所谓胡渭之误大体如是,其中亦有难为定谳者。如胡渭云:“及阅徐坚《初学记》引郑康成《书》注以证三江曰:左合汉为北江,后会彭蠡为南江,岷山居其中,则为中江,故《书》称东为中江者,明岷江至彭蠡与南北合,始得称中也。”[3]157-158对此,丁晏辨云:“徐坚《初学记》引郑元、孔安国注……胡东樵《锥指》引此以证苏说之确。今考三江……疏引郑注‘三江分于彭蠡为三孔东入海’与《初学记》所引不合,则知徐坚所引者,非郑孔之注也”[1]309,焦循所见略同③。从辨理角度而言,徐坚、孔颖达均为唐初学者,其所引不同,盖双方各持一据,何可见得徐坚所引必误?若从文献学角度而言,王鸣盛所见宋本《初学记》即有此郑注④,据此,丁氏所云,实不足以定《初学记》所引郑注为非也。丁晏亦非全盘否定胡渭《禹贡》之学,如卷一“浮于济漯达于河”条:“《新唐书·许敬宗传》:高宗问今济漯不相属何故,敬宗对曰:《书》言浮汶达济不言合漯者,漯自东武阳入千乘入海也。”[1]303对于许敬宗此解,丁氏则引胡渭说以证其非,“胡东樵谓济漯本相通,西汉末二水为河所隔,敬宗凭臆以对,未可以证《禹贡》也”[1]303。可见丁氏乃从学术角度出发,否则驳之,是则信之,洵为胡渭之诤友也。
与丁书旨意相仿佛者,有清人李慎儒所编之《禹贡易知编》十二卷。其自序云:“是篇专为初学而辑,历来讲《禹贡》诸家,精考据者不免繁冗,究义理者多属空虚……予于《禹贡》毫无心得,第参合诸家之言,及非讲《禹贡》而有关于《禹贡》者,辑为是编。务使繁者简,空者实,皆根据前人之言,其以敝见论断处,亦皆从前言中寻绎得来,无一自造者,名曰‘易知’。”[7]443据此,则是书对象为所谓初学者,编辑宗旨在于汰去繁冗考证,汇集众说精华,从而提供一部简编本《禹贡集解》,则考证疑窦本非其所究心。丁李二书相较,李书卷帙繁复、后出转博,甚至参考了域外舆地图说,如其云:“(程大昌云)今平州正南有山而名碣石者,尚在海中,去岸五百余里,卓立可见……近来西洋人所绘海道图及英国人金约翰所辑《海道图说》,于海中岛屿綦详,皆不云此海中间峙有一岛,则程氏之为凿空毫无疑义。”[7]462又“《地理今释》谓澜沧由缅甸入海,今考光绪九年云南新绘《越南国图》,及法国所绘《越南国图》、英国所绘《平圆地球图》,皆系入越南合富良江入海,《地理今释》之误无疑”[7]553。而李氏又收入官方奏折,如“康熙四十三年河南巡抚徐潮奏”[7]481、“雍正九年吏部尚书南河总督嵇曾筠疏”[7]483等,则可谓流于泛滥也。若论严谨细致,则李氏远不及丁氏,如丁晏、李慎儒同列《禹贡》异文,而详略悬殊。《禹贡集释》卷一“禹敷土”下列异文:“《史记·夏本纪》作傅土,郑注《大司乐》亦作傅土”,“随山刊木”条:“《汉志》作栞,颜云古刊字。《淮南·修务训》亦作栞,《说文》作栞云槎识也,读若刊。《史记》随作行,刊作表”,“奠高山大川”条:“史迁说奠为定”[1]296。《禹贡易知编》卷一“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条亦列异文:“案敷,《史记》作傅。刊,《汉书》作栞。”[7]446既然要列出异文,就应全面无遗漏,否则毫无意义,二书相比之下,则可见李书漏列太多,即使供初学者参考,也不应疏忽如此之甚,岂非有误人子弟之嫌?
注 释:
①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卷三下,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7-188页。清人汪之昌《青学斋集》卷二云:“海即居延之泽,在旗东北,故亦曰额济纳海”(谭其骧主编《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一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0页),所见与孙氏同。而清人吴积鉴《诂经精舍五集》卷一则云居延泽弱水所入,不名南海,故以为孙说为非(《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一册,第338页),可谓不明地理之甚也。
② 《禹贡集释》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五十五册,第330页。又曾廉《禹贡九州今地考》卷二云:“三危山皆在青海,实当属古雍州,但今青海界,犹未及黑水,亦不过稍南,兼西藏一线地耳。是则黑水为今怒江,南行至缅甸入海,所谓入于南海者也。”(《续修四库全书》第五十五册,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十二年刻本,第376页)大禹岂能远赴缅甸治水入海,此说更属无稽之谈,曾氏自序云:“今随州所直分之,谓确有依据则未能,亦期于不背经文也。”(《续修四库全书》第五十五册,第353页)既未有确据,则曾说之飘渺无边盖可知也。又孙承泽《九州山水考》卷三云:“《云南志》:载金沙江出西番流至缅甸,其广五里,径趋南海,得非黑水源发张掖流入南海者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五十六册,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本)马俊良《禹贡图说·导黑水图第十六》云:“黑水势不能越河而接为一川以入南海,唯缅甸金沙江出河源之西,有可接之理,然亦无能穷其原委者。”(扬州大学图书馆藏乾隆五十四年端溪书院刊本)民国时人姚明煇更以所谓目验说明黑水入南海之义,其云:“家君由缅入滇,身历其境,考查既确,著有《黑水解》,曰:黑水非一水之名也,今中国南流之水多黑,其迳达于南海者为澜沧江、潞江、金沙江,其由大金沙江入南海者为龙江、槟榔江,要之皆黑水也。”(《禹贡注解》,扬州大学图书馆藏民国六年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排印本)诸说皆未能明了南海实义,强合地理,故与曾氏同误也。
③ 焦循《禹贡郑注释》卷上云:“《正义》所引真郑注明曰分于彭蠡为三孔,《初学记》所引则曰岷江至彭蠡与南北合,合与分不可同年而语,明矣。《史记正义》引《括地志》其说如是……坚书或本之而误与?”《续修四库全书》第五十五册,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八年刻《焦氏丛书》本,第217页。
④ 王鸣盛《尚书后案》卷三“三江既入”条云:“《初学》引称为郑元、孔安国注,殊不可解。予据绍兴四年东阳麻沙刘朝宗宅刻,有右修职郎建阳县丞福堂刘本序,虽宋版下品,究胜俗刻,当无误。但徐坚不通经,称引舛误不足怪,而其为此节之注,则无可疑。”《清经解》,第3235页。
[1] 丁晏.禹贡集释[M]//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第五十五册.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同治山阳丁氏六艺堂刻本.
[2] 魏源.禹贡说:卷上“释道山北条阳列附”篇[M]//续修四库全书:第五十五册.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清同治六年方氏碧玲珑馆刻本:267-268.
[3] 胡渭.禹贡锥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 钱穆.楚辞地名考[M]//古史地理论丛.北京:三联书店,2004:123.
[5] 仁乃强.试论《山海经》的成书年代与其资料来源:注释三[M]//山海经新探.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334.
[6] 阮元.揅经室续一集: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3:1018.
[7] 李慎儒.禹贡易知编[M]//续修四库全书:第五十五册.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K204
A
1007-8444(2011)02-0197-04
2010-11-23
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清代地理考据研究”(06JJD770021)。
孔祥军(1979-),男,江苏扬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清代学术史研究。
责任编辑:仇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