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娜,谢立旗
减压病(DCS)是由于外界压力下降过快,机体组织内原来溶解的惰性气体游离,致血管内、外气泡的机械作用致血管痉挛、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1]。骨梗死:又称骨髓梗死、骨脂肪梗死,系指发生于干骺端和骨干的骨性坏死;若发生在骨骺和软骨下骨的坏死,称为“缺血性坏死”[2]。而减压病性骨梗死是指外界压力下降致机体内惰性气体游离、血管痉挛、局部骨组织供血中断引起骨细胞的死亡。本文对减压病所致骨梗死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及影像学表现作一简要叙述,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1.1 一般资料 潜水员患者19例,23个部位,均行X线、CT及MR检查。其中股骨颈5个,股骨粗隆2个,肱骨上端13个,胫骨下端3个。年龄28~52岁,平均41.3岁。上述19例均经手术活检或临床治疗证实,有临床疼痛或功能障碍表现;有潜水工作史4~28年,平均15年。
1.2 方法 19例均行X线、CT及MR检查。X线机为德国产Agfa adc compact型CR机,CT机为东芝 Aquilion 16排 CT,层厚 5 mm,层距 5 mm,螺旋扫描。MR为GE Signa 3.0T超导磁共振仪,膝表面线圈,常规扫描。
X线片所见:6个病灶为早期,无任何改变;13个为中期,表现为局限性骨质稀疏区及点状钙化;4个晚期,表现为病灶中央的骨质吸收区,其内及周围可见斑片状硬化带,呈“地图样”改变。
CT显示,7个病灶为早期,表现为局限性骨小梁粗大稀疏,11个病灶中期为骨质稀疏及斑点状钙化;5个病灶晚期中央为低密度骨吸收区及斑片状钙化高密度影。
MRI早期表现为边界不清、大片状T1低T2高信号影;中期表现为中央T1WI为中等或略低信号,边缘为迂曲清楚的线状低信号带,T2WI为中央等略高而边缘高信号带,病变以多发为主;晚期T1WI及T2WI示梗死区中央及边缘均为低信号,其为不均匀钙化及骨化所致。
3.1 潜水减压病性骨梗死的发病机制 由于潜水员潜水上升的速度过快所致机体承受水压下降过快。机体内原来溶解的惰性气体游离,在血管内、外形成气泡,气泡的机械作用作用于血管壁,引起减压性血管痉挛、功能障碍,致相邻组织缺氧、局部出血、瘀血、肿胀及炎细胞浸润等。由于长管状骨的骨髓有丰富的脂肪组织,髓腔营养血管细小、分支少,易引起脂肪栓塞。病变易发生于四肢长骨的骨干,从而导致骨缺血、坏死[5]。
3.2 影像学表现的病理基础 骨髓造血组织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最早期的病理改变可以发生在6~12 h,为骨髓细胞成分死亡;之后12~48 h为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母细胞的死亡;2~5 d为骨髓脂肪细胞的死亡,这意味着骨髓组织梗死末期的到来。此期X线片和CT无任何阳性表现,或仅出现局部骨质疏松[4];而MR检查可以出现T1WI中等或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反映了骨梗死内的出血和骨髓水肿,而非创伤性骨髓水肿被认为是MRI所示骨梗死的早期改变。之后便进入血管再生及肉芽组织形成期,肉芽组织深入并吸收死骨,在死骨的边缘出现骨吸收带或囊变。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反映带,反映带代表死骨和活骨之间的界限。X线片及CT可以出现小的虫蚀状改变或斑点状钙化,表示新骨形成和充血,MRI T1WI表现为梗死灶中央部分信号与正常骨髓信号相似或略低,T2WI呈与正常骨髓信号相似或略高,与正常骨髓组织之间可见“地图样”改变或”双边征”[3],即梗死区边缘在脂肪抑制序列T2WI表现为内高外低两条并行迂曲的信号带,而对应T1WI则为一条低信号带。其病理基础为外侧低信号带为增生硬化骨质所致,内侧高信号带为纤维肉芽组织修复的结果。到晚期,部分死亡的骨小梁被吸收,而多量未被吸收的骨小梁作为新骨再生、沉积的骨架,从而骨小梁增粗增多。而坏死组织被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替代,发生营养不良性钙化和骨化。X线片及CT呈现不规则斑片状硬化带,在MRI中T1WI、T2WI均呈现低信号。
3.3 鉴别诊断
3.3.1 骨髓炎 急性骨髓炎及早期骨梗死临床均可以出现发热、疼痛及局部红斑,但早期骨梗死临床症状较轻。急性骨髓炎MRI主要表现为髓腔局界限性长T1长T2信号影,骨皮质受累较少,但软组织肿胀明显。早期骨梗死周围软组织肿胀不明显。增强时急性骨髓炎表现为较厚的不规则周边强化,骨梗死表现为细线状边缘强化或长星芒状的中央松质骨强化。慢性骨髓炎在X线片及CT上可以出现窦道、瘘管、死骨及骨包壳,而这些征象骨梗死不会出现,较易鉴别。
3.3.2 恶性骨肿瘤 早期临床表现与骨梗死不易鉴别,晚期局部可以出现软组织包块及肿瘤骨则鉴别不难。
3.3.3 骨斑点症 为致密的斑点影,多见于干骺端,一般无症状,病灶分布比较广泛。
总之,MRI对骨髓改变敏感性较高,可以用于早期减压病所致骨梗死的筛查[6,7]。对临床症状怀疑有减压病性骨梗死者,应结合其特殊工作史、X线平片、CT及MR检查,不难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并能准确对其进行分期。
[1]袁锦富,金阳生,冀仲仪,等.减压性微循环障碍在脊髓减压病发病学上的作用[J].海军军事医学,1995,1:6-12.
[2]张雪哲.骨坏死的影像学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8):882-883.
[3]JOHN VZ.The Double-line sign[J].Radiology,1999,212:541-542.
[4]丁晓毅,陆 勇,江 浩,等.骨样骨瘤的X线、CT和MRI表现和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1):13-14.
[5]周承涛,姜喜刚,唐小峰,等.长管状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6):497-499.
[6]Ito H,Matsuno T,Minami A.Relationship between bone marrow edema and development of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J].AJR Am J Roentgenol,2006,186(6):1761-1770.
[7]Vende Berg BC,Gilon R,Malghem J,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baseline femoral neck marrow statu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emoral head osteonecrosis in corticosteroid-treated patients:a longitudinal study by MR imaging[J].Eur J Radiol,2006,58(3):44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