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兰芳
(江苏省姜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姜堰,225500)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种急性全身消耗性疾病,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达10%~30%[1-3],患者可出现明显的代谢紊乱,因而营养障碍是急性胰腺炎时常出现的一个问题,营养支持治疗可达到减少胃肠负担而补充代谢所需,增强患者机体的抗病能力,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的目的。长期肠外营养(TPN)费用高,带来诸多并发症,已被临床认识;肠内营养(EN)能保持肠道屏障,阻止或减少细菌穿过肠管(细菌移位),降低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的机会[4]。早期实施EN对SAP治疗康复有着重要作用[5]。本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30例SAP患者早期放置了螺旋型鼻肠管进行EN支持,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6~78岁,其中胆源性胰腺炎14例,有饮酒、暴饮暴食8例,高脂血症6例,原因不明2例,所有病例按照急性胰腺炎Ranson标准,均符合重症胰腺炎。患者入院后给予禁食、抑制胰酶分泌、预防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白蛋白和/或血浆营养支持及中药柴芍随承气汤加减治疗后,腹痛、腹胀症状减轻或缓解,肠鸣音恢复,本组患者均于入院后48~96 h开始实施EN治疗。
常规治疗同时使用早期肠内营养,方法如下:在48~96 h病情相对平稳后,在X线或内镜支持下,置入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所有病例经X线造影,证实导管到达屈氏韧带30 cm空肠内,先行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行肠道适应性灌注,如无不适,1~2 d后过渡为肠内营养。
本组有4例患者由于营养液输注速度过快,温度过低,于输注肠内营养乳剂(TPF)1~2d,开始出现水样腹泻,经大便化验排除感染因素后,3例经调慢输注速度调高温度后,腹泻症状缓解,1例加入思密达冲剂后,症状缓解。有3例输注1~2 d后,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反应,经查排除肠梗阻后,根据病情减慢滴速,减少剂量,鼻饲胃肠动力药物症状缓解。出现高血糖2例,加用胰岛素调节后监测血糖稳定,其余患者生命体征平衡,营养状况均得到改善,拔管后均顺利过渡到糖尿病低脂饮食或低脂饮食。30例治愈出院。
首先医务人员要与患者和家属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消除其悲观焦虑等不良情绪,解释肠内营养的重要性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告诉患者肠内营养的优点和目的,以取得患者的合作,保证肠内营养的顺利实施。
本组选用的营养液均为TPF,为灰白色至微黄棕色乳状混悬液,味微甜,其渗透压浓度均合理,能满足SAP患者所需的能量。输注前先摇匀,不宜稀释,输注前温度保持37~39 ℃[6],以静脉输液方式通过鼻肠管滴入,夏季温度直接输入,冬季可用热水袋或加热器维持温度,输注速度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初始滴速20~30 mL/h,以后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最大量为100 mL/h,输注过程需谨慎,注意营养液无菌,控制营养液输注速度温度,可避免刺激胰腺的外分泌,防止胰腺炎加重或复发。
肠内营养开始后,护士应妥善固定营养管,记录管道外露尺寸,防止滑脱移动,盘绕扭曲,同时保证管道通畅,在每日输注前后,均以温开水50mL冲洗管道,防止营养液残留堵塞管腔,及时处理故障,以保证输入营养液的管道通畅,为防止管道阻塞,禁止经鼻肠管输入有渣溶液或药物,如果导管一旦堵塞,用注射器试行向外而不是向内负压抽取内容物,也可尝试反复低压冲洗,切勿加压冲洗导管[7]。本组2例患者出现管道堵塞,经抽吸后通畅。
输入肠内营养时应采取半卧位或床头抬高30°~45°,以防液体返流,引起呛咳[8]。由于管饲的患者缺乏食物对口腔腺体的刺激,唾液分泌减少,容易引起细菌滋生,并发感染。行口腔护理2次/d,经保持口腔清洁,增加患者舒适感,预防口腔疾患。
[1] 江志伟,汪志明,黎介寿,等.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造口及十二指肠造口120例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18.
[2] Behrns K E,Sarr M G.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gastric emptying disorders[J].Adv Surg,1994,27(3):233.
[3] Ponsky J L,Aszodi A.Percutaneous endosclpic jejunostomy[J].Am J Gastroenterol,1984,79(2):113.
[4] 杜 鹏,蔡东联.急性重症胰腺炎与肠内营养[J].胰腺病学,2002,1(2):110.
[5] 马茂源,丁志刚.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应用[J].胰腺病学,2006,6(3):172.
[6] 高 勇,彭南海.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5(3):191.
[7] 李文武,吴 艳.危重患者经鼻肠胃养管持续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3,10(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