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伏彬,董建梅
(衡水学院 a.教务处,b.法政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特点及启示
韩伏彬a,董建梅b
(衡水学院 a.教务处,b.法政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应用型大学办学模式的探讨需要广开思路,洋为中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经验启示我们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实施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培养的实践力度,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突出科研的应用与转化等。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点
20世纪 70年代以来,由于传统高等教育制度既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性向的差异,也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多样化遂成为人们的共识。世界主要国家一般都把自己的高等教育体系分为学术理论型、专业应用型和技术实用型三大教育类型,基本对应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97年修订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第三级中等后教育的分类[1]。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已意识到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研发型人才和中、初级技术人员,同时更需要介于两者之间的高级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应用科技大学应时代的需要而横空出世。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四年制的本科教育,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成长,成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目前,德国有160所应用科技大学,其毕业生占全德大学毕业生总数的40%,德国 60%以上的注册工程师、50%以上的计算机和商务专业人才毕业于应用科技大学[2]。
总结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经验,它的突出特点主要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方式的灵活性,人才培养环节的实践性,师资队伍的双师性,校企合作的紧密性等。
人才培养目标是任何一所学校办学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但现实中绝大多数学校却未能明确自己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而趋于平平。应用科技大学避免了传统意义上综合大学培养纯学术型人才的精英教育模式,坚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走大众化教育道路,为企业第一线培养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如 1968年组建的首所应用科技大学明确规定:学校对学生进行一种建立在传统理论知识基础上的教育,最后使学生成为各种专门职业技术的高级应用型、工程师类职业的实践工作者,从事产品开发、质量检验、核算、设计、生产、装配、维修保养、营销工作等[3]。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方式灵活,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规格多样、知识结构通专结合以及专业设置灵活等方面。应用科技大学采用双元制合作教育模式,学校的专业不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其专业适应邻近企业的需求,并根据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作相应的调整和补充[4]。在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上,应用科技大学不仅强调向学生传授就业必需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且还特别强调学生在自由、民主、社会法制国家中的行为责任心。此外,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又分基础和专业两个阶段。基础课程设置面较宽,强调理论应用,为毕业生发展增加后劲。
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决定了培养环节的实践性。就实践教学时间而言,德国在整个世界中应该是最高的,如英国15周,美国15周到半年,法国27周,德国 72周[5]。德国的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数的近一半。学校在 4年 8个学期中要安排 2个整学期的实习,实习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实现。第一次实习由企业内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指导,实习结束由企业指导者鉴定,并完成 60页的实习报告。第二次实习安排在第7或8学期进行,往往与毕业设计和论文捆绑在一起,根据企业实际工作选题,并在相应岗位上进行实验探索,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3]。
师资是学校的第一人力资源,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除了艺术类专业外,教师必须拥有博士学位才能取得教授头衔,并且要求他们必须是“双师型”教授,强调学术与实践的统一。其中实践性要求是:在本专业从业经历5年以上,其中3年在高等院校以外。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开展的研究工作侧重于科技开发和应用,这样的教授既有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此外,应用科技大学还从社会和企业聘任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1996年德国科学委员会通过“对应用科技大学双轨制改革的建议”的决议,决议中首次承认企业也是应用科技大学的学习地点,在企业中学习是应用科技大学学习整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校企合作的紧密性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政策保障,即所有的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都可以获取国家培训基金。校企合作的方式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教师创办公司或参与企业的工作,学生在生产中选题,完成毕业设计;学校办学直接与当地科研机构接轨;学校设有应用研究中心,类似于我国的科技孵化基地[2]。
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是应用型大学必须认真研究的首要问题,它直接牵涉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作为应用型大学,其人才培养应既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又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等[6]。换句话说,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实践技能要强于学术型人才,专业理论知识要比技术型人才深厚。
应用型人才的智能结构相对复杂,而且主要面对的是一个行业或职业群,而不是某一具体的职业或岗位。因此,在专业设置、教学管理以及教学内容上应采取灵活多样、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上不应过细过窄,专业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学管理适宜采用学分制和学年制相结合方式,既能保证学生学到专业基本知识技能,又可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教学内容上既要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不过分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要注重知识理论的应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充分的实践为基础,实习、实训是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应用型大学必须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时数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习、实训基地。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走出校门,谋求与社会各类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7]。开展校企合作,双方可以达到双赢的结果,一方面学校师生可以到企业生产管理一线了解情况,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企业又可以派驻员工到学校接受生产管理知识的再培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
应用型大学的最大特点在于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性。作为应用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必须是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目前应用型院校的教师大多来自于研究型大学或研究教学型大学,专业理论功底深厚,专业实践技能不足,已成为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经验,学校除了聘请校外行业实践专家之外,根本措施还在于创造条件,有计划地提高本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后还拓展并加大了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功能,学校一方面成立技术转让中心,与中小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另一方面鼓励教授成立直属的研究所和研究应用性公司,为教学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奠定了基础,由此也得到联邦德国和州政府的重视和经费支持[8]。这种通过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的开展,为企业提供新产品研发和工艺改革,以及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1] 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3-38.
[2] 钟小斐.借鉴德国经验 建设应用型大学[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3):1-4.
[3] 张庆久.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我国应用型本科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31-33.
[4] 董大奎,刘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7(7):41-44.
[5] 肖美良.国外教师教育实习特点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6(4):60-61.
[6] 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7] 洪林,王爱军.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比较[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2-84.
[8] 顾金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研究摭谈[J].职教通讯,2011(7):50-52.
The Running Features and Enlightenments of German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 Fu-bina, DONG Jian-meib
(a. 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b. College of Law and Politics,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The school-running mod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needs to encourage free ideas and use foreign ideas for reference. The enlightenments from German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o pinpoint talents cultivation, implement flexible and diversified mode, enhance practice training, improve teachers’ skills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lay stress on the applic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Germany;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unning features
G649.1
A
1673-2065(2011)06-0114-03
2011-08-11
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指导计划课题(SZ2010318)
韩伏彬(1975-),男,河北磁县人,衡水学院教务处讲师,教育学硕士;
董建梅(1974-),女,河北大名人,衡水学院法政学院讲师,法学硕士.
(责任编校:卫立冬 英文校对:吴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