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林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动漫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7)
关于“八风指八音”的思辨
陈 林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动漫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7)
“八风”和“八音”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中两个不同的概念,从古至今各家对二者的解释虽不尽相同,但从未把二者等同视之,上海音乐出版社发行的《音乐美学教程》一书提出“八风指八音”,显然是一家之言,不可为凭。“八风”所出之处,显示的应是“八方”而来的各国民歌民谣,从未被解释为 8种乐器;而“八音”所出之处,大都理解为“8种乐器”,而从未解释为“八风”的代名词。
八风;八音;《音乐美学教程》
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音乐美学教程》第 13页中,提到了“八风平”的音乐审美概念,并做出以下解释:“八风指八音,即各种乐器。”“八风”与“八音”作为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的两个独立的音乐概念,从古至今各家对二者的解释虽不尽相同,但从未把二者等同视之,笔者亦不敢苟同《音乐美学教程》中的提法。
《汉书·魏相传》记日相“又数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奏之”“臣闻易日: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四时不忒,圣王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天地变化,必由阴阳,阴阳之分,以日为纪。日冬夏至,则八风之序立,万物之性成,各有常职,不得相干”。由此可见,“风”本来就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如果把“风”这一概念纳入到学术研究范畴之中,它的意义就会有较大的改变。尤其对于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来说,“风”又有着特殊的含义。皮朝纲、李天道 2先生在《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论纲》中认为,“风”包括 3个方面的意义:一体、二化、三气。一体是指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民歌民谣;二化是指诗歌的审美教化作用;三气是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主题的思想、情感和意趣[1]。关于八风的说法,沈祖绵先生在 1995年《周易研究》第一期《八风考略》一文中,曾经旁征博引,考究各家之言,把其分为 10说。其主要结论是:“风应八方,诸家无异说,要皆殊途同归。有以八方解之者,有以八节、八卦解之者,有以八方、八卦解之者,有以八卦、八音解之者,有以八节解之者,有以卦气解之者,有以八方、十二子、二十四节中、二十八舍解之者,因人事日繁,立说日密,至其源起,似先有四方,及于八方,变及八卦,变由八卦而及于八音,其说一也。又以四时及于八节,由八节而后及于十二子、二十四节中、六十卦气、七十二候,其说二也[2]。”该说法肯定了八风的基础意义为八方,显然是比较准确的。同时,沈先生的说法指出八风说似先有四方及于八方,变及八卦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应该是比较正确的。对此笔者持赞成态度,把上述两家之言进行综合研究,笔者则倾向于“八风”指的乃是“风”的理论中的“一体”,即是指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民歌民谣。此“风”应该是取自《诗经》之《风》,《诗经》分为风、雅、颂 3部分,实际上也是音乐概念上的分类。宋代郑樵(1103—1162年)认为,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通志·点序》)这儿的“风”就是指统治者为了享乐,派人四处搜集的民歌。也就是后来历史学家所称“采风”的结果。《风》包括十五国风,分别为:《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秦风》、《陈风》、《桧风》、《唐风》、《豳风》、《曹风》,共有 160篇。当时也有人把“巫乐”称为“巫风”。如《尚书·伊训》云:“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
为什么称民歌民谣为“风”?历史上曾有很多学者专家做过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风的声音有高低、大小、清浊、曲直种种的特点,乐曲有似于风,所以古人称之为“风”。同时,乐曲的内容、形式,一般是风俗反映,所以乐曲称“风”与“风俗”的“风”也是相关联的。“风”除却本意,最初指的就是一定地区和诸侯国中的“风俗”和“风尚”。如,“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广要道》)。《礼记·王制》云:“(天子)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淮南子·主术训》亦云:“延陵季子听鲁乐,而知殷夏之风。”《汉书·艺文志》云:“自孝武立乐府而民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民俗,知厚薄云。”朱熹《诗集传》中云:“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代以有言,而其言又不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是动物也。”这里所说的“风”都是可以反映一定地区的民风与民情的诗歌,因此后来就把带有地方特点的民歌民谣称为“风”,并且朱熹同时还指出了“风”的感化作用。而在《吕氏春秋·音初》篇中曰:“凡音者,产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此时的“风”已进化为“音乐的风格”了。
“八风”作为一个独立的音乐概念,也散见于各种论著。在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5年版的《辞海〈语词分册〉(上)》第 258页有如下解释:八风:八方之风。《吕氏春秋·有始》:“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淮南子·墬形训》作:炎风、条风、景风、巨风、凉风、飂风、丽风、寒风,与《吕氏春秋》略异。中华书局 2004年版《说文解字》则作:“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左传·隐公五年》:“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舞,用来调节8种材料所制乐器的乐音而传播八方之风。陆德明释文:“八方之风,谓东方谷风,东南清明风,南方凯风,西南凉风。西方阊阖风,西北不周风,北方广莫风,东北融风。”
《春秋左传正义》中《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与齐侯论“和同”问题:“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 、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昭公二十五年》日:“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举五声。”此中,“七音”与“八风”相连,很明显指的不是一回事,由此看来“音”与“风”也是有别的。
《国语·周语下》中也有使用,周景王二十三年,“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受到单穆公的劝谏,又受到王朝乐官伶周鸠婉讽,伶周鸠曰:“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革木以节之,物得其常曰乐极,极之所集曰声,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如是,而铸之金,磨之石,系之丝木,越之匏竹,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国语·周语》曰:“声以和乐……节以鼓而行之,以遂八风。”又,《晏子春秋》卷七记有与《左传·昭公六年》相同的说法。《淮南子·原道训》记载:“师旷之聪,合八风之调,而不能听十里之外。”《傲真训》记载:“耳分八风之调,足蹀阳阿之舞。”这里的“八风”明确是指“音乐的风格”或是指“各地的音调(民歌),前所出现的乐器是为“八风”服务的,是为表现音乐作品所使用的工具,而不能把二者简单地混为一谈。《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子大叔回答赵简子询问揖让、周旋之礼时曰:“为九歌 、八风 、七音、六律,以奉五声。”意思是说:各种各样的歌曲,各个地方的民歌,不论用七音,还是用六声,都是以“五声”为主 。在孔子与鲁哀公对话中亦出现了“八风”,哀公问孔子:“乐正夔一足,可信乎?孔子曰:舜以夔为乐正,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意思就是夔做了乐正后,对当时音乐的规范化和各地民歌的交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而天下大服。此处的“通八风”乃是指“使八风融通”。因此,仍是指民歌,与“八音”无关。至于对“八音”一种解释是指“八种乐器”,并无什么异议。因为在古代论著当中,记载和解释得都很清楚。如:在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5年版的《辞海〈语词分册〉(上)》第 259页有如下解释: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钟、铃属金类,磬等属石类,埙属土类,鼓等属革类,琴、瑟等属丝类……
另一种解释,国内权威性的音乐辞书(《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也明确写到:“八音之乐——应指八声音阶。隋代人以为源自汉代。多于七声以外的音级,一般在音阶理论中被视作临时变化音,不视作音阶的常规音级。隋代的第八声,位置有定(古音阶宫、商二音级之间),有专名(应声),不仅被看作常规音级,而且承认以应声作为调式主音时,可以建立‘应调’,唐、宋两代‘角调’也在实践中使用着这种‘八音之乐’。”对此不难理解,所谓“八音”,实际上指的就是“应声”。
《尚书》中《尧典》记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粟,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另载:“三载,四海遏密八音。”《汉书·礼乐志》亦有记载,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九章之歌。《尚书·益稷》曰:“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周礼·春宫·太师》曰:“太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3]。”《声无哀乐论》:“至八音会谐,人之所悦,亦总谓之乐,然风俗移易,本不在此也。”《晋书·乐志》中《弩俞第三》曰:“五声协,八音谐,宣武象,赞天威。”
在上述这些文论记载中,对“八音“的陈述要么明显指的是各种乐器,并且特指我国先秦时期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本民族的传统乐器,即所谓的“华夏旧器”;要么就是承认“八音”是指音列,但究竟是怎么“奉五声”的音列,其音的生成原理以及逻辑关系怎样,跟我们的研究没有直接的联系。八风与八音最紧密的联系也不过出现如下说法。《古乐》云:“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这种解释欲说明风与音乐的关系,但这只是一种传说,并非历史事实,故不可为凭。
综上所述,“八风”所出之处,显示的应是“八方”而来的各国民歌民谣,从未被解释为8种乐器;而“八音”所出之处,大都理解为“8种乐器”,尽管“八音之乐”有“八声音阶”“应声”之说,但是从未解释为“八风”的代名词,看来“八风”与“八音”并非同一概念,不可等同视之。上海音乐出版社发行的《音乐美学教程》一书提出“八风指八音”,显然是一家之言,不可为凭。
[1] 皮朝刚,李天道.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论纲[M].成都:成都电子科大出版社,1989:244-255.
[2] 沈祖绵.八风考略[J].周易研究,1995(l):28-30.
[3] 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47-49.
Critical Analysis on “BafengRefers toBayin”
CHEN Lin
(School of Animation and Cartoon, 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Trade, Huainan,Anhui 232007, China)
BafengandBayinare two different concepts in ancient Chinese music history. In all ages, though experts give various explanations for them, they never regard them as the same. But it is said thatBangfengrefers toBayininThe Music and Aesthetics Tutorialpublished by Shanghai Music Publishing House. Obviously, it is just a single view which is not dependable. According to the provenance of Bafeng, it refers to various folk songs from all the countries, but it is never explained as eight kinds of musical instruments. Moreover, the source ofBayinshows it refers to the eight kinds of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is never explained as the substitute word forBafeng.
Bafeng;Bayin;The Music and Aesthetics Tutorial
J609.2
A
1673-2065(2011)06-0071-03
2011-07-11
陈 林(1971-),男,安徽萧县人,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动漫学院讲师,音乐教育硕士.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