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留学生教育工作中需处理好的四大关系

2011-04-12 21:54
衡水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留学生汉语管理工作

万 鹰

(武汉大学 留学生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高校留学生教育工作中需处理好的四大关系

万 鹰

(武汉大学 留学生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的留学生越来越多,这对我国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重大挑战。文章认为提高高校留学生教育工作水平关键在于处理好课程设置中“知识本位”和“兴趣本位”、教学语言上“国际接轨”和“本土特色”、管理措施上“刚性约束”和“柔性服务”以及文化熏陶中“理论学习”和“实践感染”四大关系。

高校留学生;课程;教学;管理

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可追溯于 1950年接收的第一批来华留学生——罗马尼亚的5名学生,至今已经有 61年的历史。我国留学生教育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教育、外交和管理人才。自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的外国留学生越来越多,目前已突破 20万人。这些来自 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分别在500多个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接受教育,其中以高校的留学生人数为最多。

在此国际化的浪潮中,我国留学生教育从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到管理方法等方面,都有显著进展。接受留学生的高校,已设立专职管理机构,组建了一支专职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形成了留学生教学体系,为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是留学生人数的不断攀升对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有学者从实地调研中发现,来华留学生对我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并不非常理想。其中认为教学水平“非常棒”的留学生只占调查样本的 42.7%,对校方提供的娱乐、住宿和医疗设施持非常满意态度的均在20%以下,认为校方组织的课余生活“非常棒”的仅占 10%[1]。这不得不引起留学生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根据多年来对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升留学生教育管理的质量,必须处理好以下四大关系。

一、课程设置中“知识本位”与“兴趣本位”的关系

“知识本位”的课程设置着眼于将课程目标中各类知识点一定的逻辑关系以“直线式”或“螺旋式”的方式进行排列,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产生影响。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以教师主导的学习将知识尽可能地传授给受教育者。这种“知识本位”课程设置有利于教育者在短时间内向留学生系统地传递大量知识,这有利于提高留学生在华时间的利用效率,特别是对于短期交流者而言,更为有效。但由于“知识本位”的课程设置只是关注传授知识的系统性、教学任务的完成度,并大多施以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因而容易使留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产生文化休克。

“兴趣本位”的课程设置着眼于依据每个受教育者的兴趣特点选择不同的知识内容,并通过受教育者感兴趣的方式进行传授。它能够有效地将受教育者已有经验与传授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促进知识的吸收与内化,并不断引起受教育者的好奇心,从而使受教育者不断地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关注。但“兴趣本位”的课程设置容易忽视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留学生形成完备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而达不到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笔者认为,留学生来自许多国家和地区,在高校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来中国留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具个性的学习要求。因此,我国高校的留学生培养方案,应在保持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加课程设置的柔性与弹性,对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给予更多的关注。一方面在必修课方面,对现行的课程进行评估与筛选,删除一些不适用的课程,增添一些能为留学生所欢迎的新课程。此外,为留学生多开设一些具有特色的选修课,统筹课程设置中的“知识本位”与“兴趣本位”。

二、教学语言上“国际接轨”与“本土特色”的关系

我国留学生教育中教学语言的选择主要有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强调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化,即开设了全英文授课项目,打破授课语言和学位论文只用汉语的限制。有人认为,这是教学语言国际化的新进展,一方面,可促进我国留学生教育与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的接轨,使留学生教育不仅局限为中国式教育,更成为国际化教育;另一方面,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选择英语为教学语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留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专业知识讲授的难度。

第二种倾向强调留学生教育中的本土性,即以汉语授课,只能用汉语完成学位论文。因为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留学生进入中国学习的是中国的学习范式、中国的知识和中国的文化。因此,采用汉语授课是突出中国留学生教育特色,彰显中国留学生教育风格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授课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本土阅读更多的相关书目、参考资料。但这些资料的写作语言大多为汉语,教师的教学语言若采用其他语言,反而不利于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学习。

笔者认为,全英文授课对来自英语国家的留学生,固然排除了听课时的汉语障碍,易于他们接受授课的内容。但不容忽视的是,留学生来华的目的是学习中华文化或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要达到此目的,突破汉语的语言关,掌握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必要的学习条件。而汉语语言能力的掌握,一方面靠来华之初汉语的突击培训,而更重要的是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逐步获得。因此,用汉语授课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此外,从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欠发达地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数量占了很大比例,较多的留学生来源于亚非地区。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对这些来自非英语国家的留学生来说,反而增加了他们的语言负担。他们学习汉语已很不容易,再让他们在课堂上听懂英文授课,又得掌握英语,可说是难上加难。

综上所述,我国留学生教育在教学语言上应处理好“国际接轨”与“本土特色”的关系,以“本土特色”的汉语教学为主,“国际接轨”的英语教学为辅,为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式留学生教育。

三、管理工作中“刚性约束”与“柔性服务”的关系

不同的管理流派对于管理工作的认知与强调有所区别。古典组织理论强调管理工作中的“刚性”,他们把学校当做工厂,就连当时美国最有影响的教育家埃尔伍德·P·丘伯利都曾把学校描绘成为社会消费而加工原材料的工厂:

20世纪的文明对产品制造的规格提出了要求,根据规格的规定来塑造学生是学校的职责。这要求有良好的工具、专门的机器,对产品进行不断地度量,看看是否按规格行事,是否消除了制造中的浪费以及是否带来产品的多样化[2]。

即古典组织理论下的学校教育管理强调制度化、纪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刚性”管理模式。这对我国留学生教育工作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一方面,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如果不通过一定的教育管理制度使之学习、生活规范化,则留学生教育很可能陷入混乱无序的境地;另一方面,中国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也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无文化不制度”,因此留学生在遵循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同时,也在间接地学习中国文化。当然,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来说,古典组织理论所提倡的“刚性约束”是提高管理便利性的一剂良药。但更应注意的是,刚性的管理模式忽略了留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以及文化差异,很容易成为“中国式教育的工厂”,造出千篇一律的中国式留学生,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融。此外,刚性的管理模式容易给“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留学生造成冷冰冰的感觉,产生心理不适甚至抵触情绪。

与之不同的是,作为社会系统理论的管理学家强调管理工作的“柔性”。他们更为注意管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理、组织文化孕育以及管理目标群体中的非正式组织。当代著名教育管理学家马克·汉森所归纳的社会系统管理理论的部分主要观点突出地强调了管理中的灵活性与刚性管理的不适性:

正式目标和非正式目标经常发生冲突,后者引出了众多管理方向。

冲突不可避免,并往往具有建设性功能。

下级经常决定上级管理行为的选择。

每个人都将其独特的社会和心理特征带进工作,并影响他所担当角色的生产率[3]。

留学生教育工作中,社会系统理论指导下“柔性”的管理模式能够重视留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满足留学生不同的学习、生活需求。“柔性”管理模式注重良好人际关系的营造,从教育管理工作者和留学生交往的角度来看,管理者树立“服务意识”是架起二者良性交往的主要桥梁。所谓“服务”即从服务对象的个体需要出发,以满足个体需要为二者交往的重要前提。

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历来偏重管理与约束,服务意识比较浅薄。这种情况在留学生管理工作中虽有所改变,服务意识逐渐增强,但至今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留学生远离祖国,告别亲人,来到异域他国,一切都是陌生的,在生活与学习上一时不能适应,甚至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是正常的,也是常见的。因此对留学生的管理要富于爱心和耐心,树立“服务意识”,具体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学校制定的对学生具有约束性的规章制度,如果遇上留学生的反感或抗拒,就要耐心地多做解释与沟通,使他们能够理解与遵守。对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要做到及时了解,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对留学生的宗教信仰要尊重,他们参加宗教活动,要给他们提供尽可能的方便。在生活上要摸清每个留学生的特殊需求,并分别予以照顾。四季冷暖,天气变化,要适时提醒他们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在办理外事手续上,要主动协助,让他们事事顺利,畅行无阻。还要为他们组织多种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课外生活。即通过无微不至富于人性化的服务,在校园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总而言之,在留学生管理工作中,“刚性约束”固然重要,但更应该重视“柔性服务”,使留学生能够感受到家庭一样的温暖,从而使他们心情愉快地学习,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四、文化熏陶中“理论学习”和“实践感染”的关系

来华学习的留学生,不论是理工科的还是文科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即了解中国和学习中华文化。目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留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授:一是在学校里,通过课堂讲授、学生阅读来进行的;二是通过课外实践、实地考察来进行。当前大多通过第一个途径来进行。

课堂上“理论学习”有其不可替代的一面,它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将中国传统文化系统地向留学生介绍和讲授,教育成本较低。但是,文化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缄默知识,很多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若不能实际考察并感受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载体,对于留学生而言,很难深层次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笔者认为,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可考虑组织留学生走出校园,到广阔的社会中去,体验表现于中国百姓生活中生动的中华文化元素。例如组织留学生游览名山大川,参观名胜古迹,欣赏传统艺术,品尝各地的美味佳肴,聆听戏曲、曲艺,见识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仪和体验乡村的民俗民风等等。留学生如果把他们在百姓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而生动的文化形象和在校园里学到的抽象理论结合起来。他们对中华文化的领悟可能会深刻一些。

《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未来 10年内,我国将“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量,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这无疑对我国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工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笔者认为,只有处理好留学生课程设置中“知识本位”和“兴趣本位”、教学语言上“国际接轨”和“本土特色”、管理措施上“刚性约束”和“柔性服务”以及文化熏陶中“理论学习”和“实践感染”四大关系,才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不断提升留学生教育工作质量,办留学生满意的教育。

[1] 徐玫.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探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37.

[2] Ellwood P Cubberley. Public School Administration [M].B-oston:Houghton Mifflin,1916:325.

[3] 马克·汉森.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5.

A Study on the Four Relationships in Educ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WAN Ying

(College of Foreign Students Educatio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more and more foreign students have come to China, which brings about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management work of foreign students’ education.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oreign students’ education work, the following four relationships must be well dealt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students’ interest in curriculum desig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 language and native langua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gid constraints and flexible services in manag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ulture cultivation.

foreign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teaching; management

G648.9

A

1673-2065(2011)06-0111-03

2011-09-19

万 鹰(1966-),女,上海人,武汉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教师.

(责任编校:卫立冬 英文校对:吴秀兰)

猜你喜欢
留学生汉语管理工作
学汉语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追剧宅女教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