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赵金鹏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动力问题研究综述
李智,赵金鹏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十七大向全党提出的一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艰巨任务。近年来学术界针对党内民主建设动力的内涵、党内民主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约党内民主建设发展的阻力,以及如何增强党内民主建设发展的动力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并取得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应用,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发展。
党内民主建设;动力;阻力
动力问题至关重要。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其内部或外部的动力推动的。党内民主建设同样如此,缺乏动力的推进,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此,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动力问题展开了认真的探讨和积极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现就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动力问题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以期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发展。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十七大向全党提出的一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艰巨任务。因此,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着如何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问题,首先对党内民主建设动力的内涵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讨。概括起来看,学者们对党内民主建设动力内涵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由于学者们研究党内民主建设动力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对其含义的理解和认识也不一致,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有的学者从党内民主建设动力主体本身因素考虑,认为“党内民主建设的动力,就是党员和党组织对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要求和积极性,以及在此基础上而采取的相关行动”。[1]
第二,有的学者从党内民主建设各动力因素的联系出发,认为“党内民主建设的动力,就是党内民主各动力因素的内在本质联系,以及在其有序运行中的相互联系、协调和制约,是实现党内民主良性循环功能所形成的综合体”。[2]
第三,有的学者则从党内民主建设基本动力来源渠道的角度出发,认为党内民主建设基本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党内(体制内)的高度自觉,这是党内民主建设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来源于党外(体制外)民主的压力,这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3]由此认为党内民主建设的动力是体制内发展党内民主的高度自觉和体制外要求发展党内民主的压力的综合体。
学者们不仅对党内民主建设动力的含义认识不一致,而且对其层次、来源的理解也不一致,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观点。
第一,有的学者把党内民主细化为三个层次,即“上层民主(高层民主)、中层民主(地方民主)、基层民主”,并认为这三个层次党内民主的内涵、要求、动力、关注点各有不同,其推进的措施、重点也应随之有所区别。党的上层民主建设应以发展协商民主为核心,重点解决党的最高领导层产生机制的规范化问题,以及建立防范重大决策失误的机制和纠错机制等问题。由此对于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发展党内民主的动力是,对内如何长期保持其执政的地位、提高其执政的水平以及恰当回应国内民众的民主化需求,对外如何应对世界民主化浪潮,提高执政党的国际竞争力。党的中层民主建设应以发展决策民主为核心,着重完善常委会、全委会的决策机制。党的基层民主建设应以发展参与民主为核心,切实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的实现。由此对于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发展党内民主的动力是,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能力逐渐增强的广大民众的民主诉求以及政治系统的考核和职务升迁压力。[4]
第二,有的学者根据党内民主发展动力的不同来源,将党内民主发展的动力分为“原生性动力、压力性动力、主体性动力”,并认为各自的具体含义也不同。原生性动力即“中国共产党在自身组织属性和反思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顺利实现自身转型而产生的推进党内民主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压力性动力即“中国共产党面对国内外执政环境以及自身组织状况的深刻变化,为了不断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增强执政的合法性基础,而不断推动党内民主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体性动力即“由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及其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所产生的对党内民主发展的推动力”。[5]
第三,还有的学者根据各种动力在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我党几代领导人关于党内民主的深刻论述是我党发展党内民主的理论指导动力。(2)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是我党发展党内民主的宏观总动力。(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是我国发展党内民主的经济基础推动力。(4)以人民民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民主的进步与党内民主发展相对落后的不平衡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外部推动力。(5)党自身问题的凸显是我党发展党内民主的内在推动力。(6)迅速普及的互联网技术是发展党内民主的技术推动力。[6]
目前党内民主建设在中央、地方、基层都蓬勃发展起来了,各种具体的措施和手段也实施了,但是总的形式还不容乐观,具体问题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动力还不够,有些动力也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推进党内民主的各种动力之间难以有效平衡与互动,单一的推动力对党内民主的发展难以起到实质性作用;虽然有民主的要求,但是具体行动的落实难以到位,谈多行少;在具体实践中,对党内违背民主的做法,明知不对,却没有人去进行公开地批评和质疑。之所以还存在着发展动力不足问题,是有其原因的。对此,学者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党内一些形成于革命时期的具体制度和习惯做法,在如今没起到维护原则和目标的效果。其具体表现是,党的组织原则规定党员一律平等,但在实际中一些党组织内部等级森严,党内生活严重的行政化,命令主义盛行,很显然这压缩了党内民主的空间。现阶段,我们事实上实行的是领导职务的职业化,基本上没有任期或者任期制流于形式。这样长期为官的职业熏陶,不利于民主意识的培养。[7]
其具体表现是:一是一些党组织及其负责人担心发展党内民主会使原来一些依集权而实施的措施难以有效运行,甚至认为党员就应该无条件服从组织的安排,在民主和集中之间不由自主地就倾向于集中。二是有些领导认为发展党内民主会增加多余的工作,一些事情在集权的情况下也许更容易达到上级要求的结果和目的,认为凡事效率最重要,集权更容易出效率。三是有些领导人的集权意识强烈,担心发展党内民主会使权力分散,自己手中的权力因此转移给多数人,因此不愿冒这样的“风险”,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固化后就难以接受新的东西和理论,发展党内民主的想法就慢慢消失殆尽了。
其具体表现是:一是对推进党内民主的兴趣不高。他们认为发展党内民主势必会限制组织负责人手中的权力,如果自己出头要求发展党内民主,这样会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担心领导对自己有成见,影响自己的政治前途。二是对发展党内民主缺乏足够的信心。许多普通党员考虑到自己微不足道的身份和地位,认为自己改变不了大的趋势,与其这样还不如干好自己份内的本职工作,对发展党内民主一事缺乏信心,于是闭口不谈。
比如“党员反映情况的渠道不够畅通,认真讲话、讲心里话的地方太少”,“民主推荐和考察结果不公布,伤害群众参与民主的积极性”,“被选举权得不到落实,影响党员参与民主生活的积极性”,“有些地方上级党委的常委担任下级党委的书记”等。[8]
党内民主建设之所以发展动力不足,除了存在以上原因外,应该说还有一些现实因素制约和影响着党内民主建设健康而顺利地发展,这构成了党内民主发展的阻力。
民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主的有无和程度的高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政治民主化程度还不会很高。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其本身就要求政治上的集权。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推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市场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很多领域也还依然存在。[9]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权力支配型的国家,统治者奉行一切唯我独尊,集权现象相当严重,并且这种观念在一些党员中已经根深蒂固。另外,当前一些党组织负责人对党内民主的认识存在误区,比如担心发展民主会影响社会稳定、影响效率、影响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等,这是制约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原因。[10]
从总体上来说,目前理论界对发展党内民主的理论体系建设还没有完成,在许多关键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未能达成共识。甚至于党内民主的一些基本的概念、目标设计、战略部署都存在着争论。而这些争论和思想分歧就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政策研究和制定部门对党内民主的理解,给我们党发展党内民主带来理论指导上的阻力。
具体表现是:一是监督主客体之间权力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对党的主要领导干部、上级党委和纪委机关的监督难以落实,而同级党委和同级纪委也难以有效监督。二是监督法规不配套,缺乏系统性,致使对权力的制约不够严密,很容易让一些人逃避监督。三是监督制度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一些制度内容比较空洞,条款过于原则化,定性的规定多,定量的规定少,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四是监督主体“自我弱化”,不敢监督,不愿监督,或者不能监督。有的人认为监督是无权的管有权的,管不了;有的出于个人目的,顾虑严重,不敢在监督上动真格;有的阳奉阴违,想法设法逃避监督等。[6]
具体表现是:一是主体意识缺位。一些党员不能意识到自己在发展党内民主中的主体地位,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政治冷淡主义倾向。二是平等意识变异。一些党员的平等意识受到压制、弱化;而部分领导干部则以为自己高高在上,是特殊党员,根本就不平等地看待其他党员。三是权利意识淡薄。一些党员弱化了其所应具有的主体意识和党员意识,党内关系也因此简单化为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四是责任意识虚化。有的党员将自己的责任仅仅理解为对组织的一种服从,在党内生活中随大流,唯领导和上级是从;有的党员喜欢发牢骚,说一些不负责任、不利于党的话;有的党员对党内民主建设如党内监督既漠不关心,也缺乏信心;有的党员对党内消极腐败现象听之任之,作无可奈何状等。[11]
在分析党内民主建设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其制约因素的同时,学者们还积极地探讨了增强党内民主建设发展动力的对策和途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观点。
在这里尤其不能忽视利益因素。邓小平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时间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2]146在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问题上,目前就多数人而言,是从公益理性的角度出发的,因此,利益是调动民主积极性的基本杠杆,可以为激发民主动力提供深层源泉。[7]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规范选举程序,尊重并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见;二是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三是改进选举人的提名方式;四是在党内选举中推行竞争机制。[13]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制度;二是建立监督机制运行的环境;三是建立民主制度完善的环境。党内民主的实现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问题,需要从各个方面来加强制度建设,以促进其完善。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决策评估、绩效评估及修正制度,由专门的调查研究部门对决策方案、绩效进行评估,由决策部门根据决策执行后的效果进行修正,以保证决策的有效性与合法性、可行性。[14]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落实知情权。要定期向党员提供必要的制定党的方针政策的背景材料,改变仅仅让基层党员了解结论、被动式学习理解党的文件的简单做法。要建立定期通报制度,着重就通报的内容、时间、范围等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要让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在知情的理性基础上,而不能只要求党员怎么做。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反映制度,积极疏通和拓宽党内下情上达的渠道。通过建立党员意见征集制度,不仅要使党员领导干部能够“倾听”普通党员的意见,集思广益,而且要以此规范和限制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扩大参与权。可在设立党员意见征集箱、提合理化建议等形式的基础上,过渡到以制度的形式来确立、规范和保障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管理的权利。[15]
要确立“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互动共进”的思路,制造可控的外部压力,促进各级党组织加快推进自身的民主进程。比如完善和推广民主评议党委机关和领导干部制度,并将评议结果与他们的政绩发展结合起来,促使其尽力推进所在组织的民主建设进程;加大县级人大和政协对执政党的基层组织用人和决策的监督力度,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加大人民民主的力度,为党内民主提供经验和外部环境,同时也可加大必要的外部推力,促成一些地方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切实推进党内民主。[7]
[1] 刘彦昌.党内民主的动力及其培育[J].新视野,2007,(5).
[2] 刘长发.发展党内民主的动力机制阐微[J].学习论坛,2010,(1).
[3] 王同新.浅析党内民主建设的动力机制和政治生态环境[J].实事求是,2006,(5).
[4] 谭健.党内民主的层次、动力、路径问题简析[J].唯实,2009,(7).
[5] 赵大朋,王建国.论党内民主发展的动力系统[J].社会主义研究,2010,(5).
[6] 郝继明.对发展党内民主的动力和阻力剖析[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2).
[7] 刘彦昌.动力培育:党内民主建设的关键所在[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7,(9).
[8] 余信红.党内民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探讨[J].理论探讨,2007,(1).
[9] 祁刚利,李芬.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理论导刊,2008,(1).
[10] 牛安生.提高党内民主质量刍议[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5).
[11] 肖立辉.影响党内民主健康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J].理论前沿,2007,(3).
[1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 万军.论如何发展党内民主[J].法治与社会,2009,(9).
[14] 毛亚雄.试论新形势下党内民主制度建设[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9,(3).
[15] 张合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内民主建设[J].理论视野,2007,(11).
D26
A
1672-0040(2011)06-0028-04
2011-09-15
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动力分析与路径选择”(09CDJJ01)的相关研究成果。
李智(1986—),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 李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