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刚
(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冯光钰:20世纪中国音乐考察的三个维度
赵大刚
(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要分析清楚浩如烟海、波澜壮阔的20世纪的中国音乐,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我国当代著名音乐理论家、音乐评论家冯光钰先生从古今、中外和雅俗三个关系维度对中国整整一个世纪的音乐问题作了全方位的概括。这彰显了一个对音乐、对历史、对人民和对社会负责任的音乐家独到的学术视野和治学方法,也折射出了一个音乐家崇高的人格魅力。
20世纪;中国音乐;古今;中外;雅俗
冯光钰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民族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评论家。先生不仅学术成就颇丰,而且造诣精深,先后发表了400多篇音乐评论及音乐论文,出版了30多部音乐专著,并提出了“同宗说”、“本土腔论”和“融和说”等学术新观点,为中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曾获文化部授予的艺术学科国家重点项目“特殊贡献个人奖”。
惊闻先生2011年2月20日凌晨零时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去世的噩耗,悲痛之情油然而生。先生的逝世,是我国音乐界的重大损失,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受人爱戴和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音乐界沉痛悼念先生的悲痛时段,笔者决定把先生讲学的主要课题“20世纪中国音乐思考”认真整理出来,除了以飨读者,也算是对先生的一种永远的怀念。
如何看待20世纪的音乐及音乐家?如何对20世纪的音乐文化、音乐现象作一个客观的、全方位的评价?我们的音乐在21世纪将会怎样发展?一个对音乐、对历史、对人民、对社会负责任的音乐家,都不能回避这些问题,都有义务对20世纪的音乐及音乐文化作一个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先生认为:音乐家的生活总是和某个时代紧密相连的,且总是和某种音乐文化或音乐现象密不可分的。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鲜明的民族个性和稳定的心理特征,那个社会、那个民族就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民族肯定是可悲的,当然也就不会有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和音乐现象。诚然,一百年对于历史的长河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对于音乐文化的发展来说,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阶段。
20世纪,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讲,都是令人回味无穷的一个世纪。那些苦难的岁月或是伟大的发明创造,都已经深深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在中国音乐界,无论是当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还是迎来改革开放,走向富强的伟大时代,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富有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这些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共同构筑起了中华民族灿烂厚重的音乐文化长廊,激励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独立而英勇抗争,为民族的富强而努力奋斗。20世纪的中国音乐,可谓浩如烟海、波澜壮阔。要分析清楚20世纪的中国音乐,的确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冯先生是从哪些角度来考察20世纪中国的音乐和音乐家的。
冯先生是从三个大的方面来思考中国20世纪的音乐的。他说:音乐、音乐现象乃至音乐文化,无外乎涉及这样几个问题:古今、中外、雅俗。此语一出,全场轰动。妙哉!仅此六个字,就把整整一个世纪的所有音乐问题作了全方位的概括。从中可以看出先生的视角是多么敏锐,治学方法是多么独到。
音乐的古今问题实际上是指如何理解和对待中国的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关系问题。冯先生说,我们可以把二十世纪的音乐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辛亥革命到五四爱国运动(新文化的传播)。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音乐家,如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等,他们把“学堂乐歌”引入课堂;①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是第一个将音乐引入课堂的人。王光祈是中国第一个运用比较法来研究音乐史的音乐家;肖友梅创立了中国第一所音乐院校——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专业音乐教育;赵元任用京剧的皮黄腔创作了经典曲目《教我如何不想她》,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黎锦辉创作了许多儿童歌舞剧,对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还有刘天华等一大批音乐家,他们对中国新音乐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阶段:抗战时期的音乐。中国政府对日正式宣战虽然是在1937年,但日本侵略中国实际上在1931年就开始了,因此这个阶段具体的时间可以划分为1931年到1945年,刚好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即二战时期。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伴随着全国的抗日浪朝,在音乐文化领域内,中国的音乐家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杰出的音乐家有聂耳、冼星海、贺绿汀、吕骥、马可、张寒晖、麦新、时乐濛、周巍峙等。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反映抗日题材的音乐作品,而且质量都很高,如《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生产大合唱》、《大刀进行曲》、天才作品《黄河大合唱》等。中国是二战时期世界少有的几个在音乐上空前繁荣的国家之一。②前苏联当时的音乐也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反映卫国战争题材的音乐作品。第三阶段: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基本上还是扎根在传统基础之上。出现了像王莘、瞿希贤等一批杰出的音乐家。出现了大批反映新中国建设及为世界无产阶级阵营③即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摇旗呐喊的作品。如《歌唱祖国》、《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第四阶段:1966年到1976年。中国正遭受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各方面的秩序都遭到了破坏。音乐文化、音乐创作没有幸免,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人的思想、意识都被封闭了起来,连说话都得非常小心,稍有不慎,就给你扣上一顶“帽子”,连拉拉小提琴、练练大提琴都说成是资本主义。在“四人帮”残酷的文化禁锢下,出现了一个新的音乐品种——样板戏。④当时非常出名的有八大样板戏。客观上讲,样板戏本身还是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另外还创作出了一些好作品,如《北京颂歌》、《雄伟的天安门》和施光南的《打起手鼓唱起歌》等。第五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是中国音乐发展最顺畅的时期。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主要表现在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上。在音乐理念上是既不薄古又不厚今。对音乐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音乐离不开政治、经济,但政治绝不能替代音乐——音乐的背后是文化。音乐家们纷纷投入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灵感。“心连心”艺术团经常到革命老区慰问演出;“同一首歌”栏目组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文化列车下乡演出;音乐家创作团三峡采风等活动极大地激活了音乐家们的创作热情,他们热情讴歌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我们的英雄,讴歌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讴歌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讴歌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音乐作品。如《北京喜讯传边寨》、《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爱你,中国》、《祖国,慈祥的母亲》、《长城长》、《父老乡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当兵的人》、《一百年的梦想》、《公仆赞》、《红旗颂》、《走进新时代》、《中国大舞台》及《春天的故事》等。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数量之多、题材之广,而且某些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还具有相当的深度,可以说音乐创作、音乐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当然这些情况的出现与当时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就像是音乐历史长河中的不同河段,正因为有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衔接,才导致了音乐历史长河的奔腾不息和丰富多彩的内涵。离开传统,现代将无从谈起,现代又是未来的传统。因此,那种把传统和现代完全割裂开来的想法是极其荒谬的,也是根本做不到的。
东方国家在对待音乐的中西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三种类型。(1)封闭型(如印度),极力排斥外来音乐及文化,他们从心态上不愿意接受外来的音乐,甚至连国家级的交响乐团都没有,只有在部分省份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交响乐团,因此印度音乐保持了它鲜明的民族风格;(2)分离型(如日本),他们主张既不排斥外来音乐,又大力保护自己的本土音乐,各搞各的,互不干涉,互不融合;(3)结合型(如中国),主张中西结合。20世纪的中国音乐基本上都是走的中西结合的道路,“文化大革命”时期除外。如刘天华的《光明行》、《独弦操》的创作都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光明行》是根据西方的《G弦之歌》的启示而创作的。刘天华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音乐比“学堂乐歌”时代又进了一步。冼星海的创作在中西音乐的结合上也是很成功的,如《黄河大合唱》就是借鉴西洋的“康塔塔”体裁而创作的。要说在中西音乐结合上的偏差,恐怕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方面。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一直推崇的是“欧洲音乐中心论”,从我们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以及课程建构体系等方面都可以看出痕迹来。如肖有梅的办学方针是:输入西洋音乐,整理民族音乐,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贯彻这一方针。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音乐院校(系科)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都有明显效仿西方的痕迹。王光祈先生早在德国读书的时候就对音乐的全盘西化进行过批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界的最大成就是:彼此宽容,形成了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但也要看到,在这些多元化的音乐里面,有许多作品忽略了旋律,片面追求音响;忽略了民族性,片面追求“洋气”。
在音乐的雅俗问题上,冯先生主张雅俗共赏。每个时代的音乐都有雅音乐和俗音乐之分。我们既需要“阳春白雪”,又离不开“下里巴人”。雅与俗看起来似乎是一对矛盾,我们应该用哲学的头脑来认真分析、认识和对待这一对矛盾,使二者达到辩证的统一。其实音乐家的最高追求就是雅俗共赏。《二泉映月》你认为它怎么样?说它俗,它的确很俗,盲艺人讨饭时拉的音乐,能不俗吗?说它雅,任何人一听到这音乐,就不住地为之倾倒,乃至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要跪着听才有资格听这神圣的音乐,①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在听了我国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演奏的《二泉映月》后,激动地说:“断肠之声不禁叫人凄然泪下,只有跪着听才有资格。”能不雅吗?当然要使音乐做到大雅大俗的最高境界,决非易事。它需要音乐家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地塑造自己的人格和灵魂。
毫无疑问,人们要全方位考察和分析清楚20世纪的中国音乐及音乐文化,不可能脱离古今、中外和雅俗这三个关系维度共同编织的立体评价体系。从讲座中,可以看出先生研究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深邃的洞察力,更可以看出先生是一个极负责任的音乐家,他那种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切关注、担心和严谨思考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年轻音乐工作者学习的;他那种谦逊随和、平易近人的风范已经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实现了学术和艺德的高度融合,向我们折射出了崇高的人格魅力。他对年轻人的鼓励与信任,他不辞辛劳地在两天时间里连讲三场讲座(已经六七十多岁的人了),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吗?他还无私地把自己的治学方法介绍给大家,这些都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里。实际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先生不仅仅是在给我们讲学,更是用心在给我们讲怎样做人,因为做人比做学问更难而且更重要。让我们不断努力吧,使自己的艺术水平和人格都能得到升华、发展,这本身是一个艺术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J613
A
1672-0040(2011)06-0110-03
2011-08-30
赵大刚(1970—),男,四川达州人,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