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主义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新标准大学英语》的文化解读

2011-04-12 21:04陈琳
关键词:建构主义跨文化大学

陈琳

(南方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州 510515)

1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根植于语言。语言和文化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就要求在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否顺利进行并达到理想的效果,不仅取决于交流双方对语言的熟悉程度,还取决于双方对文化的掌握程度。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认为,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王佐良也曾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根据最新修订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非常重要。教师在外语教学当中,应把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当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新标准大学英语》在课前的导入、课文的选材、专题文化短篇、练习中的文化比较选题等方面不同角度地传授多元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使用地道的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全方位提升文化素养。

2 社会建构主义模式

社会建构主义模式是M.威廉姆斯和R.布尔登(Williams M. & Burden L.R.2000:42-44)在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社会互动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的核心内容是:人的知识是由个人建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这一模式吸收了各大理论之精髓,提出了一个更为全面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由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这四个方面组成,并确认了这四个方面对教学的影响。教师设置学习任务,并进行教学反思;学生作为个体理解这些任务的意义和个人的相关性;任务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平台。教师、学生、任务三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此外,环境因素对学习过程也有着重要影响。学生处于中心位置,其他则构成学习过程的外围环境。因此,该模式的本质是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社会建构主义所蕴含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学习观、 教学观、任务观和环境观等方面。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一门新语言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自我概念、归因、学习策略等等。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应该进行教学反思,并在教学中起到中介作用,帮助学生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帮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自主和处理问题。社会建构主义任务观认为:任务的内容和方式反映一定的教学理念和观念;任务是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枢纽,教师可以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成就感。社会建构主义环境观认为:环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最直接的是课堂、学校、家庭等微观环境;间接环境包括社会化和教育背景等宏观环境;从形态上看,有物理环境、语言环境、人际关系等心理环境;各种环境对学习都产生重要影响,对环境的正面感受对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有积极影响。

3 社会建构主义模式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社会建构主义模式,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是课堂决策和行为的依据。大学教师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3.1 积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语言环境对于英语学习至关重要,现在的大学生缺乏的正是英语的语言环境。为了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目的语,英语教师必须积极创设英语语言环境。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学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从人文主义的观点看待英语教学,教师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符合主题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原版英文影片、英语时事新闻、英文电视节目、人物传记、地理风貌、背景知识等再现英美历史文化,提供真实的或者模拟的语言环境。如在《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unit 4 Read all about it中,在starting point部分配合主题Making the headlines,用画面和头版标题显示了来自英国、新西兰、美国报刊中报道的世界大事。在讲解这一部分时,教师还可以播放相关的新闻视频。在本单元Reading across culture中介绍了日本、挪威、玻利维亚、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印度、瑞士等国的报业情况,整个单元形成一个对媒体业的概括介绍。

3.2 中西文化并举,注意中西文化异同的比较,实现意义建构

《新标准大学英语》注重展示文化的多元性,选材以中西方文化为背景,融入了世界各国的文化生活、传统习俗与价值观念,从而引导学生探讨和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助于将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内化于语言教学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每个单元的Reading across cultures 是专题文化短篇,展示不同国家的文化,并结合口语对话、讨论以及Guided Writing 中与文化话题相关的写作训练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第三册Unit 2 Childhood around the world中,来自英国、韩国、俄罗斯、土耳其的代表介绍了各自的童年。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以介绍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玩具作为文化导入。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和设计连线游戏来详细讲解玩具,如毽子、俄罗斯套娃、溜溜球、芭比娃娃、魔方、泰迪熊等等的起源和发展。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以供学生分组讨论,如:Which traditional toy is the most educational? Why? Which traditional toy is the most entertaining? Why? 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全球化的进程打破了民族的樊篱,把各民族的文化都卷进了大交流、大融合的浪潮,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沿着相互补充、相互接近和相互吸取的轨迹前进,从而使各种文化在交流的规模和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侯尚智,2001)学生通过在英语学习中学习和体验不同的文化,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

3.3 积极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比较其异同

胡文仲先生提出:“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其意义或扩大或缩小,同时有些词由于经常在某些场合使用逐渐积累了一些联想的意义,也可以称为文化内涵。” 对比英语和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形:“英语的词和汉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也大致相同;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部分相同;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指示意义相同,但只在一种语言中有文化内涵。”

谚语、习语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是一个社会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谚语、习语措辞生动有趣,内涵丰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地理风貌、历史文化、社会价值观念。《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Unit 7 Aesop’s Fables 通过图片和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了几个伊索寓言,从而引出几句常用的谚语,如,the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a dog in the manger, killing the goose that laid the golden egg.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可以先设计一个连线游戏让学生判断这三条谚语的意思,以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The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是指“披着羊皮的狼”。A dog in the manger 是出自“狗占马槽”的故事,讽刺那些占据职位或者某些物质却不做事的人,汉语中也有类似的俗语“占着茅坑不拉屎”。Killing the goose that laid the golden egg 是指“杀鸡取卵”。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英语讲中国的寓言,如闻鸡起舞、愚公移山、揠苗助长等等,培养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文化的能力。对比中西方的谚语、习语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What can we benefit from reading fables?

3.4 通过协作学习,弥补现阶段英语教学的不足

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即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引导,使之向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的认识、补充片面的认识。在讲解《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 Unit 9 Red cross Red crescent 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work of 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What other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make use of volunteers? 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学生快速阅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泛读练习如是非判断题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引出相关文化话题如Do you think you can learn more about another culture as a volunteer or as a tourist? 让学生分组,就该话题进行辩论,并陈述辩方理由。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完善片面的认识。

3.5 多渠道、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多视角反思母语文化,培养中国文化意识

“目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一味强调目的语文化的传授,而对中国文化及其表达方式的传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陈佑林:2003:147)。目前国内很多英语教材都只强调西方文化的传授,而忽略了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可见既要满足大学生对真实语境的需求,又要满足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我国英语教学改革中,文化教学在纠正“哑巴英语”这一方面有一定的成效,大学生们已经会用英语来表达西方文化, 但是目的语的文化教学导致了另一种“哑巴英语”的出现,即学生们不会用英语表达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文化思想。大学生作为交际主体不能用英语介绍本国文化和传统思想,这是外语教学的一大缺陷。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对外交流的加强,在全球范围内弘扬中国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是有战略性意义的。

《新标准大学英语》在语言文化的探讨上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该教材不仅介绍了西方文化,还加入了相关的中国文化。 虽然在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篇幅不是很多,但在课文中有意识地加入了中西对比素材,在课文和课后习题中都有所体现。在讲解《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Unit 8 A Love of Words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启发学生找出生活中的例子,表现中国人和英国人对字的热爱。接着,教师可以用英语介绍中国的灯谜、猜字谜,从而引出中国的元宵节等相关民俗文化。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讲解西方的填字游戏,并展示西方各个国家填字游戏的不同。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泛读的练习如填空,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如How would most Chinese people answer the questions “What do you miss when you’re away from home” and “What do you look forward to when you return”? Do you think reading and word games are as popular in China as they are in England? 提出类似跟中国文化有关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全新的视角反思母语文化。

在讲解第三册Unit 1 Rites of passage时,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些是非判断题和填空题来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后由课文内容引出相关的中国文化。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连线和听力练习来讲解中国的抓周、成人礼、毕业典礼,教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的传统仪式和风俗习惯。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Should Hanfu be made a national dress?”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两个相关话题:韩国的成人礼和日本的成人礼,让学生课后准备并于下节课做课堂展示。

在第三册Unit 10 Tales Ancient and Modern中,教师可以选取Starting Point中的问题提问,如Are there similar legends in Chinese mythology?在课后的Talking Point中有Can you think of any “Old Wives Tales” in China?的口语操练, 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问题一步步深化,还可以提出问题,如,Do you believe in them? Why?在课后的writing task中有write a traditional Chinese story的写作练习,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做为课后作业。在课堂操练中,这些素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交际也较容易展开。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教会学生用英语表达传统的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多渠道、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相比于西方文化,中国的大学生应该对中国文化更加有亲切感,当学生们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时,他们会从一个全新的文化视角反思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会有创造性的认识。

4 结语

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了学习任务的情景关联,同时又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它体现了社会建构主义教学原则的本质特点。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文化积极地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将多元的文化引入大学英语课堂,营造多元多方位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使用地道的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全方位提升文化素养。

然而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限,班级人数太多不好管理。因此在将该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时,教师应在任务中发挥指导、沟通和评价的作用,充分发挥该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1]Burden. L & Williams. M.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侯尚智.和谐论:全球化时代理性思维的选择[J].东方论坛,2001,(1).

[3]李丽华,王岩.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比较与渗透[J].江西教育:高教研究,2009,(1):38.

[4]刘迎红.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0,(6):90.

[5]刘珂.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4):192.

[6]王东霞.语言与文化的有益结合[J].海外英语,2010,(5).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跨文化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