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雪 娇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2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对完善就业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搞好就业培训、支持自主创业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明确指出,尤其要做好困难群众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据统计,2011年黑龙江省内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21.5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考验着高校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主线,是衡量高校能否可持续发展重要方面,有效推进大学生就业成为了高校就业工作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教育规划纲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则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方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发展。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可持续发展也是其首要问题。要形成全面、可持续发展,高校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的要求,将培养合格人才作为首要目的,保证毕业生学有所成并能够充分就业,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贡献力量。
同时科学发展观也告诉我们应协调发展。从高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来讲,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和考虑到由于社会快速发展而带来的新问题,并有效地解决这些新的问题。例如,逐年不断增加的新毕业生进入社会和往届仍在寻求就业机会的毕业生形成了严重的就业压力。毕业生就业工作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构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是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基本途径。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其中包括的主要构成要素有:人才的供给主体、供给方向和对象、供给的方式和方法。展开来说,人才的供给主体即由谁来供给,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即学校。而在学校中,具体落实供给工作任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部门。当用人单位有需要的时候应该有一个独立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具体部门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和沟通,这就是就业服务体系中的供给主体的服务工作。供给主体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提供谁?也就是供给主体的对象和方向是什么的问题。这就需要供给主体详细地了解我们的人才类型,我们培养的是什么层次毕业生,对应的是哪些社会需求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地把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明确供给对象和方向,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准确有效的服务平台,使信息及时准确传递。明确了供给主体和供给对象则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供给,也就是供给的方式和方法应当如何掌握。在高校的就业服务体系中,供给方法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一方面通过为毕业生提供相关的就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详细就业信息,并通过网络、会议、供求双方见面会等多种渠道和形式来及时发布用人单位的信息,保证整个过程信息畅通、及时、准确。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特殊服务的方式来完成供给服务,即准确地掌握毕业生基本信息的同时还需要掌握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能力表现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特长,这个特长对于毕业生供给很重要,当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供给方式来完成就业推荐和服务时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就会大幅度提高。例如用人单位在对专业有要求的同时很注重毕业生的文体方面的能力。当我们为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时,应重点推介毕业生除专业能力以外的特长,这不但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且会有效保证就业质量和就业的稳定性。
为毕业生就业做好服务工作,高校应积极主动地从毕业生就业政策、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网站建设、毕业生实习基地建立以及举办公益性招聘活动等五个方面入手,切实掌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的总体状况,提高服务整体水平,及时调整方案,完善制度,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毕业生可根据提供的相关信息,调整自己的求职目标,提高就业率。
保证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畅通是高校就业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帮助毕业生及时准确地掌握就业信息是保证就业工作质量的首要任务。积极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使每一位毕业生随时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这就需要高校逐步完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为毕业生提供专用通道,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站,保证良好运行。总之,要使毕业生能够高质量就业并保证就业率,需要高校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决不能置之不理,放任自流,或者采取变相强制的方法来完成就业工作。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类毕业生招聘活动,为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供需的平台,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鼓励毕业生参与“就业服务周”和“网络联盟招聘周”等公益性招聘活动,丰富毕业生就业推进活动的内容。
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省市出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加大对毕业生就业服务市场和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等方面的建设。就业工作对于高校来说不应是一个部门或某些人的工作,而是一个全局性工作,高校所有部门都应积极主动地开展服务工作,统一服务规范、加强专业培训、增加对就业工作的专项投入;同时扩大就业实习基地的示范作用和社会效应,鼓励各教学系与相关企业建立就业实习基地,进一步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落后地区就业。另外,还要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就业的积极性,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联动效应,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时应提前计划、重点实施、为进一步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公共服务工作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
高校就业服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在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应明确服务目标,即为保证学生高质量、高比例的就业而服务。所提供的就业服务工作应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根本宗旨。就业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上应灵活多样,对具有不同特长和性格的学生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推荐措施。同时,应考虑到少部分人群的需求,对贫困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和来自学校所在地省外生源的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应有针对性,必要时学校应有专项的资金和政策来特别服务于这些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
在开展就业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就业工作作为重要工作任务来认真对待,实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由各部门的负责人作为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工作完成得好坏不仅仅关系到某个部门或是某个人,而是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发展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明确目标,责任到人,促使每一位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就业服务工作中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同时,制定明确的奖励和考核机制,使每一位教师都明确就业工作并不仅仅是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人的工作任务,而是关系到全员利益和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工作任务,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和认真对待。
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也是推进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结合专业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并成立就业创业教育指导协调机构将大学生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广泛开展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社团活动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为鼓励、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应及时准确地将各类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通知到毕业生,使毕业生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政策。同时,做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审核、发放工作。
学校应积极协调并配合有关部门出台支持政策,通过学校应投入和民间募集等方式,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加大资金投入。落实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工商注册、行政审批、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的政策并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资源来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帮助和服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设一批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孵化基地,为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要通过开展科技发明类竞赛、创业项目大赛等多种形式,征集大学生科技创业优秀项目,选拔优秀创业团队,引导和资助毕业生带项目和团队到基地创业。
总之,高校就业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大学生就业服好务还要求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将职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始终。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特点,引导毕业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和成才观,积极到基层工作、到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1]尹小平,等.对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8).
[2]谷晓丹.高校中大学生自主创业环境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8,(4).
[3]袁春云.浅论大学生“自主创业”外部不经济及其规避[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