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任领导对民主执政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2011-04-12 20:59吉秦雁赵丽华
关键词:民主中国共产党政治

吉秦雁,赵丽华

(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山西 太原 030024)

中国现任领导对民主执政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吉秦雁,赵丽华✳

(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山西 太原 030024)

民主执政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是推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本文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下,结合马克思主义有关民主执政的经典理论,分析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执政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迫切需要上层建筑以民主为取向的深度改革和创新。有学者指出,在政治体制改革缺位的情况下推进其他改革,很可能将这个社会引入歧途。[1]而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与之相配套的三个部分的有效改革,即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而民主政治建设就是政治体制改革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实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协同发展的社会。这一社会建设标准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新的坐标和参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执政党施行民主执政,以有效促进和增强党群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各阶层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真正和谐地运转。

(三)中国共产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1987年,党的十三大针对计划经济时代“党政合一”的体制性问题,做出了“党政分开”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党政分设”、“党政切割”式的所谓“党政分开”,并没有达到党政职能分开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初衷。党的十五大提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后,探索以正确处理党政关系为核心,推进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体制的改革呈现新的特点。

首先,执政党的地位和角色已经转变。从执政党自身来看,党员队伍空前壮大,党员构成渐趋多样。中组部公布的全国党内统计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6月,全国中共党员的总数为7336.3万名。其中,非公有制单位职工党员318万名,占党员总数比例的4.3%。[2]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使党员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是进入新世纪党的自身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党永远不变质的重大问题。

其次,执政环境和任务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可归结为: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封闭转向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转型,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十三亿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空前释放。市场经济主体和利益的多元化,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的复杂,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以及政治、文化、社会的变迁,都有力地推动着国家管理、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迅速从“人治”向法治和民主转变。

二、马克思主义者对民主执政的理论探讨

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党的执政理念的论述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创新和发展党的执政理念的理论本源。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理念的论述,主要是从国家政权的性质问题上来阐述的。马克思认为,国家政权本应是社会的工具,“社会起初用简单分工的办法为自己建立了一些特殊的机关来保护自己共同的利益”。[3](P334)这种特殊的机关就是国家政权。并且这种国家政权是可以变异的。本来应该是社会工具的机关,“而其中主要是国家政权,为了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他还指出:“要使工人摆脱旧政党的这种支配,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每一个国家里建立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这个政党要有它自己的政策,这种政策显然与其他政党的政策是不相同的,因为它必须表现出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4](P639)

列宁关于民主执政理念的论述有:“以民主的方式形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政党以民主方式实现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以最直接的民主保障人民的权利”等。斯大林把实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经济建设作为苏共的执政理念。列宁、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做出的探索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诸多宝贵的经验。他们的执政理念在当前我们党执政过程中仍有许多可供参考之处,是党中央创新和发展党的执政理念的理论源泉。

毛泽东的民主执政思想主要集中表现在局部执政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制度和民主执政方式的实践和探索上。纵观毛泽东同志的一生,无不是以“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其理论和行动的出发点,无不时时刻刻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邓小平同志始终认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邓小平还深刻阐述了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极其重大的社会主义原则,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要做到制度化、法律化,才能把民主与法制结合在一起。江泽民同志从基本经验的高度,实行了集体接班、集体领导制度,彻底否定了个人接班、个人集权专断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实行集体领导的基本要求,强调“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5]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执政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理念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执政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执政理念。各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提出了要充分发扬民主,要发展民主政治,要坚持民主的执政方式,但是并没有明确将民主的执政方式上升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理念高度,而是把它作为执政党执政方式的辅助手段。只有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这里,在总结党长期执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党面临新的党情、世情和国情时,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民主执政”,[6]把民主执政上升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主要执政方式之一。

(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规律“民主执政”的提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规律的创新和发展。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要坚守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不断探索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系统地总结了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执政党以及中国共产党五十多来执政的经验教训,经过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不懈探索,终于由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著名论断。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的重大贡献。

(三)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制度,创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形式 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形式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基本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实施民主执政的基本框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对民主执政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具体的执政方式上,并没有将这种方式上升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陆续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规定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时期的领导集体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四项制度之一。[7]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时期的领导集体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与基层直接民主制度进行了有机结合,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内容更全面,层次更丰富,结构更完整,是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四)创新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方式 “民主执政”与“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同时提出,创新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方式。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执政党要重点加强5个方面的能力建设: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第一次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执政党建设的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的总要求。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企业,从学校到部队,范围广,规模大。这次中国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强调,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举措。

(五)创新了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内民主建设思想的基础上,着眼于指导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内民主建设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做法,取得了重要的新成果。

首先,将党内民主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胡锦涛为首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下,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称《决定》)指出了发展党内民主与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理顺了党内民主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决定》指出:“发展党内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8]

其次,把发展党内民主作为构建党内和谐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发展党内民主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就“不仅从党的自身建设方面深化了发展党内民主的认识,而且上升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大局上来认识。”[9]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10]这极大地显示出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深刻地阐明了党内民主与党内和谐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科学阐明了发展党内民主对于构建党内和谐的重大作用。

[1](英)戴维·赫尔德著,燕继荣译.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组织部公布的全国党内统计最新数据[N].人民日报,2007-10-1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杜,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求是,2007(21):3-22.

[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7.

[9]左吉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学习论坛,2007(2):28-31.

[10]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编辑 赵晓洁〕

China's C urrent L eadership's T hinking on the D evelopment of D emocratic G overnance and I nnovation s

J IQ in-y an,ZHAO Li-hua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030024)

The democratic governance of human civilization,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s to promote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In this paper,the ruling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New Thought's historical background,and Marxist ideology previous exploration of democratic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the developmentof 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the new era;Chinese Communist Party;d emocratic g overnance

D616

A

1674-0882(2011)01-0008-03

2010-11-12

吉秦雁(1982-),女,山西大同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赵丽华,教授,通信作者。

猜你喜欢
民主中国共产党政治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