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丽 萍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兰州 730070)
《机床电器与PLC》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机电一体化基础课程,通常在工科院校都会开设。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课程,同时也是机械及数控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内容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密切,是控制技术中应用较多的一门专业知识。我院主要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数控技术专业开设。目前,我院在以上各专业中依托《电器控制与PLC》课程设置的实习环节中,实施中级维修电工考证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毕业生的双证率和就业的竞争力。
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立《机床电气控制设备》主干课程,以前主要以常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和机床电器控制系统为主要内容,随着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的发展,增设了《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应用》必修课程。针对高职教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实现“够用为度”的课程改革思路,将以上两课程整合为一,将《机床电器与PLC》设置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
我院为强调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双证”融合的教育理念,力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根据实践教学和岗位核心技能培养的需要,将《机床电器与PLC》设置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并积极建立了该课程的维修电工考证鉴定中心,进一步加大了课程改革力度,突出实践教学模式和技能培养相结合。本课程贯彻高职教育制造类岗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宗旨,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完善《机床电器与PLC》课程体系,积极实现高职教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教学内涵建设。通过几年努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实施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机床电器与PLC》课程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出发,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从参与教学企业的生产环节出发,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紧紧抓住高技能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岗位能力的原则,大大删减了无应用性或应用性不强的内容,构建了基于企业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内容,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突出“宽、精、新、用”思想,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生产第一线技术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内容辐射整个课程。内容选择上力求实用,体现高职高专办学特色,集解剖、装配、试验、课程设计等方法以及实习为一体的实践性教学思想。根据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和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将基本技能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形成系列实践环节,密切结合电器制造业的发展,理论与实践融合,两者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整个课程通过在实验室边看边学及学院利用校企双方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教育模式。
教材内容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大部分。理论篇的主要内容包括常用低压电器、机床基本控制电路、典型机床电气线路的原理分析和故障排除方法;实践篇的主要内容包括低压电路拆装与调整、机床基本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典型机床控制线路故障检修以及PLC控制线路的设计、安装与调试。本课程将电气控制技术与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相互贯通,对传统内容进行了精简,对新型控制技术加强了介绍,突出了实践性的内容。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企业对人才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创新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求,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标准和大纲要求,确定重点难点。重点难点保证教学时间,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作动态调整;理论性较强的采用案例和实验相结合教学;操作性强的采用现场教学、模拟实验等方式,逐个掌握。
一条主线: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一条主线,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本课程通过“器件识别—器件解剖—实验—知识应用—总结报告”一系列的学习实践过程,完成对典型电器器件的学习。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真正地掌握它的结构,学习它的原理,符合高职学生学习规律。
螺旋上升:教师在现场环境或模拟环境中边讲解边进行演示,然后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技能训练,让学生在边学边动手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积极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教学目标。
首先从教学模式改革入手。在《机床电器与PLC》课程中采取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过程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这种方法对学生理解各单元知识内容和掌握其基本应用技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比较容易被高职学生所接受。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教学过程中实践技能的培养,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将技能测试融合于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本课程采用理论考试+实操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考试采用闭卷笔答形式,满分100分;实操考试在实验室按照维修电工考核要求实际接线考核,满分100分。本课程综合成绩按平时成绩、实操技能(期中)成绩、理论(期末)成绩3∶3∶4给定。以实操技能测试为平台的考核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实践技能的培养。
《机床电器与PLC》课程本身实践性比较强,理论相对容易。在以往的教学中也发现学生觉得该课程并不难,课后作业能做,自己看书也能懂,学习较为放松,因而,平常学习时较为懈怠。但是实施技能测试,不能像闭卷考试那样可以临时突击,依据老师的考试提纲、划定的考试范围或者采取考场非正规的手段通过考试。实操技能测试必须是在懂、会、熟的前提下才能取得好成绩。再者要参加实操技能测试对平时的学习做了比较严格的规定,所以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放松平时学习的问题。
引入技能测试后,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参加技能测试的学生经过技能训练,万用表的使用更加熟练;低压电器器件的故障分析及排故、机床线路的故障分析及排故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实操技能测试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准备工作,对学生要有必要的指导,要安排一定的答疑时间。对教师的要求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实操技能训练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非课堂气氛中面对面地接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找老师的多了,躲老师的少了,师生之间相互探讨交流,教学相长,学风和教风有了明显改观。
[1]林光勇.电工电子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齐占庆.机床电气技术[M].秦皇岛:燕山大学出版社,1998.
[3]李伟.机床电器与PLC[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